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问

如何提问

教学中使用博客园来提交作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参考「使用博客园进行学习」),我把课程答疑也转到了博客园小组,在开课期间,我的课程小组一直排名第一,学生问答、互答的频率、质量都有了大幅的提高。使用博客园小组相比QQ群,微信群答疑的好处是问答不会很快被冲掉。

大家可以看看《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基础》、《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的答疑情况。

相对于以前学习过程中什么问题也不提,有问题就是不小的进步了。随着学生提问的增多,我也发现有的学生提问几乎不经思考,不作努力。这是非常不好的,我觉得有必要对如何提问稍作指导。

首先大学要明白:提问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轻而易举地获得答案,而是为了逐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去形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答疑中发现有的学生爱提问并不能说明他在思考,也许说明他有很重的依赖性(其实大多人都这样)。但是经过主动思考,并提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对培养思考能力会非常有价值。一个不善于提问的人是不会成为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的,答案不能推动思维的发展,真正能推动思维发展的是问题。不过大部分同学提出的问题都不是能刺激大脑思考的问题,而是反映了他的大脑充满惰性的问题。他们提问只是需要一个“一针见血”的答案,而不是好的思考过程。

提问的智慧

著名黑客ESR写了篇在论坛中如何提问的文章「提问的智慧:http://www.dianbo.org/9238/stone/tiwendezhihui.htm (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http://www.catb.org/~esr/faqs/smart-questions.html)」是篇不错的学习资料。

李笑来老师(知笔墨,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xiaolai-xuexi])说: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只字不差地反复阅读这篇文章,直至对其中的基本原则了然于心,乃至于能把这些原则应用在任何领域才对。

能读懂这句话的基本上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了。

提问的智慧 (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可以按时间顺序总结成下表:

ESR

提问的方式

不同的提问方式有其优缺点:

提问的方式

提问模板

专业问题的“三问(问自己、问对象、问方式)”模式:

  • 搞清楚自己的问题(问自己):询问自己问问题的目的;询问自己为解答这个问题做了什么;询问内容本身是否具体清晰合理。
  • 了解提问的对象(问对象):思考被提问对象的相关信息,如术业专攻、性格特点、活动时间等等。
  • 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问方式):用什么样的方式询问可以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各种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

我们可以将“时间”模式与“三问”模式整合成一份工具表格,如下表:

三问

希望大学参考这个模板,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思考的深度。

提问示例

答疑中最怕没有上下文的问题:

  • 老师,我的虚拟机昨天还好好的,今天起不来了,怎么办?
  • 老师,我git commit 失败了,怎么办?
  • 老师,程序出错了,怎么回事?
  • 博客园为什么申请不了?
  • ...

工具使用的提问

参考从「八个雅鹿」谈搜索技巧 问搜索引擎比较好,一些基本的问题还是要读一下出错信息,不少同学一看是英文就不读了。

一个模板可以是这样:

我使用XXXX程序时,环境情况是(操作系统版本,浏览器版本,...),我做了XXX操作,结果出现了XXX问题,我在搜索引擎上找到XXX解答,我的理解是XXXX,我操作时出现了XXXX问题,还是无法解决问题,我也请教了同学XXX,也没有解决问题,老师,您能帮我看看是怎么回事吗?

教材内容学习中的问题示例

邹欣老师(博客,微博,豆瓣)提供了一个简化可操作的提问模板是:

  1. 在每个问题后面,请说明哪一章节的什么内容引起了你的提问,提供一些上下文

  2. 列出一些事例或资料,支持你的提问 。

  3. 说说你提问题的原因,你说因为自己的假设和书中的不同而提问,还是不懂书中的术语,还是对推理过程有疑问,还是书中的描述和你的经验(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矛盾?

一个模板可以是这样:

我看了这一段文字 (引用文字),有这个问题 (提出问题)。 我查了资料,有这些说法(引用说法),根据我的实践,我得到这些经验(描述自己的经验)。 但是我还是不太懂,我的困惑是(说明困惑)。
【或者】我反对作者的观点(提出作者的观点,自己的观点,以及理由)。
根据同学

教材中代码学习中的问题示例

  • 教材PXX代码运行结查为什么是xxxx呢?我原来认为这个地方应该是XXX,我写的代码的码云链接是XXXX。
  • 教材PXX代码第X行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我查找了XXXX资料,我的困惑是XXX。我写的代码的码云链接是XXXX。

参考资料


欢迎关注“rocedu”微信公众号(手机上长按二维码)

做中教,做中学,实践中共同进步!

rocedu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请点一下左下角的“好文要顶”和“收藏该文


posted @ 2016-01-29 08:16  娄老师  阅读(8177)  评论(4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