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h学习之CRUSH
CRUSH的全称是Controlled Replication Under Scalable Hashing,是ceph数据存储的分布式选择算法,也是ceph存储引擎的核心。在之前的博客里介绍过,ceph的客户端在往集群里读写数据时,动态计算数据的存储位置。这样ceph就无需维护一个叫metadata的东西,从而提高性能。
ceph分布式存储有关键的3R: Replication(数据复制)、Recovery(数据恢复)、Rebalancing(数据均衡)。在组件故障时,ceph默认等待300秒,然后将OSD标记为down和out,并且初始化recovery操作。这个等待时间可以在集群配置文件的mon_osd_down_out_interval参数里设置。在recovery过程中,ceph会重新产生受故障影响的数据。
因为CRUSH会复制数据到不同的磁盘,这些数据副本在recovery时就变得有用。在恢复过程中,CRUSH会尽量移动最小数量的数据,并且产生一个新的集群布局,从而使集群从故障中恢复。
当新的主机或磁盘加入到集群时,CRUSH开始rebalancing操作,它将数据从存在的主机、磁盘迁移到新的主机、磁盘。rebalancing时会尽量利用所有磁盘,以提高集群性能。例如,某个ceph集群包含2000个OSD,现在新加入20个OSD,这样仅1%的数据将被迁移。在迁移中所有存在的磁盘会并行工作,使得迁移工作尽快完成。当然,如果ceph集群在重度使用中,推荐做法是新加入的磁盘设置权重0,并且逐步提高权重,使得数据迁移缓慢发生,以免影响性能。所有的分布式存储在扩容时都建议这样操作,比如我之前写的swift容量管理文章。
在实际中可能经常需要调整集群的布局。默认的CRUSH布局很简单,执行ceph osd tree命令,会看到仅有host和OSD这两种bucket类型在root下面。默认的布局对分区容错很不利,没有rack、row、room这些概念。下面我们增加一种bucket类型:rack(机架)。所有的host(主机)都应位于rack下面。
注:如下文字及图片,都来自《learning ceph》这本书。建议读者有时间详读原著。
(1)执行ceph osd tree得到当前的集群布局:
(2)增加rack:
1
2
3
|
$ ceph osd crush add-bucket rack01 rack $ ceph osd crush add-bucket rack02 rack $ ceph osd crush add-bucket rack02 rack |
(3)将host移动到rack下面:
1
2
3
|
$ ceph osd crush move ceph-node1 rack=rack01 $ ceph osd crush move ceph-node2 rack=rack02 $ ceph osd crush move ceph-node3 rack=rack03 |
(4)将rack移动到默认的root下面:
1
2
3
|
$ ceph osd crush move rack03 root=default $ ceph osd crush move rack02 root=default $ ceph osd crush move rack01 root=default |
(5)再次运行ceph osd tree命令,会看到新的布局已产生,所有host都位于特定rack下面。按此操作,就完成了对CRUSH布局的调整。
对一个已知对象,可以根据CRUSH算法,查找它的存储结构。比如data这个pool里有一个文件resolv.conf:
1
2
|
$ rados -p data ls resolv.conf |
显示它的存储结构:
1
2
|
$ ceph osd map data resolv.conf osdmap e43 pool 'data' (0) object 'resolv.conf' -> pg 0.9f1f5993 (0.13) -> up ([1,2,0], p1) acting ([1,2,0], p1) |
输出结果说明:
- osdmap e43: 这是osdmap的epoll版本
- pool ‘data’: 这是pool名字
- object ‘resolv.conf’: 这是对象名字
- pg 0.9f1f5993 (0.13): 这是PG号
- up ([1,2,0], p1): 存储该PG的3个OSD都是活跃的,这是一个有序数组,第一个是primary OSD
- acting ([1,2,0], p1): 说明该PG存储在哪3个OSD里,同上也是有序数组
ceph osd map命令只是自己计算一遍CRUSH,它并不确认目标pool里是否真有这个对象,所以随便输入什么文件名,它总是返回成功。
关于对象在ceph里的存储,遵循如下示意图:
首先要存储的大数据(比如rbd设备),被打散成一系列小对象,每个对象会计算出它对应的PG号。取决于replication size的不同,每个PG会分布到多个OSD上。PG的全称是placement groups,它是一个逻辑存储单位,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和定位数以亿计的存储对象。
如何根据对象计算出PG号,以及PG号如何分布到具体的OSD上,这个就是CRUSH算法,如下示意图:
首先,根据对象名和pool里配置的PG数量(这些都已知),运用哈希函数计算出PG号。接下来根据PG号、集群状态、存储规则,运行CRUSH算法,找出具体负责存储的首要和次要OSD。最后客户端从这些OSD上对存储对象进行数据读和写。
在安装ceph的文档里,也提到了如何查看、编辑和更新crushmap。crushmap与ceph的存储架构有关,在实际中可能需要经常调整它。如下先把它dump出来,再反编译成明文进行查看。
1
2
3
|
$ ceph osd getcrushmap -o crushmap.original got crush map from osdmap epoch 56 $ crushtool -d crushmap.original -o crushmap |
然后查看这个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
ceph@ceph:~$ cat crushmap # begin crush map tunable choose_local_tries 0 tunable choose_local_fallback_tries 0 tunable choose_total_tries 50 tunable chooseleaf_descend_once 1 tunable straw_calc_version 1 # devices device 0 osd.0 device 1 osd.1 device 2 osd.2 # types type 0 osd type 1 host type 2 chassis type 3 rack type 4 row type 5 pdu type 6 pod type 7 room type 8 datacenter type 9 region type 10 root # buckets host ceph2 { id -2 # do not change unnecessarily # weight 0.240 alg straw hash 0 # rjenkins1 item osd.0 weight 0.080 item osd.1 weight 0.080 item osd.2 weight 0.080 } root default { id -1 # do not change unnecessarily # weight 0.240 alg straw hash 0 # rjenkins1 item ceph2 weight 0.240 } # rules rule replicated_ruleset { ruleset 0 type replicated min_size 1 max_size 10 step take default step chooseleaf firstn 0 type osd step emit } # end crush map |
这个文件包括几节,大概说明下:
- crushmap设备:见上述文件#device后面的内容。这里列举ceph的OSD列表。不管新增还是删除OSD,这个列表会自动更新。通常你无需更改此处,ceph会自动维护。
- crushmap bucket类型:见上述文件#types后面的内容。定义bucket的类型,包括root、datacenter、room、row、rack、host、osd等。默认的bucket类型对大部分ceph集群来说够用了,不过你也可以增加自己的类型。
- crushmap bucket定义:见上述文件#buckets后面的内容。这里定义bucket的层次性架构,也可以定义bucket所使用的算法类型。
- crushmap规则:见上述文件#rules后面的内容。它定义pool里存储的数据应该选择哪个相应的bucket。对较大的集群来说,有多个pool,每个pool有它自己的选择规则。
crushmap的bucket是按层次性分布的,见如下示意图:
crushmap应用的实际场景,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定义一个pool名字为SSD,它使用SSD磁盘来提高性能。再定义一个pool名字为SATA,它使用SATA磁盘来获取更好的经济性。不过我手头并没有这样的测试环境,如下配置并非针对我的测试环境进行。假设有3个ceph存储node,每个node上都有独立的osd服务。
首先在crushmap文件里增加如下节:
上述增加2个root bucket,注意id不要冲突。item后面是ceph的node列表,我们假设node1运行SSD硬盘,node2、node3运行SATA硬盘。
再增加2条规则:
- ruleset 3这个规则里,step take sata表示优先选择sata的bucket
- ruleset 4这个规则里,step take ssd表示优先选择ssd的bucket
修改完后,重新编译crushmap并且加载到集群中使之生效。
1
2
3
|
$ crushtool -c crushmap -o crushmap.new $ ceph osd setcrushmap -i crushmap.new set crush map |
接下来观察ceph -s是否健康状态OK。如果健康OK,增加2个pool:
1
2
3
|
$ ceph osd pool create sata 64 64 $ ceph osd pool create ssd 64 64 |
给上述2个新创建的pool分配crush规则:
1
2
3
|
$ ceph osd pool set sata crush_ruleset 3 $ ceph osd pool set ssd crush_ruleset 4 |
查看规则是否生效:
1
|
$ ceph osd dump | egrep -i "ssd|sata" |
现在写往sata pool的目标,将优先存储到SATA设备上。写往ssd pool的目标,将优先存储到SSD设备上。可以用rados命令进行测试:
1
2
3
|
$ rados -p ssd put filename file .ssd $ rados -p sata put filename file .sata |
最后使用ceph osd map命令检查它们的存储位置:
1
2
3
|
$ ceph osd map ssd file .ssd $ ceph osd map sata file .sata |
本文转自:http://blog.dnsbed.com/archives/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