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014第14本:《李鸿章传》

最近翻看了梁启超写的《李鸿章传》,本来这本书是孩子暑假时老师推荐的一本读物,她看完后写了一段读后感交了作业,正好我也想读本历史传记类的书轻松一下,就快速浏览了一遍。

这本书难怪语文老师推荐孩子们阅读,全书前半部是译文,后半部是文言文的原文,应该是看原文对孩子的语文水平有帮助,当然我就略过文言文不读了,遇到精彩的句子才去看看原文是如何写的。原文还是要翻一下的,至少插图是不一样的。

全书以“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开篇,翻译为白话文就不朗朗上口了,“天下只有平庸之人既不会挨骂,也不会得到赞誉”。从以前的教科书中只知道李鸿章是个卖国贼,但他外交、创新、忍力也不是常人比得了的。李鸿章的人生可以分为两截,上半部顺风顺水,下半断不停地收拾烂摊子。

李鸿章跟着曾国藩学了不少本事,他一生所践行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他开诚布公、团结部下的治军方法、风格,都是从曾国藩那里学来的,可以看出人生选对了或遇上一名好老师有多么重要!李鸿章上半生也是运气不错的,平定太平军的战斗中,如果太平天国本身不腐败到相当的程度,估计当时的政府军绝对赢不了。当然他的胜利肯定不是靠运气,后来的平定捻军的作战中,书中是这样总结他的军事能力的。

李鸿章的用兵之道是先进行详细策划然后再行动,对敌人的了解和判断十分准确。因此打了十五年的仗,从来没吃过亏。另外,他对待部下,都用朋友道义和他们交往,相亲相爱如同自己的骨肉,因此下属都乐于为他效命,他是一个真正立于善于统率将领的人才。

打完仗后,一开始他的外交工作运气不错,刚接个案子,正赶上普法战争,天津教案根本就不了了之了。

李鸿章对中国最大的贡献还是兴洋务了,在当时那个年代,李果然是有眼光的第一人,不过他照搬照抄得失败了,现在我们称之为改革开放了。书中指出:

李鸿章...失败的原因一半是有人在扯后腿,一半是他...用人不当、见识有问题。...他对老部下委以重任,却不看他们适不适合这个岗位。另外李所办的商务也没有一个取得较大成功的,都是被官督商务这种方法拖累的。...每当要开发一个新商业项目,动不动就要请示批准,要派大臣监督办理”...

不过梁启超指出的李鸿章的这些问题根本就不是他个人的问题,现在仍是这样啊。只要是改革肯定会有拖后腿的,你不找信得过的部下?你的改革有谁去执行啊?有些引进只做表面文章,不学其内部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科研创新像不像兴洋务,官不督办?不找些关系不错的承担项目?有点扯远了。

李的残酷的后半生以中日甲午之战为开始,不过这也是他外交方面的遗恨。自以为有些从国外引进的洋炮,在对朝鲜外交上出现多次错误,跟小日本打了起来。真打起来时,问题全暴露了,缺乏统一指挥、军纪不严、枪弹补给不匹配、窝囊废的将领、排兵布阵等等,梁启超一口气总结了他十二大条责任。可怜李练了二十多年的兵,经这么一战,基本上都完了。海军虽然是惨败,但仍比陆军强。海军还出了些英勇就义的英雄,陆军几乎就没什么可提之处了。

梁启超指出:

李鸿章犯了许多错,但即使他不犯错误也绝对没有可以侥幸取胜的道理。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各国之间的战争胜负都可在开战之前决出。为什么呢?世界越趋近于文明社会,则优胜劣败的道理越确定。谁拥有实力,谁就拥有胜利,一点也没办法改变。无论是政治、学术,还是商务,都是这个样子,军事战争只是一个方面而已。有人说,日本就是在和李鸿章一个人作战,在以一个人的力量对抗一个国家。

从这个方面讲,梁对他评价还算客观。

甲午之战后,李的外交工作就是签订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了。不过,内政不加强,外交就没办法维持。大清国当时也只有他去收拾这烂摊子,有些事情是不是老佛爷的意思,也不得而知了。

李还有过一段较清闲的时候,去负责治理黄河。书中把一位比利时工程师的报告全文收录,分析现状、长远解决策略、当务之急,分析得有理有据。如果放在当今,绝对是一篇超有份量的SCI论文!不过李肯定是第一作者,还可能是独著。李当时就知道请外国专家做咨询!如果李再忙上几年,是不是黄河就不走东营了?

李在七十八岁时,走到了末路,最后一句遗言还让我补了点历史知识,“可恨毓(yu)贤误国家至此”,原来还有爱国贼之说。

书的最后一章把李鸿章与十多位历史人物对比,从这些侧面对李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梁的写传水平果然了得。最后的几段有关李的佚事以及一个日本人写的评论,给出了对李鸿章的全面评价,值得细读。

posted @ 2014-09-25 23:08  申龙斌的程序人生  阅读(188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