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树

概述

动机: B树实现高速I/O

640K如何"满足"任何实际需求了-- 源自比尔·盖茨的一个笑话

前提知识

  1. 高速缓存

    • 为什么高速缓存有效?
      • 不同容量的存储器,访问速度差异悬殊,磁盘和内存访问速度的量级相差\(>10^5\)
        • 如果将访问内存比喻为1秒,那么访问外存则相当于1天
        • 因此我们需要尽量减少IO次数
  2. 分级I/O

    • 俩个相邻存储级别之间的数据传输,统称为IO操作
    • CPU -> RAM -> DISK -> ARRAY
    • 访问速度依次递减,存储容量依次递增
    • 常用的数据要放在最前面
  3. 从磁盘读取1B和读写1KB几乎一样快

问题:

B树为什么更宽更矮

B树实际也是BST,但是其对节点的定义方式不一样, 其定义的节点为超级节点

超级节点的概念:

如果我们将2代节点合并,并把它们都踩扁了,就会拥有4路,3个关键码

同理:每d代合并,就会拥有m =2^d路,m-1个关键码

  • 多级存储系统中使用B树,可以针对外部查找,大大减少IO次数
    • 对于常规BST来说,IO次数太高
      • 对于AVL树来说,如果访问1G数据,10^9个关键码,一次只读取一个数据得到logN = 30 需要30次IO访问。
    • 对于B树来说,则批量访问数据,一次读入一个超级节点
    • 因此B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IO次数

B树定义

  • m阶B树:即m路平衡搜索树

对于m阶B树来说

关键码:

  • 上限:有不超过m-1个关键码, 即n <= m - 1个关键码——

\[ K_1 < K_2 < K_3 < ... < K_(n-1) < K_n $$ <br/> * 下限:<br/> 对于根节点来说,则只要有不少于1个关键码就行 对于其他节点来说,`有不少于`$\lceil \frac{m}{2} \rceil - 1 <= n$ `个关键码` <br/> 分枝数 <br/> * 上限:`有不超过m个分支`, 即n + 1 <= m个分支数—— <br/> $$ A_0 < A_1 < A_2 < A_3 < ... < A_(n-1) < A_n $$ <br/> * 下限:内部节点的分支数也不能太少 <br/> 对于根节点来说: 2 <= n + 1 "但树根是比较特殊的存在<br/> 对于其他节点来说:`有不少于`$\lceil \frac{m}{2} \rceil <= n + 1$`个分支` <br/> 简单举例: <br/> * 2-4 树 —— 4阶B树,分支在2-4之内 这个树比较特殊🌲 * 3-5 树 —— 5阶B树,分支在3-5之内 * 3-6 树 * 4-7 树 * 4-8 树 等等 ## B树的性质 * 所有叶节点深度统一相等 <br/> * `外部节点深度统一相等` * 外部节点就是叶节点的数值为空,但不存在的孩子。<br/> * 外部节点其实所有树都存在,但只不过我们不关心而已,但在接下来的RB🌲和B🌲,我们将比较关心这一点 * `important`{:.error} B树中,外部节点更加名副其实,意味着查找失败,因此需要计算外部节点 * 对于B树来说,B树的高度相对于外部节点来说。因此,空的B树高度为0,一个节点的B树高度为1。<br/> ## 实现 ### 查找 一般来说,B树的词条极多,所以其存在外存之中。<br/> B树查找的核心:`只载入必需的节点,尽可能减少IO操作`{:.info} <br/> 其大概思想就是将根节点存放在内存之中,当需要某些数据时,进行B树的查找,将其从外存中读入到内存。鉴于之前 谈过的数据的局部性。我们将新的查找到的超级节点也放到内存之中。因此在同样查找的情况下,B树的树高更低, 所执行的IO次数自然就少。因此我们借助比较小的内存,就可以实现大规模数据的高效操作<br/> 实例:<br/> 1. 从根节点开始, 将第一个节点的所有key读入内存之中,执行一次顺序查找,如果查找成功,直接返回,如果查找失败 按照失败位置,借助引用转向读取下一节点。 2. 将下一节点的所有key读入内存之中,再次进行一次顺序查找。<br/> ... 3. 到达最后的时候,如果依然失败,会进入到外部节点,此时我们认为查找失败(P.s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外部节点接入 层次更低B树,从而构成一个整体上很大的B树。<br/> 不难发现,整个B树查找的过程其实就是在顺序查找,IO操作,顺序查找,IO操作不停重复的过程。<br/> B树的失败查找,一定结束于外部节点处。<br/> B树的算法时间主要消耗在俩个方面 <br/> 1. IO上面,因此,树的高度h很重要 2. 在每个超级节点上,我们都执行顺序查找(在小规模情况下,顺序查找要比二分查找快) 一个B树有N个内部节点,就一定有N+1个外部节点,从物理意义上理解,N个内部节点代表N种成功的可能, 自然对于N+1种失败的可能。 ### 插入 对于插入来说,自然要合理使用search接口(插入必定插入在叶子节点,说实话,树的插入没有位置的选项,所以只能 插入,然后让树自己去选择位置)。search帮我们找到了叶子节点_hot,然后我们通过find接口找到 _hot节点中大于target的第一个关键码,然后在这里新插入 ```cpp BTree<T>::insert(const T &e) { auto ret = search(e); if(ret) return false; // 保证目标元素不存在 ++_size; // search查找失败后,_hot就是叶节点 // 我们要在_hot中插入e auto retIter = find(_hot->key.begin(), _hot->key.end(), [=](T t){ if(e>=t)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_hot->key.insert(retIter, e); ``` 插入关键码后,自然也要插入孩子指针,而实际上如下图所示,因为使叶子节点 我们并不需要去寻找位置,只要在child向量中push\_back一个空指针即可<br/> ```cpp // 理论上的插入 //int posnum = retIter - _hot->key.begin(); //_hot->child.insert(_hot->child.begin() + posnum + 1, nullptr ); // 但是叶子节点后面全是外部节点,所以都是nullptr,不需要再特定位置插入 _hot->child.push_back(nullptr); // 插入之后,可能会导致这个节点的关键码超过m-1,从而溢出,违反了B树的定义。 solveOverflow(_hot); } /* superNode-_hot ┌───┐ │ e │ ┌─────────┐ ┌───┬───┬───┬───┬─┴─┬─┴─┬───┬───┐ │ key-set │───▶ │ s1│ o │ o │ o │█a█│ b │ o │ e1│ ├─────────┤ ┌─┴─┬─┴─┬─┴─┬─┴─┬─┴─┬─┴─┬─┴─┬─┴─┬─┴─┐ │child-set│───▶│nul│nul│nul│nul│nul│NUL│nul│nul│nul│ └─────────┘ └───┴───┴───┴───┴───┴───┴───┴───┴───┘ ┌─────────┐ ┌───┬───┬───┬───┬───┬───┬───┬───┬───┐ │ key-set │───▶ │ s1│ o │ o │ o │█a█│ e │ b │ o │ e1│ ├─────────┤ ┌─┴─┬─┴─┬─┴─┬─┴─┬─┴─┬─┴─┬─┴─┬─┴─┬─┴─┬─┴─┐ │child-set│───▶│nul│nul│nul│nul│nul│NUL│ │nul│nul│nul│ └─────────┘ └───┴───┴───┴───┴───┴───┴───┴───┴───┴───┘ ^ 这里为理论上需要插入的新节点 */ ``` > tips > 参照这幅图,我们不难发现几个规律,只要我们将key向量稍稍挪位,就可以得到一个逻辑上很清晰的关系,`在秩为r的小 节点上,其左孩子在child向量中的秩r,右孩子为r + 1` 插入完成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个新的B树可能会跳出去,不再符合B树的定义,我们需要使用`上溢`操作将其调整回来 ``` ┌───┬───┬───┐ ┌───┬───┬───┐ ┌───┬───┬───┬───┐ │400│470│500│ p->│400│470│500│ p->│400│440│470│5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0│430│450│ │520│540│570│ v->│410│430│440│450│ │520│540│570│ v->│410│430│ u->│450│ │520│540│570│ └───┴───┴───┘ └───┴───┴───┘ └───┴───┴───┴───┘ └───┴───┴───┘ └───┴───┘ └───┘ └───┴───┴───┘ mid ┌────────────┐ ┌───────────┬───┐ ┌───────────┐ │ orgin tree │ │insert node│440│ │ overflow │ └────────────┘ └───────────┴───┘ └───────────┘ ┌───┐ │470│ ╳───╳ ╱ ╲ ╱─╱ ╲─────╲ ╱ ╲ ┌───┬───▼ ┌─▼─┐ │400│440│ │500│ └───┴───╳ └───╳ ╱ ╲ ╱────────╱ ╲ ▼ ▼ ┌───┬───┬───┐ ┌───┬───┬───┐ │410│430│450│ │520│540│570│ └───┴───┴───┘ └───┴───┴───┘ ┌───────────┐ │ overflow │ └───────────┘ ``` 当节点发生上溢的时候,我们选取中位数,将其调整上去,然后将原来的节点分裂成俩部分<br/> 具体一点的方法就是: 1. 在集和v中找到中位数440 2. 让中位数右边的集独立出去(编程做法就是新建一个集和,拷贝原来,删除原来) 3. 中位数升上去(利用find在p中找到大于中位数的第一个值,得到秩,有了秩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4. 删除边角料,然后让一些小节点回指superNode 5. 递归处理v的父亲p ### 删除 对于删除来说,同样要好好利用search接口。和之前BST的删除方法一样,B树的节点真实孩子要么为0,要么一定大于等于2 因此对于这个删除来说,必须要依然保持BST的有序性,因此就要利用节点中序后继的做法 ```cpp BTree<T>::remove(const T &e) { BTNodePos(T) v = search(e); if(!v) return false; --_size; auto rIter = find(v->key.begin(), v->key.end(), e); assert(rIter != v->key.end()); int r = rIter - v->key.begin(); ``` 在节点不是叶子节点的情况下,我们使用其中序后继,且其中序后继一定是叶子节点 ```cpp if(v->child[0]) // 如果v不是叶子节点, 就交换其成为后继 { BTNodePos(T) w = v->child[r + 1]; while(w->child[0] ) w = w->child[0]; // 此时w就是v的后继叶子节点 // 为什么? 因为在B树中,如果一个节点左子树为空,那么右子树一定为空。且其一定为叶子节点,这是定义 // 而一个节点的中序后继节点没有左子树, v->key[r] = w->key[0]; v = w; r = 0; } // 此时v处于最底层,删除v v->key.erase(v->key.begin()); v->child.erase(v->child.begin() + r + 1); solveUnderflow(v); return true; } ``` 因此,同插入一样,所有的删除一定在最底层发生<br/> 对于删除来说,因为B树的关键码下限存在,所以可能会发生下溢情况,此时我们可以通过旋转和合并来解决 ``` y x ┌───┬───┬───┐ ┌───┬───┬───┐ ┌───┬───┬───┐ │400│470│500│ P │400│470│500│ P │400│450│5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0│430│450│ │490│ V│410│430│450│x U││ V│410│430│ U│470│y └───┴───┴───┘ └───┘ └───┴───┴───┘ └┘ └───┴───┘ └───┘ ┌────────────┐ ┌───────────┬───┐ ┌───────────┐ │ orgin tree │ │delete node│490│ │ rotate │ └────────────┘ └───────────┴───┘ └───────────┘ 这是一颗2-4树,关键码的范围为1-3 我们发现V比较富裕,V > (m -1)/2 - 1 所以向V借一个节点,V也不会发生下溢,所以U借走了P中的y,P又 借走了V中的x,看起来像发生了旋转一样 ``` ``` ┌───┬───┬───┐ ┌───┬───┬───┐ ┌───┐ ┌───┐ ┌───┬───┐ │400│470│500│ P│400│470│500│ P│400│ │500│ │400│5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0│ │490│ V │430│ U││ V│430│ │470│U││ │430│450│ └───┘ └───┘ └───┘ └┘ └───┘ └───┘ └┘ └───┴───┘ ┌────────────┐ ┌───────────┬───┐ ┌───────────┬───┐ ┌───────────┐ │ orgin tree │ │delete node│490│ │down angel │490│ │ merge │ └────────────┘ └───────────┴───┘ └───────────┴───┘ └───────────┘ 依然是一颗2-4树,如果之前的V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的话,此时就没有兄弟借钱给U了,此时就需要天使融资了。 从P中下来一个天使,这个天使节点就是U和V中间共同的老爹节点。将V和U合并,我们发现P中就会消失一个节点, 自然有连续崩溃的可能性,因此同Overflow一样,依然需要递归处理, ``` ``` ┌───┐ ┌───┬───┐ │470│ │470│5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0│ │490│ │430│ ││ │430│ │470│ ││ │430│450│ └───┘ └───┘ └───┘ └┘ └───┘ └───┘ └┘ └───┴───┘ ┌────────────┐ ┌───────────┬───┐ ┌───────────┬───┐ ┌───────────┐ │ orgin tree │ │delete node│490│ │down angel │490│ │ merge │ └────────────┘ └───────────┴───┘ └───────────┴───┘ └───────────┘ 当天使节点来自根节点的时候,此时就会形成一个虚根,没有任何作用,自然直接处理掉这个虚根, 让根指向它的孩子节点。 ``` 具体的实际代码如下, ```cpp // 节点的下溢,做节点的旋转或者合并处理 template <typename T> void BTree<T>::solveUnderflow(BTNodePos(T) v) { if(v->child.size() >= (_order + 1) / 2) // _order + 1) / 2 就是向上取整的操作 return ; // 递归基:当前节点不满足下溢情况 BTNodePos(T) p = v->parent; if(!p) // v已经是根节点,此时没有孩子的下限 { if(!v->key.size() && v->child[0]) { // 根节点没有关键码,却有非空孩子,此时应对根节点孩子发生合并的情况。可以直接跳过 _root = v->child[0]; _root->parent = nullptr; v->child[0] = nullptr; delete v; } return ; } size_t r = 0; // 此时v中的目标节点已经被删除了,很可能不含有关键码 while(p->child[r] != v) r++; // 确定v是p的第几个孩子 // 情况1: 左顾,向左兄弟借码 if(r > 0) // 首先得有左兄弟 { BTNodePos(T) ls = p->child[p->child.begin() + r - 1]; // v的左爹为y, ls的老幺为x if(ls->child.size() > (_order + 1) / 2) // 必须大于下限 { v->key.insert(v->key.begin(), p->key[r - 1]); // v向p借一个码y p->key[r - 1] = ls->key[ls->key.size() - 1]; // p向ls借一个码x v->child.insert(v->child.begin(), ls->child[ls->child.size() - 1]);//同时将x的右孩子过继给y ls->key.erase(ls->key.end() - 1); ls->child.erase(ls->child.end() - 1); if(v->child[0]) v->child[0]->parent = v; return ; } } // 情况2: 右盼,向右兄弟借码 if(r < p->child.size() - 1) { BTNodePos(T) rs = p->child[p->child.begin() + r + 1]; // v的右爹为y,rs的老大为x if(rs->child.size() > (_order + 1) / 2) // 右孩子足够胖,大于下限就足够胖 { v->key.insert(v->key.end(), p->key[r]); // p->key[r] = rs->key[0]; v->child.insert(v->child.end(), rs->child[0]); // 将x的左孩子过继给y rs->key.erase(rs->key[0]); if(rs->child[0]) rs->child[0]->parent = v; rs->child.erase(rs->child[0]); } } // 情况3: 左顾右盼失败,要么其没有左右兄弟(但不可能同时),要么左右兄弟太瘦,此时需要从上面下来一个天使, 合并 if(0 < r) // 和左兄弟合并,当然也可以先和右兄弟合并,随个人喜好 { BTNodePos(T) ls = p->child[r - 1]; ls->key.push_back(p->key[r - 1]); p->key.erase(p->key.begin() + r - 1); ls->child.push_back(v->child[0]); for(int i = 0; i < v->key.size(); ++i) { ls->key.push_back(v->key[i]); ls->child.push_back(v->child[i+1]); } if(v->child[0]) { for(int i = 0; i < v->child.size(); ++i) { v->child[i]->parent = ls; delete v->child[i]; } v->child.erase(v->child.begin(), v->child.end()); } p->child.erase[p->child.begin() + r]; } else// 和右兄弟合并 { BTNodePos(T) rs = p->child[r + 1]; rs->key.push_back(p->key[r]); // 把天使先合并过来 p->key.erase(p->key.begin() + r); // v->child.push_back(rs->child[0]); for(int i = 0; i < rs->key.size(); ++i) { v->key.push_back(rs->key[i]); v->child.push_back(rs->child[i+1]); } if(rs->child[0]) { for(int i = 0; i < rs->child.size(); ++i) { rs->child[i]->parent = v; delete rs->child[i]; } rs->child.erase(rs->child.begin(), rs->child.end()); } p->child.erase[p->child.begin() + r]; } solveUnderflow(p); return ; } ``` ## B树总结 对于B树来说,可能经常遇到它,一直不太明白它比红黑树优秀在哪里。现在明白其主要功能在于减少树的高度 从而减少IO次数。<br/> 对于B树来说,主要掌握的就是其插入与删除。首先要会自己画,明白有哪些情况,然后怎么处理。知道这些后 编程只是实现而已。<br/> 1. 插入: * 因为B树的搜索知道外部节点才会停止,所以插入都是发生在最底层的叶子节点。当插入的节点超过m-1之后 就会需要重新调整。我们采取的策略是让其进行分裂,将中位关键码飞上去,然后原本的节点分为俩个关键码差不多的 节点, 依次递归调整。 2. 删除: * 对于删除来说,稍稍有些复杂,大致需要考虑俩个问题 * 没法生下溢之前,因为要删除节点,所以要考虑节点后面的元素怎么弥补,仍然让B树保持有序性。这里我们 采用之前BST使用的中序后继的方法,让删除统一在底层叶子节点发生。 * 发生下溢之后,节点的关键码过于少,数量低于$\lceil \frac{m}{2} \rceil -1$,需要重新调整 * 如果左右兄弟大于$\lceil \frac{m}{2} \rceil -1$这个数目,就可以配合他们共同的老爹进行旋转 * 如果左右兄弟都不行,则让他们的老爹下来,将俩兄弟和老爹合并成一个新的节点。\]

 posted on 2018-09-28 19:06  patientcat  阅读(49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