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高焕堂 2011/09/04
[ IT史上最完整、最经典的软件框架开发技术宝典 (上百篇经典文章&eBooks) ]
[Go Back]
前言
在A段的敏捷里,架构师针对关键部分(如平台接口或团队接口的<I>部分),请求开发者来协助编程,让设计迅速落实为代码(Design is Code),进行必要的测试,给予回馈。在B段的敏捷里,将架构设计被切分为许多部份,分散于整个B段开发流程之中,包括规划、编程、测试、重构等各阶段;让设计直接表现于代码里(Code is Design)。这是敏捷的主流思想。
如果上述B段主流思维不能完全落实(常常源于团队组织结构的限制),只要架构能清晰表述和沟通,在B段采取”Design is Code”的途径,也能有效支持敏捷迭代过程的。
1. A段架构师的敏捷力
通常,架构设计分为A段和B段架构设计。所谓A段,是指”投资决策”或”签订开发合同”之前的产品或项目的规划阶段。而B段则是指上述”投资决策”或”签订开发合同”之后的开发建置阶段。通常,大家所谈的”敏捷开发”,顾名思义就是针对B段(即开发建置阶段)的敏捷力。敏捷不仅适用于B段,也适用于A段。
B段架构设计
架构设计分为A段(即规划段)和B段(生产段)的架构设计。所谓A段,是指”投资决策”或”签订开发合同”之前的产品或项目的规划阶段。而B段则是指上述”投资决策”或”签订开发合同”之后的开发建置阶段。通常,大家所谈的”敏捷开发”,顾名思义就是针对B段(即开发建置阶段)的敏捷力。
在敏捷开发里,流行的敏捷设计观点是:“敏捷是把原来架构设计里的详细设计放到了编码的过程中,开发人员要有架构师的思维,架构师的预先架构设计要<正好足够>。”在敏捷中,将传统的架构设计分成:架构 + 设计。
- 敏捷开发的架构师,将架构部分做到”足够好”即可。
- 然后,将(详细)设计转移到代码撰写阶段、重构阶段、以及单元测试阶段等。
简而言之,在敏捷中,架构设计仅止于”足够好”的架构,不进行详细设计。但详细设计仍然存在,只是转移到了开发阶段而已。
A段架构设计
在B段里,架构师只要将架构部分做到”足够好”即可,而大部分的设计工作转移到开发者身上。相对上,架构师处于配角地位,来支持开发者,让开发工作更具有敏捷力。
在A段里,则反过来,架构师是主角。由于在此阶段里,项目还没正式启动,还没有正式配置开发者,也还不必进行许多繁琐的细节设计。相对上,开发者处于配角地位,来协助架构师(和产品规划者),让架构的关键部分(如平台接口或团队接口的<I>部分)能迅速落实为代码,进行必要的测试,给予回馈。于是,大幅提升了架构师团队更具敏捷力。这意味着,敏捷思维不仅适用于B段的开发团队;也非常适用于A段的架构师团队。
“Design is Code”与”Code is Design”
从上所述可知,在A段的敏捷里,架构设计是完整的,架构师针对关键部分(如平台接口或团队接口的<I>部分),请求开发者来协助编程,让设计迅速落实为代码(Design is Code),进行必要的测试,给予回馈。在A段,架构设计是瓶颈所在,让架构师敏捷起来,能确保架构设计(或产品规划)的可实现性。
反之,在B段的敏捷里,开发&建置是瓶颈所在,将架构设计被切分为许多部份,分散于整个B段开发流程之中,包括规划、编程、测试、重构等各阶段;让设计直接表现于代码里(Code is Design),避免开发者同时维护设计与代码的负担,因而让开发者敏捷起来。
以上的”Design is Code”和”Code is Design”看似对立的;其实”Design”与”Code”就如同太极的阴阳两仪,其界线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例如,在B段里,有些开发者并没有足够经验和技能,来承担”Code + Design”的双重任务时,若能及时发挥架构师高度敏捷力,藉由EIT造形来表述架构,就能强化”Design is Code”来分担”Code is Design”的工作,却是落实敏捷开发的常见途径。因之,架构师和开发者的敏捷力,必须兼而顾之,并且相辅相成的。
架构的表述(Representation)與沟通(Communication)
无论是在A段或B段,架构师与开发者的沟通技能,是一致的。包括:
- 架构师以EIT代码造形表述设计;让开发者直接对应到代码。代码造形就如同专块,建筑师叙述如何以砖块组合出形形色色的建筑物;施工者就烧出专块,并按步就班组合起来。
- 架构师和开发者都能从简单组合出复杂。亦即:造形很简单,内涵可复杂,重复地组合。
- 让用户获得从简单中叫出复杂的满足感。亦即:优质的用户体验。
2. 敏捷架构师的素養
敏捷架构设计的2个关键议题是:
- 架构设计如何迅速落实为代码。
- 架构师团队如何给自己创造重构的自由度,以及支持开发者重构的空间。
迅速落实为代码
“Design is Code”依赖两项重要的代码层结构:
- EIT造形(含类造形)
- 框架(Framework)
其中,EIT造形成为架构思考的简单元素,然后从简单中组合出复杂架构,而框架则是产出的代码层级的架构(亦即,计算机可执行架构)。
重构的自由度
架构师团队如何给自己创造重构的自由度,以及支持开发者重构的空间,是敏捷设计的关键议题。这种自由度,决定于架构师是否能仔细分辨出:关注<未来的决策>与关注<今天决策的未来性>的微妙差异了。愈是能关注<今天决策的未来性>,而不是关注<未来的决策>,就愈能创造未来重构的自由度。例如,EIT造形和框架的主角都是接口<I>,愈是关注<目前决策的未来性>時,就愈會想去設計通用性(General)<E>和<I>來包容未來<T>的多變化。而一群<E&I>的巧妙組合,就成為框架了。
由于EIT造形具有重复组合的特性,人们可以组合出多层级EIT造形体系的结构,进而设计出多层级的框架,就能创造更大的重构自由度。例如,上层EIT造形的<I>能包容用户需求<T>的未来变化;而底层框架则能包容系统平台特殊模块<T>的未来变化。用户需求与平台模块之间藉由两层EIT造形的通用性<I>来衔接与组合,而创造了弹性的重构空间。
重构的基本技巧:通用性<I>设计方法
无论在A段或是B段,架构設計都包含两个层面: 1)思考设计; 2)表述設計。其中,架構師最關鍵的职责是接口<I>的設計和表述(Represent)了,也就是包含两个层面:1)如何進行设计接口<I>; 2)如何清晰表述接口<I>。
之前,我们大部分介紹如何將EIT造形應用於架构的表述上;亦即,架构师藉EIT造形来清晰而明确地传达接口的设计(Design)与定义(Definition)给开发者,让开发者能基于架构而顺利展开后续的详细设计,并迅速落实为代码,进而测试与回馈来驱动敏捷跌代过程。
其实,EIT造形除了用来”表述设计”之外,也很适合于”思考设计”层面上。尤其对初级架构师而言,依循EIT造形的引导,能够找到潜藏不明的<I>,或者能激发创意,无中生有地创造了新的<I>。例如,初级架构师可藉由EIT造形来思考和实践<目前决策的未来性>,创造重构的自由度。
3. 善用EIT代碼造形提升敏捷性
接口的設計、定義和表述
自从1996年Java问世之后,接口(Interface)成为Java语言的关键词(Key Word)。于是,<接口>的位阶已经提升了,其与<类>是同位阶了,而不再隐藏于类造形里。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更大的代码造形来包容类和接口两种元素。于是,高焕堂 老师将3个<类造形>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更大的造形;就稱為EIT造形。EIT造形的焦點在於接口<I>,而其<E>和<T>只是配角而已。系統的接口(Interface)本來就存在的,而接口的設計、定義和表述也正是架构师的核心職責。EIT造形可以协助架构师清晰地定义接口,非常有助于清晰表达架构。
一旦架構師運用EIT造形來清晰而明確地表述出<I>;一方面架構師能彈性地配合敏捷跌代(Iteration)而切分系统,缩小工作范围,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開發者能直接對映到代碼語言的”Interface”關鍵字(Key-word),而大幅开发者效率和敏捷性。虽然从代码造形来看,<E>、<I>和<T>三者是同位阶的,但从架构师角度上,<I>属于主角,而<E>和<T>是配角。搭配两个配角,才能将<I>表述的完整而清晰。
由于EIT造形只是对类造形加以扩大;也就是以类为基础(保留了类的各项功能),将3个类结合在一起,各扮演不同角色。所以,只要利用类造形既有的组合机制,就能将EIT造形组合起来,成为复杂的系统了。EIT造形提供更宏大的整体观,更易于重构,迅速从简单组合出复杂系统。
清晰表述”足够好”的架构
无论是强龙开发框架,或者地头蛇开发App,都可搭配敏捷开发过程,来提高效率和质量。在敏捷中,架构设计仅止于”足够好”的架构,不进行详细设计,而将详细设计转移到了开发阶段。
架构设计被切分为”足够好的架构”和”详细设计”两个部分,那么这两部分又如何相互衔接呢? 其实大家都知道,架构师最关键的任务就是:接口(Interface)设计;所以”足够好架构”的核心部分就是:接口的定义(Definition)和表述(Representation)。那么,有什么有效的方法能清晰而明确地定义和表述接口设计呢? 答案是:代码造形(Code Form)。
在敏捷中,架构设计仅止于”足够好”的架构,不进行详细设计。但详细设计仍然存在,只是转移到了开发阶段而已。代码造形能直接对映到程序语言的结构,具有高度的精确性(Precision),架构师能准精确地传达设计的涵义。
对于架构师而言,只要能够清晰而明确地表述,即使架构尚未达到”足够好”,也能随着敏捷迭代而互相切磋着磨而达到”足够好”的境界了。由于代码造形是开发者的词汇,架构师以<代码造形>表述架构,基于共同词汇,提升了共识(Shared Understanding),开发者很容易理解其架构的设计涵意。所以,代码造形能大幅提升开发者的效率;而且迅速配合需求变更、架构创新(或重构)设计,大幅提升了整体团队的敏捷性。
对于开发者而言,架构师就如同妈妈,使用kid language来与小孩交谈,非常有助于小孩语言天份的开发。同样地,架构师以<代码造形>来表述架构,来与开发者交谈;非常有助于开发者设计能力的提升。开发者从其熟悉的简单<代码造形>出发,然后像堆积木一样,逐渐培养从简单(造形)中<组合>出复杂(系统)的能力。
4. 结语
EIT造形是软件产业30年来,有机会提升系统设计的基本模块,从类造形扩大为EIT造形。分析或设计师以EIT造形来思考设计;而开发者将设计迅速落实为代码。EIT造形的<I>可成为团队分工的界线,强龙将<E&I>部份落实为框架代码和API接口;而地头蛇将<T>部份落实为App代码。无论是架构师、开发者或API定义者,EIT造形都是他们心中共同的感觉、一致的心灵;因而成为系统设计与实践的基本模块。
一旦架构师运用EIT造形来清晰而明确地表述出<I>;一方面架构师能弹性地配合敏捷跌代(Iteration)而切分系统,缩小工作范围,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开发者能直接对映到代码语言的”Interface”关键词(Key-word),而大幅开发者效率和敏捷性。◆
[Go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