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书中第15页提到软件工程的目标是创造“足够好”的软件,书中否定了把消除bug作为衡量一个好软件的标准。我很认同书中17页所说要研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软件,这才是一个软件好不好的标准。只有用户喜欢用这个软件,这个软件才能称为一个成功的,好的软件。但是书中对如何确定满足了需求,以及用户需求的获取都说的比较笼统。
所以我的问题是:如何获取用户的需求并从中提炼出符合商业价值的需求,以及如何获取用户的反馈来改进自己的软件。
乔布斯曾经说过“用户往往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他自信的认为自己做的就是用户需要的,好的软件。他的伟大毋庸置疑,苹果的成功也是有目共睹。但他也有失策的时候。最早的苹果手机是不支持更换自定义铃声的(如果我看的那篇文章属实)。以至于当时很多人越狱的目的就是想换自己喜欢的铃声。然后乔布斯才改进苹果系统,支持自定义铃声。就连苹果也不能完全正确的分析出用户的需求,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获得用户真正需要的需求,做出好的软件呢?
还有关于用户反馈的问题。以前手机上的app让我去给他们的软件评分,提意见,我偶尔会去评价一下。但现在几乎每个软件都会这么要求,所以我也很干脆,就一个都不评价了。喜欢的也不评价,不喜欢的就直接卸了。我不知道别人怎么做,但是至少我身边的人基本也和我一样。那么对于软件公司来说,获取用户反馈的机会就更少了。那么软件公司又该怎么样向用户喜欢的方向去改进软件来持续获得用户好感度呢?
第二章
对于第二章的很多名词,像单元测试,回归测试,效能分析什么的。我看了几遍还是不太理解,给我很陌生的感觉。但是在27页中说到单元测试对爱写复杂代码的人来说是一个锻炼产生了疑问。
当已经确定一段代码是比较复杂的代码时,作者是应该把代码重新精简还是改去写啰啰嗦嗦的测试方法?那种方法性价比更高?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的行业创新我觉得写得很有意思,我基本是把它当故事给看完的,但是看完后书中的一系列例子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特别是342~343的电话,电报技术,和雅卡尔织布机的故事。书中也说到,颠覆式的创新必定会损失现有技术拥有者的利益。但是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不管你如何阻止,也避免不了新旧技术的交替。
那么,现有技术的巨头难道就不能顺应时代,去接受颠覆式的创新,继续引领时代吗?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柯达公司的覆灭。相信大家对它都不陌生,胶卷时代的巨头,当时胶卷市场几乎被柯达所垄断。但是如果提到数码相机,相信大家都会想到日本的佳能、尼康、索尼、或者富士。但极富戏剧性的是,柯达才是第一台数码相机的创造者。但当时,柯达坚信,数码相机的成像效果永远比不上光学化学的变化的胶片相机。这一点在现在看来也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像书中所说铱星计划手机一样,普通群众并不需要那样追求极致的效果,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即拍即看,不好就删,不用一直换胶片的方便的“傻瓜机”。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柯达高层担心数码相机的推广会影响柯达的胶片市场。于是柯达放弃了数码相机。而当时被柯达压得喘不过气的以日本佳能尼康为首的相机企业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于是,他们大力发展数码相机市场,缔造了新的数码相机时代。而柯达意识到问题后,开始发展数码相机时,时代已经将他抛弃。
虽然像书中351所说那些成功的公司主动寻求颠覆性创新会遭到公司内部流程、价值观和文化的排斥。但是当技术颠覆的势头已经很明显时,为什么不去接受它,放下一些眼前的利益,追求新的发展,而不是阻止它发展,最终被他人推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