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高焕堂 2013/03/08
[Go Back]
多层框架与智能终端厂商的<自主性平台策略>
— 摆脱对于供应商的束缚,提升終端产品的品质
— 如何解Android终端厂商的<自主性>谜题
— 跨(芯片)平台模式:一个造形、三个策略
1. 多层框架体系落实<软硬整合>,开创自己的独特性
在芯片厂商发挥的<一站式>(Turnkey)策略下,其话语权愈来愈大;相对地,终端厂商的自主性空间就日益缩小,这就是俗称的<山寨化>现象。由于终端厂商对芯片厂商的依赖性日益增高,因而更期待挣脱芯片厂商的枷锁,并将大多精神投注在”知彼”上,去解析众多日新月异的芯片功能和特性,并实现跨平台。这样的”知彼”(跨平台)是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因为忽略了”知己”(创造独特性),没有用心经营自己的多层框架体系。所以,我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追求水涨船高,反过来擅用枷锁的束缚,来激发自己的创意。就如Google公司副总Marissa Mayer的名言:
“创意爱上限制”(Creativity loves constraints.)
终端厂商反过来喜爱芯片厂商给予的束缚(限制),然后以多层框架体系来落实<软硬整合开发>,开创自己的独特性,并确保自己的模块都能有效<跨(芯片)平台>。跨平台只是必备条件(省成本),软硬整合才是目的(高获利)。
2. Android的三明治架构
欲掌握Android的知识体系,从框架角度切入,可以找到它的甜心点(Sweet Spot)。由于它是一个开源开放的架构,我们可以直接切入核心,看到树干结构,一目了然;而不必像iOS、Win8等封闭平台,只能从外部功能(树叶)去猜测底层架构。所以,欲掌握Android架构体系,从它的多层框架体系视角切入,是最有效的途径。其框架体系如下:
图-1. Android的多层框架体系
基于这个框架体系,再将众多功能(子系统)的模块添挂上去,每一项子系统就如同一棵完整的树,有树叶、树干、树根等。于是芯片厂商以其最有利的<一站式>(Turnkey)策略,从芯片厂商(与Google连手)结合Android透过HAL-based封闭驱动软件,直接往上做到了应用框架(AF:Application Framework)层。如下图-2的绿色虚线部分。
图-2. Android的<三明治>架构
在芯片厂商发挥一站式策略下,其话语权愈来愈大;相对地,终端厂商的自主性空间就日益缩小,这就是俗称的<山寨化>现象。Google在AF框架层掌握了两种接口(即上图里的API和PI)的定义权,站在非常有利的制高点:
- 以<框架/插件>架构来牵制(软件)App开发者和(硬件)芯片厂商。
- 其插件有两种:App插件和(芯片)平台插件。
- 定义了API来框住数十万的第三方App开发者;如上图里的红色虚线部分。
- 定义了PI(如native函数)来框住芯片厂商的模块(含软、硬件)。
- Google挟着庞大的App开发者来牵制芯片厂商;反过来,又挟着大量终端产品来吸引(和牵制)App开发者。
- 在此强大有力的<三明治>(App+框架+芯片)架构下,终端厂商只能在三明治里添加一些黄瓜酱料而已,这就是俗称的<山寨化>现象。
3. 可行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的要点为:
- 聚焦于接口(Interface),取得话语权
- 改变Android的PI、创造自己的PI,整合芯片之外的独特性硬件设备;如下图里的蓝色虚线部分。
- 改变Android的API、创造自己的API(结合PI的新功能),掌握独特性的App;如上图里的紫色虚线部分。
图-3. 挟天子以令诸侯
由于Android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框架体系,依样画葫芦,建构自己的多层框架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4. 自己的多层框架体系
4.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跨平台>的迷思(Myth)
前面所提到的<三明治>架构下,让终端厂商产生对该架构的依赖性日益增高,因而更期待挣脱芯片厂商的枷锁,并将大多精神投注在”知彼”上,去解析众多日新月异的芯片功能和特性,并实现跨平台。这样的”知彼”(跨平台)是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因为忽略了”知己”(创造独特性),没有用心经营自己的多层框架体系。所以,刚才我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追求水涨船高,反过来擅用枷锁的束缚,来激发自己的创意。 就如Google公司副总Marissa Mayer的名言:
“创意爱上限制”(Creativity loves constraints.)
喜爱芯片厂商给予的束缚限制,然后以上图-4里的多层框架体系来落实<软硬整合开发>,开创自己的独特性,并确保自己的模块都能有效<跨(芯片)平台>。跨平台只是必备条件(省成本),软硬整合才是目的(高获利)。就如同,大文豪苏东坡写过一首诗:
“ … 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面对强势的<三明治>架构,我们有何高明的跨平台(摆脱雪泥的束缚)策略和技术,让我们(大鸿鸟)能振翅高飞(软硬整合)、遨游天际呢? 如下图所示:
图-5. 鸿飞哪复计东西
这除了跨平台的省成本思维之外,还添加了软硬整合的获利思维,才能激发创新、实现远景。首先高老师藉由上图-4里的多层框架体系及其API而提出:”一个造形、三个策略” 的模式,来做为(摆脱别人枷锁的)基础,然后扩大应用到跨云平台、跨端&云垂直整合的积极模式(振翅高飞)。
5. 仅追求<跨平台>是不够的
刚才说了,一心一意只想<跨平台>,摆脱芯片厂商的枷锁(限制),于是获得执行环境的<普遍性>;这局限了我们的视野,仅仅追求跨平台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兼顾普遍性、独特性和可靠性。如下图所示:
图-6. Android产品的主要面貌
兹说明如下:
◆ 独特性:来自软硬整合
由于Android是开源开放的平台,非常多元化和多样性;终端厂商都积极将软硬件特性整合到自己的产品上,藉由软硬整合手段来表达其创意和<独特性>。
◆ 普遍性:来自跨平台
Android平台版本的不一致性(俗称碎片化);在产品运行环境上,也积极让自己的产品能完美跨(软、硬件)平台,获得<普遍性>,是降低成本和迅速扩大市场的不二法门。因之,不约而同地会积极关注于软硬整合和跨平台相关议题上,力求在市场竞争上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 可靠性:来自测试
在力求上述的独特性和普遍性时,其生产过程往往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关键环节不可靠,将会功亏一篑。于是,就需要精致的测试环境来检验产品的结构、效能和安全等,力求其可靠性。
一旦,您的产品兼具了独特性、普遍性和可靠性,并取的用户感情的回馈,就能日益提升用户体验了。
6. 掌握基因,一劳永逸(一鱼三吃)
许多厂商想要兼顾独特性、普遍性和可靠性,却往往认为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其实它们都是一个有机体的诸多面貌而已,只要切入其核心、关注其基因(Gene);并且领悟它、淬练它,就能顺利兼而得之、一劳永逸了。当今 Android市场的最大特征是,跨产业的垂直整合,持续组合出创新性的产品。无论是软硬整合、跨平台或测试,其实都围绕着<组合创新>的核心思想。所谓组合创新就如同设计飞机,如何将一群不会飞的配件(Part)加以巧妙的组合,让其整体(Whole)能飞上天空。于是,大家都能体会到,一架飞机就是一群 {whole, interface, part} 基本结构单位的巧妙重复组合而已。于此,我将这个基本单位称为EIT造形(Form)。
人人都可以从自然界来体会EIT造形;自然界的DNA螺旋结构,就是由相同造形的单位所组合而成,如下图所示:
图-7. DNA小单位的螺旋式组合
于是,只要您明白一个DNA结构的组合方式,就可以掌握整体的诸多面貌了。一旦切入了Android产品核心、掌握了其基因,包括EIT造形及其组合韵律,便能完全掌握软硬整合、跨平台和测试三个外貌了。如下图所示:
图-8. 掌握EIT造形就掌握基因
基于上图里的有机(生命)体系,就能继续茁壮成长,如下图所示:
图-9. 有机次序的茁壮成长
<软硬整合>与<跨平台>就如同天平两端的砝码。透过调整砝码,就能有效规划出最有利于自己产品的商业策略。同时,透过需求检测(软硬整合)设计和用户感情回馈,能有效追求深度用户体验。而设计与体验仰赖跨产业的紧密合作,美好的合作则仰赖各方平台或产品的高质量(无隙缝)结合。于是,就能有效地衔接和支撑企业的各项具体业务和活动了,如图所示:
图-10. 有效支撑产品相关的企业活动
或许这些业务并不属于产品开发团队的职责范围,但是开发者的充分领悟EIT造形、优化基因的作为,将成为决定这些业务成败的关键。
7. 减法设计:掌握复杂,唯有简单
减法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过去的PC产品是由Win-tel连手主导,一种芯片、一种操作系统,皆<减法设计>为单一品牌了。因此,海峡两岸PC产业只需要专心做加法设计即可了。如今,到了Android开源开放的产业,芯片和Android版本百花齐放,人人竞相做<加法设计>。此时,不擅于做减法设计的两岸IT产业,就只能跟随着苹果、三星的<减法设计>路线而行了。以此观之,透过单一的EIT造形的<减法>来支持软硬整合、跨平台和测试三者的<加法>,维持了整体的简单性,进而支撑产品的更多软、硬件模块的整合(即<加法>)。[歡迎光臨 高煥堂 網頁: http://www.cnblogs.com/myEIT/ ]
刚才所提,基于EIT造形的<减法>是关于”物”层面的。俗语说:徒法不足以自行。为了有效实践关于”物”的<减法设计>,在”人”的层面也需要进行<减法>,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简单(即<减法>)的迭代机制来整合架构师、开发者、测试人员等不同团队的成员,让其众多头脑都敏捷起来(即<加法>),互相交流、参与和讨论,并维持整体团队的简单性,有效实践兼顾独特性、普遍性和可靠性的终端产品。◆
[Go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