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在纠结的一些事,在古汉语里已经有许多解释,是否直接借鉴?----答赵森大叔言

回复ken:许多事情都是自己深陷其中不得自拔,临时抱佛脚找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为依据,试图找一个突破点,往往事与愿违。老祖宗留下八卦,阴阳平衡理论能化解好多疑难呢。这个观点是在清华听了国学老师崔国文教授4堂课才有了,不成熟,与你商榷。

回复赵森:《大学》讲“格物然后至知”,格物为至知之根本,也就是,在闹清楚是怎么回事之前,最好能有一个清晰的分类或者说是定义。后来在图书馆墙上也看到类似说法,“只有事物内化为语言之后,我们才能对它进行有效思考。”所以,我认为,定义是件非常关键的事。萨缪尔森在《微观经济学》里也提出类似说法,他讲,他的目的只是明确各个名词的含义和相互间的区别,事实证明,这要比那些看起来很高明的理论重要很多,有用很多。。。那我想说明的是,弄明白之前,你先得搞清楚是什么是不?先有个分类是不?我不大看好中国古代一些东西,理由就在这里,定义模糊,哪里来的至知?西方各个学科,其实都是在做格物的事,先是分类、定义,然后再讲一些研究方法。

回复赵森:其实文言文和新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那,两种语言的翻译过程都是会有出入的,况且是文言文这么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语言,更是由翻译的人随便来理解的。这是其一,另一方面,即使算是中国古代哲学有道理,也只是停留在一个大的方向上。它没有格物,对一些更细节性的东西还是无能为力的。况且,古汉语的研究范围有限的。最发达时期在宋朝,因为宋朝各种科技发展比较快速,对语言的刺激也比较大。所以,才会在宋朝出现古白话这种神奇的东西。(此段为整理时所加)

回复赵森:从一个工程人员的角度出发,我认知里,没经过仔细推演或是实践过的,都可能会有漏洞在里面。同样的,自己种的桃子和买来的桃子,买来的桃子可能很好吃,天知道它用了什么添加剂之类没有。。。对事也是一样,从古汉语里拿来的前人的经验,总是不敢乱用。但是细节的东西纠结起来,越纠结越多。。。最近也苦恼这事,嘿嘿。。。

回复赵森:罗嗦起来没完没了,对大叔有不敬的,还望海涵。

 

PS:新汉语其实是古汉语和外来语言杂交的一个产物,五四那些半吊子留学生能开启新汉语已是难能可贵,新汉语的发展与深化,还是件任重道远的事。不过再怎么讲,新汉语都是以古汉语为母本演化而来,借鉴之处还是很多的。

posted @ 2011-06-25 00:43  Biiigfish  阅读(90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