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Hotmail

能让一张辛苦购得的王牌最终变成有无皆可的鸡肋?微软现在可以告诉你:他们能。

8月初,微软宣布推出Outlook.com个人电子邮箱服务,以代替运行多年却已少有新人问津的Hotmail。这是继MSN空间之后,微软又一次放弃自家产品。这意味着Hotmail——这个已有16年历史的电子邮件服务,将就此淡出用户视线,进入历史的尘埃。

1996年上线的在线邮件服务Hotmail是免费电子邮件概念的发起者,它依靠当时尚显前卫的目标广告概念使电子邮箱真正变成寻常生活的一部分。1998年,当微软最终拥有Hotmail时,它拥有3.5亿活跃用户,其与MSN的融合使后者一跃成为全球排名前三的门户网站。

时至今日,Hotmail仍是全球最大的在线邮箱,其3.24亿用户代表着36%的市场份额。但骄人战绩背后,Gmail的虎视眈眈已令微软无法小觑。谷歌(NASDAQ:GOOG)2004年推出的Gmail目前占据着31%的市场,正是它的崛起令Hotmail开始经历业绩止步和客户流失。

Hotmail 8年来的止步不前是其遭遇背叛的根本原因,全球客户对这一产品的所有抱怨都令微软无法回避也无力回绝。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多,Hotmail的登录时间越来越长;在这个邮箱容量激增的时代,Hotmail却至今仍无法在用户编写长邮件时提供动态保存。

与微软不同,谷歌8年来不断完善Gmail,舒适的界面、可选的功能以及多样化的个性插件,已经使Gmail成为在线邮箱业务中的佼佼者。对所有这一切,微软再也无法掉以轻心。

Hotmail因邮箱成名,但它从不是一个单纯的邮箱代名词。它曾试图转型成为门户网站,也曾尝试走上类似谷歌的专利授权道路。在创办之初,谷歌将搜索引擎技术授权给雅虎(Nasdaq: YHOO)、微软和美国在线(NYSE:AOL),并借助后者的用户群逐渐壮大。当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习惯了这款产品之后,谷歌才收回主动权并逐渐将盈利重心转向广告收入。

幸运的是,这一刻并未变成现实,否则Hotmail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为提供邮件服务的成本远远高于提供搜索服务,但其借助广告盈利的能力却大幅低于搜索引擎。人们搜索是因为他们在寻找某种特定的东西,他们愿意点击相关的链接。但与搜索引擎相比,电子邮件已经是终端产品,人们阅读电子邮件时并不希望阅读与邮件内容可能无关的任何内容。更重要的是,搜索引擎拥有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电子邮箱服务则完全没有类似的技术优势。

尽管行将作古,但Hotmail的历史仍然值得回味。这不仅因为它是人类在互联网时代的里程碑式创新,还因为电子邮箱的未来依然值得期待。不要忘记,@是键盘上惟一的介词。

迷惘中开始创业

1988年9月的一个晚上,沙比尔·巴蒂亚(Sabeer Bhatia)孤身一人来到洛杉矶。那一年,他只有19岁,除了口袋中的250美元,他对美国——这个陌生的国度几乎一无所知也无所依靠。一家名为Cal Tech的公司答应为他提供奖学金,这才使他得以进入斯坦福大学。

也是在那一年,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图形化界面的电子邮件程序Euroda由史蒂夫·道纳尔(Steve Dorner)编写完成。这是互联网时代黎明前的一款传奇产品:良好的人机交互使其迅速为各大公司和研究机构所接受,电子邮件随之成为科技世界中最主流的应用之一。

像很多远渡重洋的孩子一样,沙比尔希望能在学成之后返回祖国继续梦想。但在当时的印度,这样的想法无异于天方夜谭。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极其森严,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几乎从其呱呱坠地开始就已注定,而勤奋与智慧等其他因素则被彻底边缘化了。

沙比尔需要某种激励。因此,当他那些聪明绝顶的同学都在享受校园生活的欢愉时,沙比尔却一直在迷惘中寻找人生的方向。在斯坦福大学的特曼礼堂,斯科特·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phen Wozniak)和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等人的精彩演讲,令沉醉其中的沙比尔逐渐领悟了人生的意义。这些名震硅谷的科技精英们不断传达着一个共同的精神,那就是“我们今天所做到的一切,明天的你们一定也能做到”。

这种精神感染了年轻的沙比尔。于是,当毕业日渐临近时,他逐渐打消了马上回到祖国的想法,他希望能首先在美国建功立业。很快,他接到了苹果公司的邀请。在这家极具传奇色彩的公司中,沙比尔遇到了杰克·史密斯(Jack Smith)——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当时,两个人正参与苹果公司的PowerBook笔记本电脑项目。但后来,这一项目的经理离开苹果加盟了一家新公司——FirePower Systems。沙比尔和杰克这时也意识到,他们在苹果公司稳定的职位其实没有任何前途,因为他们几乎不可能获得苹果公司的股票期权。在硅谷,没有股票期权就意味着你一无所有。于是,两人追随上司来到了FirePower Systems。

在新公司,两个人依然非常努力,这使他们很快就推出了新产品。这款产品可以使PowerPC兼容PC芯片,从而使芯片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并支持多种操作系统。这本是一种革命性产品,因为它可以大幅降低计算机对特定芯片——尤其是英特尔芯片的依赖。但遗憾的是,公司没能抓住宝贵的商业化时机,迎头赶上的英特尔令他们之前的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

曾经的上司再度离开,沙比尔和杰克的生活也重新归于平淡,身边那些络绎不绝的创新故事又令这种煎熬更加令人难以忍受。“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人从一无所有变成百万富翁,但我们却与此无缘。”每天早上,沙比尔都不断劝说杰克,“我们在干什么?浪费生命!”

但与年龄相仿的沙比尔不同,杰克生性内向,那时的他已经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需要照顾,这使他无法再像沙比尔那样为梦想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对于杰克,有序的生活和稳定的收入已经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所谓的出人头地则已变成一种近乎不切实际的奢望。

幸运的是,两个人的世界仍保留着多重交集:他们都对现状极为不满,都对未来充满向往,他们还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技术上的彼此共鸣——他们都是硬件技术人员却都对新兴的互联网意兴盎然,这使他们的创业计划得以继续而非中途夭折,尽管这一切都只是业余爱好。

1995年,沙比尔和杰克开始着手开发一种基于网络的个人数据库JavaSoft。但对于这一创意,硅谷的风险投资家们却并不买账,他们认为这太过冒险,因为类似的软件很难得到普及。这令沙比尔和杰克颇为沮丧,但他们不知道:他们人生的轨迹其实已从这时开始慢慢改变。

“创意的出现有时是种必然,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难题只对两个人构成困扰。”每当回顾起那段曾经的欢乐时光,沙比尔都喜欢这样告诉那些创新路上的追随者和后来者:“任何创新只要能解决两个人之间的某个难题,就一定有助于其余一千万人生活质量的改善。”

博弈风险投资家

互联网发展之初,科技先锋们已经意识到这个虚拟世界将为人类社会带来质变,但他们并不清楚这种转变将如何发生。固有的传统使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任何产品——不论它们是硬件、软件还是服务,都应该是付费的。电子邮箱因此成为科技公司的圈钱工具,他们利用客户端积极圈占用户资源以增强盈利能力,Euroda为每个个人客户端的标价就高达50美元。

在JavaSoft推进过程中,沙比尔和杰克还在FirePower Systems公司工作。与其他公司一样,这家公司在其内网上安装了防火墙以阻止员工登录除公司内网以外的个人电子邮件账户,这使沙比尔在斯坦福大学的电邮账号以及杰克在“美国在线”公司的电邮账号形同虚设。

两个人不得不利用软盘和纸张交换各自的思考,即便这有可能对工作效率造成巨大影响。在那个时代,类似的行为无异于职场中的极限运动:他们的老板随时可能觉察到两人的异常,而只要发现他们在工作期间忙于私人事件,老板们就有足够的理由将他们驱逐出自己的公司。

几乎每个对雇主心怀畏惧的雇员,可能都曾担心自己会因为私人邮件被监控而丢掉来之不易的岗位,但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机会改变现实。这种改变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有可能发生,因为在这个时代,更多复杂的基础工作都已在前人的帮助下完成。技术天才们甚至完全不需要考虑网络传输原理和网络切换方式,而只需一个精巧的结构设计就足以令一切梦想成真。

因此,当这些创业过程中遭遇到的烦恼对沙比尔构成了严重的困扰,一个想法就便如流星般划过了他的脑海:“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站。如果我们也可以通过浏览器使用电子邮件,类似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以今天的视角考量,Hotmail无疑是一个革命性产品,这不仅因为它是首款使用浏览器而非客户端的电邮,还因为它在互联网大幕开启之初率先开始尝试免费模式。但沙比尔知道,如果想将创想变成现实,他就必须征得硅谷那些手握重金并四处猎食的风险投资家们的支持。

然而,在高风险的经济部门,风险投资家们所扮演的角色有时并不像媒体和教科书中所描写的那样单纯、高尚而可靠。他们不但经常因为目光短浅而与伟大的投资机会失之交臂,甚至还经常在用一下愚蠢的理由回绝融资请求之后,就便马上组织技术力量去复制相同的创意。

沙比尔当然希望能够避免类似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他不想自己和自己的创意成为狡诈的牺牲品。于是,在每次展示hotmail之前,沙比尔都会率先展示那个注定失败的创意——JavaSoft,他希望以这种印度式的戏谑考验那些高高在上却又内心叵测的风险投资家们。

“我只是想借此观察那些风险投资家们的大脑如何工作。如果他们用某种愚蠢的理由回绝了我们的JavaSoft,我们就不再继续展示我们的Hotmail。”沙比尔说。“但是,如果他们拒绝我们创意的同时能够给出一个充满智慧的理由,我们就会向他们展示我们的Hotmail。”

因此,当沙比尔将JavaSoft展示给著名风险投资家史蒂夫· 贾维森(Steve Jurvetson)时,他也理所当然地被拒绝了。这本也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在与贾维森相遇之前,他已经有超过20次类似的经历了。但令沙比尔满意的是,贾维森不但拒绝令了投资,还指出了这一创意的不足。

于是,在被拒绝仅仅一个小时之后,沙比尔就将Hotmail的创意摆在了贾维森的办公桌上。这次,惊喜的主角换成了贾维森。这位当时尚未而立的风险投资家清晰地意识到,静静地躺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份普通的商业计划书,而是一个可能改变历史轨迹的金矿。

通往琴瑟之和的惟一问题是估值。沙比尔希望能够以公司15%的股权获得3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而贾维森则希望以同样的价码获得新公司30%的股权。行百里者半九十。在一个伟大创意走向商业成功的道路上,类似的争执往往会令一个伟大的创意胎死腹中。但幸运的是,已经意识到产品伟大前景的贾维森最终做出了让步,他接受了沙比尔开出的融资方案。

“两个27岁的懵懂少年,从未经营过任何公司,也未生产过任何产品或者积累过任何商业经验,当然也从未管理过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甚至因多年从事硬件研发而从未涉足过新鲜的互联网行业,却能够仅仅凭借脑子中的创意就从首次谋面的投资人手中筹得30万美元。”每每忆及往事,沙比尔总是颇多感慨:“在当时的世界,也许只有硅谷才能如此神奇。”

其实,真正的神奇才刚刚开始。

属于免费的胜利

1996年的7月4日,美国的第220个独立日,Hotmail终于正式上线运行了。这是一个精心挑选的日子,沙比尔相信免费邮箱将成为最流行的工具,因为他走向了属于互联网的自由宣言。到那时,每个拥有计算机并能接入网络的人都可以与他人随意交流,无论他们是在华尔街林立的高楼旁,还是在泰晤士河畔的小酒馆中,抑或是在布拉格新近出现的麦当劳里。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沙比尔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为让财政拮据的杰克能够全心投入邮箱系统的研发,沙比尔让出了自己的半数薪水。“我那时尚未成家,因此我实际上并不需要那么多钱。将一半薪水让给杰克可以让他养家糊口,而他的专心研发有利于整个团队。”

当贾维森的30万美元在Hotmail正式上线前一个月告罄时,沙比尔又果断出让了自己持有的部分股份以挽留员工。过往的经历告诉他,这些员工之所以愿意为他工作是因为他们希望获得公司的股票期权而非一份薪水:后者不管多么优厚,在硅谷都会显得太过普通。

这些决定貌似残酷,但沙比尔当时别无选择。他担心正在涉足互联网世界的任何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为其构想的商业化赢得时间。这种担心也并非毫无道理:当时网景和微软都已开始建立电子邮件服务器,雅虎也已经开始系统思考电子邮箱相关的技术和商业问题。

但幸运的是,网景并未打算开发一种面向普罗大众的电子邮箱服务,他们只是希望借助电子邮箱开发一种面向管理员的服务,从而使后者可以管理用户操作。微软也没有想到将电子邮箱的平台从客户端转移到浏览器,其随后推出的Outlook与之前的邮箱产品并无本质差别。雅虎则未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杨致远像盖茨一样坚持认为邮箱应该基于客户端而非浏览器,这位免费网络服务的开创者甚至从未想过将其赖以成名的免费战略扩散至邮箱领域。

沙比尔则对免费模式胸有成竹,因为他相信这更有利于推广目标广告。在他看来,如果将浏览量视为一种可以带来现金流的商品,那么电子邮箱一定比门户网站更有前途,因为它具有后者无可比拟的互动功能:“我们在网页浏览量上一定可以超越一直以此为荣的雅虎”。

这些科技巨头瞬间的思想短路和沙比尔坚定执着的信念,最终令Hotmail的成功从偶然变成了必然。在首个用户发现这个工具并将其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后,Hotmail迅速迎来用户数量的激增:服务上线的第一个小时,有100人注册成为Hotmail用户;第二个小时,又有200人成为Hotmail使用者;到第三个小时,新增用户已经增加到250个。

“在最初的3个月过后,我们就拥有了10万用户。之后,我们的发展依然非常迅速:我们每天的用户注册量很快就从1000上升到了5000。”Hotmail甚至展示了互联网重塑社交的强大能量:在Hotmail早期用户中,竟有80%都是经由朋友介绍才知道这款产品的。

在全新的数字时代,每个人都在感叹无成本的复制正在让生活中的一切变得廉价。他们认为,技术洪流与悠久传统之间完全没有妥协的空间。但其实,这些人很少注意到以下这个浅显的事实:那些能够率先想到如何复制某种产品的人往往可以体会到规模经济的巨大收益。

“按照沙比尔的计划,Hotmail的增长速度将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对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贾维森回忆道,“沙比尔拥有一种不可磨灭的使命感。当然,历史证明他是正确的,Hotmail的业务增长速度确实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家公司,不论它们是CNN还是美国在线。”

到1997年夏天,Hotmail已经拥有了700万用户,这种成长速度无疑太过夸张。要知道,即便是名满天下的Facebook,其在上线运行一年之际所拥有的用户数也不过刚刚超过百万。这一惊人的成就意味着,免费将有可能成为互联网时代最受欢迎也最具毁灭性的商业模式。

沙比尔和杰克的硬件工程师背景在这时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应对巨大的访问量时,他们比软件人才更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硬件设备。他们编写的软件也更为正确,这同样源于硬件领域严谨的职业习惯。在硬件领域,任何错误都难以原谅,因为它们的代价通常都太过高昂:在那块狭小的主板上,只是那些微小芯片排序上的微小错误都能令数百万美元烟消云散。

也就是在这个夏天,Hotmail的命运开始悄然生变。

微软收购

Hotmail的成功吸引到了微软的注意。当时,微软正手忙脚乱地处理着一个拥有250万用户的电子邮件系统,但这个只有Hotmail用户数几十分之一的系统却已经令微软彻底崩溃。这一切现在看来似乎相当滑稽:因为当时微软拥有超过16000名出色的软硬件工程师,Hotmail所拥有的全部也只是一个60人的团队,而其中的技术人才更是只有寥寥14人。

盖茨这时也正全力补课。几年前与网景公司的浏览器之争,尽管将盖茨乱世枭雄的形象展露无遗,但也令这位多年来独孤求败的江湖大佬心有余悸。作为一款划时代的产品,Windows 95完全没有考虑到互联网可能的潜力,这使强大的微软在新时代显得处处被动。

盖茨对微软的互联网战略有着长远的思考和清晰的布局。在那个大型门户网站横行无忌的岁月里,盖茨希望可以将微软刚刚推出的outlook邮箱与MSN网站整合为一个新的门户网站,从而具备与雅虎竞争的能力。

盖茨希望微软能够借助公司以外的力量完成追赶。这反映了创新过程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对于那些散落在全球各地的小企业而言,一个伟大创意的商业化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对于那些已然成名的大公司而言,外部创新的内部应用却往往有着难以估量的巨大价值。

如果没有施乐(NYSE:XRX)开发的图形化界面、以太网和三键鼠标,苹果(NASDAQ:AAPL)和微软可能至今还不知道个人电脑究竟应该怎样才能友好地与用户互动。同样,如果没有加州Gyration公司为电视遥控器开发的手动传感器,任天堂(7974.OS)也不会得到灵感改进Wii视频游戏机的传感器,自然也就不会在视频游戏机逐渐衰败的今天依然坐拥粉丝无数。

1997年的10月13日,在经过双方助手的长期沟通之后,盖茨终于与沙比尔见面了。他带着后者参观了微软园区和总部大楼,最后在自己的办公室坐了下来。刚一落座,盖茨就提出了合作意向:他希望沙比尔能将电子邮箱的相关技术专利授权给微软使用。

这是微软历史上少数几次盖茨亲自洽谈的项目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合作可以一帆风顺。

就像盖茨不满足于Outlook和MSN只是作为鸡肋一样,沙比尔也不满足于自己的公司只是作为一个邮件服务提供商。他同样希望能将定制新闻等业务整合进Hotmail,从而使其转型为一家比雅虎更出色的门户网站。目标广告业务在上线首年的出色表现,也增强了沙比尔的自信:当时,不善经营的他将Hotmail的广告业务以每月100万美元的价格外包给了一家公司。这也是一个相当低的分成比例,但由此带来的收益却已经足够两家公司实现双赢。

两家公司的意图在这里出现了惊人的一致,这意味着原有计划已经无法付诸实施——双方都不愿自己的帮助令对方如虎添翼,从而变成自己成长路上再难跨越的阻滞。盖茨再次展示出了其在历史上每次危机与追赶中表现出的果敢,他开始寻求收购这家新兴的网络公司。

报价在一开始就超出了沙比尔和杰克的心理价位。但他们知道,1.6亿美元只是微软的试探性报价,他们只要稍作坚持就可以等到更好的结果。事情确是如此,微软已经无法继续等待,他们担心等到沙比尔和杰克让步时,某个新兴的公司会让他们在这一领域回天乏术。

1997年的最后1天,双方终于再次在谈判桌前落座。微软最终以4亿美元的价格将Hotmail收入囊中。即便在互联网泡沫时代,这一价格也已足够惊人。要知道,当微软有机会收购Nuance(NASDAQ:NUAN)和谷歌时,两家企业的报价也不过1亿美元和20亿美元。

1998年,在浏览器之争中败北的网景公司被美国在线收购,微软的心腹大患至此开始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此时加入的Hotmail令微软的自信心前所未有地膨胀起来,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大功已经告成。但真实情况显然并非如此,因为就在这一年,微软迄今为止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在斯坦福大学悄然成立,这就是谷歌。

属于互联网的竞争,直到这时才真正开始。

posted on 2012-09-14 09:38  迎-客-松  阅读(76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