德育量化管理系统_班级学生德育积分学分考核评价管理系统_天晓网络

以“德”服人——服务于人民

  博客园 :: 首页 :: 博问 :: 闪存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
From:http://newyouth.beida-online.com/data/data.php3?db=movie&id=mqyblsdfkbl
    英国影片《迷墙》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做是电影,因为它基本上没有什么对白,观众们所能听到的唯一的声音就是平克.弗洛依德那长达1个多小时的摇滚乐,而影片的画面处理也完全是MTV式的,艳丽的色调,杂乱的剪辑,与一般电影的处理方式格格不入,但这一切的一切却又都体现了他的导演阿伦.帕克的天才之处。
    
    我们所说的后现代是针对以往的艺术形式而言的,后现代就是打到一切既定的艺术形式,用现代人的生活即遇和思想感情去结构艺术,无疑从这个角度说《迷墙》是后现代作品的典范。
    
    电影中摇滚乐队的主唱因厌倦生活,把自己封闭在卧室里,回忆自己的人生。影片中的回忆和现实是交替出现的,其中又夹杂着大段主角的意识流思考,时空跳跃性很大,很难把握,但是影片中惯穿始终的平克.弗洛伊德的歌声可以看做线索,带领观众把握作者的本意。
    
    无疑在弗洛伊德眼里的世界是一个疯狂的世界,儿时他因为战争失去了父亲,童年里受到当时僵固的教育制度的迫害,成年了虽然事业有成,也有了美丽的妻子,但是在艺术家的眼里这一切都是空洞的。无休止的音乐演出让人厌烦,经济人更本不管天才的思想,他们眼中只有观众手里花花绿绿的钞票。爱情也仿佛是一场战争,当面对妻子的肉体时,平克并不能激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两只花在相互吞噬的画面,就是平克心中爱情的写照,爱情在这里以没有以往艺术作品里表现的那么温馨,萨特说过:“情人们相互凝视的眼神就是想占有对方。”当大花彻底把小花吞噬的时候,平克的爱情输了。
    
    再来看看影片中的社会,物质资料凝结的钢筋混凝土大厦把人们包围起来,在物质社会中人们失去了自我,僵固的教育只想把人塑造成墙中的一块砖头,当你想挣扎的时候暴力就会不停的约束你,老师、警察都是暴力机关的代名词,他们把人放在绞肉机里,出来的只有肉末。
    
    这里的生命是多么晦涩啊!当平克想回到小时候,从童年的生活中去寻找快乐,然而童年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哪?母亲的麻木和呆滞更本保护不了弱小的孩子。影片中平克把奄奄一息的老鼠带回家,母亲根本没有理会,平克只有把他放到阴暗的小屋中,第二天去看就死了。平克何尝不是只老鼠哪?在社会的压迫下离自己越来越远。
    
    影片中的世界是暴力的。
    
    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哪?
    
    平克.弗洛伊德选择了用暴力反抗暴力。
    
    在去演唱会的路上,平克扯下了裹在身上的束缚,在演唱会上他带领歌迷们狂欢,“疯狂!疯狂!拆掉这墙!”影片中高呼着这个口号,人们在充满原始兽性的行为中获得满足,重新找回自我,影片中所表达的是带有人性的回归。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困惑不是缺乏理性,而是缺乏人性,人们都拼命的把真实的自我在物质世界里掩藏来,因而变得贫乏。
    
    但是这种用暴力反抗暴力的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它只能带来更大的灾难,影片的结尾孩子们在废墟上重建城市,孩子的纯真融化了暴力,歌词唱到:“那些真正爱你的人,在墙外走动,有些人手牵着手,有些人聚集成乐园,流着血的艺术家上台展示自己,当他们将一切交给你,摇摇跌跌,世路崎岖难行,同你热烈的人,撞碎那堵墙。”人生命的指向不应是疯狂,而应是高尚。也许阿伦.帕克拍这部电影的用意就是想用电影来温和的颠覆这个暴力的世界.




  平克·弗洛伊德的《迷墙》(The Wall)也许是音乐史上最具迷惑力、最富想象力的专辑。《迷墙》录制于1979年,于1982年被拍成电影。专辑与电影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一个叫平克的男孩,幼年时二次大战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他在母亲的过分呵护下长大,始终过着意气消沉的生活,最终开始吸毒,陷入疯狂状态。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专辑其实是平克·弗洛伊德两位成员真实生活的写照。平克童年的遭遇同罗杰·沃特斯相象。沃特斯是《迷墙》最主要的创作者,他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他在这张专辑中倾注了对父亲的感情,以及失去父亲后的孤独感。平克成年后的生活则基本上是原主唱西德·巴雷特的写照。罗杰·沃特斯、戴维·吉尔摩、尼克·梅森和理查德·怀特四人将这些生命的故事组合在一起,最终创作出了神秘的有关男性精神世界幻觉之旅的专辑——《迷墙》。
posted on 2005-03-28 09:51  Tmouse  阅读(153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