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lang的优缺点

Erlang的优势与缺陷 
  Erlang在消息执行方式上的优势在于灵活。Erlang是弱类型语言,在实现的时候可以任意调整消息的内容,或是模式的要求。在 Erlang进行模式匹配时往往有种约定:使用“原子”来表示“做什么”,而使用“绑定”来获取操作所需要的“数据”,这种方式避免了冗余的cast和赋 值,在使用的时候颇为灵活。然而,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Erlang的消息执行方式也有缺陷,而且是较为明显的缺陷。 
  首先,Erlang的数据抽象能力实在太弱。如果编写一个略显复杂的应用程序,您会发现程序里充斥着复杂的元组。您可能会疲于应对那些拥有7、 8个单元(甚至跟多)的元组,一个一个数过来到底某个绑定匹配的是第几项,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一旦搞错,程序便会出错,而且想要调试都较为困难。因 此,也有人戏称Erlang是一门“天生会损害人视力的语言”(令人惊讶的是,那篇文章居然搜不到了,我们只能从搜索引擎上看出点痕迹了)。 
  而我认为,这并不是Erlang语言中最大的问题,Erlang中最大的问题也是其“弱类型”特性。例如,现在有一个公用的Service Locator服务,任意类型的Actor都会像SL发送一个消息用于请求某个Service的位置,SL会在得到请求之后,向请求方发送一条消息表示应 答。试想,如果SL的功能需要有所修改,作为回复的消息结构产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势必要修改每一个请求方中所匹配的模式。由于消息的发送方和接受方在实际 上完全分离,没有基于任何协议,因此静态检查几乎无从做起。一旦遇到这种需要大规模的修改的情况,Erlang程序便很容易产生差错。因为一旦有所遗漏, 系统便无法正常执行下去了。 
这的确是对于动态类型语言很常见到的担心,而且,确实,如果不加注意会成为严重的问题。这种困扰确实是因为 Erlang 的“动态类型”和“基于消息”而造成的。但,这并非无解,实际上,在 Erlang 编程规范之中,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 
通常而言,Erlang 中的消息应该是以“控制流”为主,在消息的数据结构表达上,不同的消息通常都对应着不同的处理流程,在这里“控制”是消息中最为关注的内容。为此我们可以简单的引入一个 atom 来予以表达,这就是 Tag Messages 的最佳实践: 
5.7 Tag messages 
All messages should be tagged. This makes the order in the receive statement less importa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messages easier. 
Don’t program like this: 
loop(State) -> 
receive 
... 
{Mod, Funcs, Args} -> % Don't do this 
apply(Mod, Funcs, Args}, 
loop(State); 
... 
end. 
The new message {get_status_info, From, Option} will introduce a conflict if it is placed below the {Mod, Func, Args} message. 
If messages are synchronous, the return message should be tagged with a new atom, describing the returned message. Example: if the incoming message is tagged get_status_info, the returned message could be tagged status_info. One reason for choosing different tags is to make debugging easier. 
This is a good solution: 
loop(State) -> 
receive 
... 
{execute, Mod, Funcs, Args} -> % Use a tagged message. 
apply(Mod, Funcs, Args}, 
loop(State); 
{get_status_info, From, Option} -> 
From ! {status_info, get_status_info(Option, State)}, 
loop(State); 
... 
end. 
可以相信,一段庞杂的代码,在经过一番这样对 Message 本身的设计和重构之后,最终都能让其恢复“秩序与美感”。而消息中的其他参数,如果其处理逻辑非常复杂的话,那么带有模式匹配的子函数,又或着是 Tuple/Record 正是其用武之地。 
上面我们提到了“对 Message 的设计和重构”,实际上,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无论 Message 的“协议”设计得有多精巧,其对外的接口都不应该用消息来表达,而应该是“接口函数”的形式。 
Erlang 系统之中的消息是极度灵活的系统,但它并不适合用来作为模块之间的接口,因为它过于灵活。更加适合这一角色的设施是“函数”。用来充当这样角色的函数就被 称作“接口函数”,在其实现代码中,除了“按照约定的格式发消息以外”什么别的也不做——因为它包装的正是以消息为载体的交互“协议”。它是函数,有着严 格的语法检查,而且可以在多个模块之间重用。一旦需要修改消息协议,起隔离作用的“接口函数”就会体现出其存在的巨大价值。 
5.10 Interface functions 
Use functions for interfaces whenever possible, avoid sending messages directly. Encapsulate message passing into interface functions. There are cases where you can’t do this. 
The message protocol is internal information and should be hidden to other modules. 
Example of interface function: 
-module(fileserver). 
-export([start/0, stop/0, open_file/1, ...]). 

open_file(FileName) -> 
fileserver ! {open_file_request, FileName}, 
receive 
{open_file_response, Result} -> Result 
end. 

...code... 
Erlang 是动态语言,对其进行静态检查比较困难(并非不能 R13 已经有所动作)。但,并不是说没有静态检查就会寸步难行。Erlang 同样重要的语法特性是它还是函数式语言,遇到有疑惑的地方,不妨以函数的角度来思考。 
感谢 Arbow 的分享。感谢 JeffreyZhao 的写作。 
Erlang 语言素有“难学”的名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虽然其语法十分简单,但常会让人心生 “就这样了,然后呢?” 之惑——因为过于灵活而无所适从,而且也不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正确用法。这种困扰通常要在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才会渐渐消散。换句话说,在“学会”和“用 好”之间存在着一堵模模糊糊的墙,而这一“未知区域”又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经验方可穿越。 

posted @ 2015-08-01 01:08  平安夜2015  阅读(102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