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写给24岁的自己
2012年6月,在我们以青春的名义,为逝去的大学生活而最后举杯之后,我毕业了。
2012年7月,拖着沉重的行李箱,一路北上,在横跨了四个省市后,我来到了这座北方的城市,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2012年12月,玛雅人的预言似乎并不准确,世界末日也没有如期而至。在重温了一遍《2012》之后,我带着劫后余生的心情,开始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
既然活着,那是不是应该好好的去活......
——题记
毕业
毕业,一个令人爱恨交加的代名词。
有人说它是终点,一场青春的盛宴,就此谢幕,昔日同窗成故友,再见不见,是离愁。
也有人说它是起点,一次梦想的航程,就此起航,十年寒窗终成就,书生意气,粪土侯。
我便是怀着这种错综复杂的心情,带着些许的伤感,带着些许的遗憾,亦带着些许的憧憬,走过了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夏天。
我承认自己是个多愁善感,还很怀旧的人。
以致于在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还无法完全忘却那些属于校园的青春记忆,或是在某个瞬间被莫名地触动而勾起一段尘封的往事。
大学时的那些事便如幻影般一一掠过心头......
校记者部
大一,为了心中割舍不下的文学,我加入校报学生记者部。
从普通的学生记者,到校报的助理编辑,再到带领十余人团队的校报学生记者部副部长。从简讯到随笔,从杂谈到时评,从跟踪报道到人物采访,三十余篇总计近三万字的各类文章见于报端。
我喜欢写作,喜欢那种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文字在笔端肆意流淌的感觉。
我喜欢记者这个行业,喜欢那种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深层次挖掘事物本质的乐趣。
我更喜欢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喜欢那种因为充实带来的内心满足感。
我不得不说,那是我大学生活中无比快乐的一段美好时光。
应聘于《山西青年报》,做一名驻校特约记者,从清泽大讲堂上俞敏洪的风趣演讲,到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的激烈赛场,都留下了我的身影。
去盲校献爱心,去敬老院做义工,去烈士陵园扫墓,去郊外踏青春游,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随社团一起下乡实践,义务支教,看到了42个学生,3个乡村教师就是一所学校的山区小学。看着到了沟沟壑壑的黄土地,听到了孩子们说要走两个小时山路才能赶来学校,吃过了加不上名的乡间美食,也睡过了用课桌拼起来的床。才知道孩子们天真的笑脸竟也会成为失眠的梦魇。
大一夏天,《简报组》的相聚,让七个喜欢文字的孩子结下了一生的友谊。还记得别离时的那声珍重,我们约好的十年再见。
颓废
大二第一学期末,校报记者部换届选举,我意外的落选了。
面对为我愤愤不平的和我朝夕相处了一年多的学生记者们,我唯有一声“抱歉”。既然校报的老师没有选择我,自然是我还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够好。
从辉煌的“巅峰”到人生的“低谷”,有谁能够体会那个深秋的午夜,独立校园一隅,仰头望月的少年心中的凄苦。
看着曾在国家级刊物《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看着在百度中键入自己的名字弹出的四五页有关自己发表过的文章的搜索信息,过去引以为傲的荣耀在那一刻看来是如此的嘲讽。
我知道自己是时候离开了。
从校记者部辞职后,突然从那种忙碌的生活中闲了下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适应不了。 因为惧怕无所事事的生活,那段时间,我没日没夜的玩游戏,只有在游戏中,心中的那份迷茫才能被暂时地忘却,但内心的不安与自责却在与日增重。
为了让自己充实起来,我在学院的学生会任了一闲职,偶尔帮学院的领导写写稿子,或是帮着改改宣传干事写的新闻稿,但内心的却并不感觉到快乐,当初在校记者部时的那种热情再也找不回来了,尽管我对文字的热情并没有衰减。
醒悟
大二第二学期末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观了学院一个老师自己组织的课外研发小组。看到高年级的学长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研发,有的在做走迷宫的电脑鼠,有的在做自动识别道路的瑞萨智能车,有的在做打水球比赛的机器鱼......
眼前的景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感觉仿佛一道刺眼的光芒,拨开了我心中的阴霾。我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欣喜若狂。
也是在那一刻,我醒悟了。
既然自己并不想成为一名记者,做学生记者也仅仅是因为对文学的爱好而已;既然自己并热爱自己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并想着以后继续做自己专业方面的工作,那为何不从现在就开始去追逐专业领域的卓越?
在参观完不久,正好赶上了研发小组纳新。我笑着对自己说,老天待我不薄,终于又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然而,迎接我的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作为一名即将大三的学生,我被无情的拒之门外。因为老师觉得花时间培养一个大三的学生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他希望培养的对象则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
那种希望就在眼前,却又生生破灭的挫败感一度让我极为伤心。我开始反思,逝去的大一大二,自己究竟干了些什么,为什么没有早一点醒悟,一种“觉今是而昨非”的感觉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三下乡”
大二的暑假,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
去下乡实践的目的很简单,我梦想着有一天可以走遍世界最繁华与最荒芜的角落,见识巨大的现实落差,品味纷杂的人生百态,冲刷我躁动的灵魂,擦亮我尘封的双眼。
我们去实践的地方是郊区的一个小乡镇。狭长的乡间小道,低矮的房舍,略显凌乱,但却又透着淳朴的民风,让这个小镇子蕴藏着一种勃勃生机。
在为期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吃住都在当地。这里的生活条件比我之前去支教的地方要稍好点,至少,我没感觉到有多艰苦。
我们在当地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义务支教,帮助当地的小孩辅导暑假作业。科普宣传,根据当地以种植葡萄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我们印发了很多关于葡萄养殖技术方面的宣传册。
每天晚上八点,我们都会在乡政府大院里播放露天电影。村民们很喜欢,晚饭后便带着凳子早早的候在那里了。等到电影正式开播,往往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每到精彩处,喝彩声不绝于耳,掌声雷动,大有拍案叫绝之势。看着村民们随着电影故事情节或悲愤或喜悦的表情,我想,这种淳朴而自然的性情流露,许是在电影院里永远也体会不到的吧。
很幸运的赶上了每月一度的赶集,品种繁多的商品、卖货郎的大声叫卖、攒动的人群,让我见识了这种存在于中国农村的原始贸易形式。
最有意思的则是我们在当地开展的一系列家电维修活动。在我们修好了第一台电风扇之后,村民们打消了对我们的不信任,纷纷的从家里拿来了需要修理的家电。从古董级的收音机,到新买的微波炉,着实是对我们的一次不小的挑战。而村民们的态度则更是让我们感动,“尽管弄,修不好也没关系,就当是让娃娃们练手了”,听到这样的话语,着实让我们心头一暖。也是在那一刻,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帮助别人,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迷上单片机
大三时,我们开了《单片机原理》这门课程。
从接触到她的那一刻,我便被她深深的迷上了。
我知道,要想学好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大量的动手实验才行。
于是,从11年4月份购得第一批电子元器件之后,我正式踏上了单片机之旅。
从LED、点阵屏、数码管,到1602、12864、TFT彩色显示屏;从光敏电阻、温度传感器,到时钟芯片、红外传感器;从在面包板上跳线连接,到纯手工制作PCB;从简单的模仿别人的电子制作,到随心所欲的实现自己的单片机制作。我享受着玩单片机带给我的快乐,也享受着每成功制作一件单片机作品带给我的成就感。
那段时间,我像是着魔了一般,每天六点起床后就开始捣鼓单片机,一直弄到晚上十一点宿舍熄灯,再打着台灯看两个小时单片机方面的书籍,补充单片机的理论知识。
我不知道那段时间自己有多疯狂,只是知道自己根本停不下来。
因为所有的电子元器件都是自己省吃俭用买来的,所以那段日子,生活过的挺艰苦的,但精神却得到极大的满足。
值得一提的是,有段时间因为要做一个8*8*8的光立方,所以想自己做一块PCB,送工厂加工的话太贵,但自己又没有激光打印机和热转印机。于是,我只好自己想办法了,用油漆笔一笔一划的在覆铜板上描下了电路,再买来腐蚀剂,配了腐蚀液,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块纯手工PCB。看到网上买二百多一个的光立方,自己花了不到一百元的成本也做成了一个,心里的高兴真是溢于言表。而直到现在,我还时常为自己当时能够想到纯手工制作PCB这个办法而暗暗得意。
电子设计竞赛
大三的暑假,我没有回家,一直待在学校做单片机方面的实验,同时也在为9月份即将到来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做着最后的准备。
从8月31日到9月3日,四天三夜的时间,我和其他两名队友一起分工协作,夜以继日,从设计文档的撰写、自由摆硬件平台的搭建,到电子元器件选型采购、程序代码的编写调试,终于赶在比赛结束前完成了单片机控制类题目《基于自由摆的平衡系统设计》的全部设计要求。
为了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部的设计要求,四天三夜的时间里,我们仅仅休息了十个小时。这可能也是我在大学里做过的最疯狂的一件事了,而这在现在看来也都成为了一段美妙而珍贵的回忆。
后来,实物演示时,我们有幸去了一趟天津大学。但遗憾的是,由于实物演示时有一项设计要求未能达到考核标准,我们最终只取得了全国二等奖的成绩,而这也是我校在本届赛事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当学校行政主楼前的电子显示屏上来回滚动着“热烈祝贺我校参赛队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的信息时,那一刻辛勤的付出没有白费的喜悦。当校报的新闻报道中,我的名字不再是在文章的右下角,而是在文章的正文里时,那一刻我错综复杂的一声感慨。
不过,这次的电子设计竞赛多少还是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因为如果获得全国一等奖的话,获奖队员就可以去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典礼。人民大会堂啊,就这么与我失之交臂,直到现在有时我还在想:如果当初能够再努力一点,那结局是不是就会不一样......
找工作
大四第一学期,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我放弃了考研,开始投简历找工作。
我把工作岗位定在了嵌入式应用开发方向,但是从事和本专业对口的硬件方面的工作,还是从事自己近乎完全陌生的软件方面的工作,却着实让我苦恼了好一阵子。
想起在玩单片机时自己薄弱的编程能力实在无法满足我对软件设计方面的需求,以及在玩ARM时对操作系统的一无所知成为我继续深入学习下去的瓶颈。我意识到想要从事嵌入式应用开发,光有硬件知识是不够的,扎实的软件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选择了现在的这家公司,公司规模很大,主要从事嵌入式软件外包方面的业务。虽然提供的待遇并不算好(试用期档案工资3000,外加700地区补助),但我还是毅然决然的签约了。在我看来,只要能够学到我所期望学到的东西,其他的便什么都不重要了。
ARM
大四第一学期,在签了工作之后,我便全身心的投入到ARM的学习中了。
因为本来就是学硬件的,对模电数电方面的东西算是有一定的基础,再加之前玩过单片机,所以学习起来并不感觉费劲。
省吃俭用买了一块STM32的ARM开发板,又打印了一本STM32数据手册,便自己摸索着上路了。
那段时间,整个人都很亢奋,对新事物强烈的求知欲,让我每天都精神百倍。
我还是按照之前学习单片机的方法,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动手实践,从通用和复用IO端口GPIO、AFIO到模数和数模转换器ADC、DAC;从外部中断控制器EXTI,到定时器TIM;从串行外设接口SPI,到串行总线I2C,逐个寄存器进行学习,务必弄清楚每一个寄存器的作用和各个位的功能,然后再实际动手一一地验证上一遍。
这种学习方法让我对Cortex-M3体系结构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我却慢慢的感觉到倦了,因为如果不能够在ARM芯片上移植操作系统的话,单纯的玩ARM,其实不过相当于是在玩一款功能更强大的单片机而已。
这并不是我所希望的。
由于STM32并不支持Linux操作系统,所以我只好放弃了对STM32的学习,而将目光投向了三星的S3C2440。
毕业设计
大四第二学期,公司邀请我们去公司做毕业设计,并承诺会安排实际的应用项目给我们作为毕设题目,还会提供相关的培训指导。
我欣然接受了。
过完年没有返校便直接去了公司,因为我迫不及待的想要真刀真枪的在实际项目中得到锻炼和提升,而不是一直如小孩过家家般自己做一些小玩意。
然而,迎接我的却是失望。
从二月份到四月底,在培训的三个月时间里,公司对毕业设计方面的事只字未提。
在培训的三个月时间里,公司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半个月的始业教育,半个月的C语言培训,一个月的C++培训,一个月的编码强化训练,以及每两周一次的阶段性考试。每天的培训日程都安排的很满,甚至晚上还需要上晚自习。
由于在学校里只是粗浅地学习了C语言,C++并没有学过。所以三个月的培训对我来说,强度还是蛮大的,但我挺了过来,而我得到的收获和提升也是很明显的。
也是在那段时间,我开始自学Linux,在电脑上装了fedora的Linux虚拟机,从简单的Linux命令开始,拿着一本《鸟哥的Linux私房菜》开始一点一点的啃。
五月初,我回到了学校,正式开始着手做毕业设计。
由于一直对在ARM上移植Linux念念不忘,我选择了以《嵌入式Linux最小系统的设计方案与实现》作为自己的毕设课题。
在购得一块S3C2440开发板之后,借助配套的相关资料,从移植Bootloader开始,相继在开发板上成功移植了Linux内核,以及yaffs根文件系统。并对内核进行了简单的裁剪,设置了属于自己的开机启动界面。
至此,在开发板上搭建一个Linux最小系统的毕业设计要求便算是完成了。但我却总感觉做的还不够。于是,在学习了一点简单的QT图形界面编程的知识之后,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界面应用程序,并将其成功移植到了开发板中。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毕业设计答辩中,被评定为超额完成毕业设计要求而获得参加二辩角逐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的机会。
在二辩中,面对强大的评审团,我从容应对,最终获得了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算是对自己的毕设做了一个圆满的交代。
真的毕业了
大学便在这个夏天走到了终点,回顾自己大学四年,不胜感慨。
没有挂过科,但也没能考过英语四级;没有担任过班干部,但也同样和班长一起入了党;品尝过成功时的喜悦,也感受过失败时的落寞;有过年少气盛的狂妄,也有过一蹶不振的颓废;曾经轰轰烈烈的疯狂过,也默默无闻的平庸过;见过了繁华的大都市,也感受了贫瘠的黄土地;聆听过大师的教诲,也感受过平凡的人们带给我的震撼......
有时静心思量,我这大学四年对诸事好奇,每一件都全心投入,力求做到最好,却又都在达到“巅峰”时发现这并非自己所要,然后再重新去找寻新的事物,然后又全心投入,如此反复。
有时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喜欢半途而废的人。
自己究竟在追寻着什么样的人生,或是自己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我经常问自己的两个问题。
虽然我不能明确的回答这两个问题,但我却清楚的知道,自己不想要哪种生活。
我想,这便够了,梦虽远,亦往矣。
工作
七月份来到公司,不知是该庆幸,还是应该抱怨,我被分到了现在这个即将结束的项目组中。
项目规模很大,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了现在的两百多人,在历时近两年之后,这个项目终于要在今年年底的时候结束了。
在经历了最初的手忙脚乱之后,我很快的便适应了这种敏捷开发的工作模式。但由于是在项目后期才加入到项目中来的,大部分机能都已开发完毕。所以每两周一个迭代的机能开发,并没持续多久便进入到了项目后期的攻坚阶段。
从八月底开始,每天晚上几乎都要加班到十点多,十一二点也是常有的事,当然了偶尔也会通宵。周六也成为了法定加班日,中秋加国庆的八天假,我休了3天,而这便是我工作以来放的唯一一个长假了。
这些我都甘之如饴,毕竟项目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作为团队的一份子,怎么能够不竭尽全力,去争取项目最后的成功呢?
根据公司规定,作为新员工,在六个月的试用期里是没有加班费的,这却让我多少有些愤愤不平。如果是由于在工作时间内我没有完成指定的工作内容,那么即使没有加班费,我也会心甘情愿的加班以确保完成任务。但项目后期超负荷的工作量,即便是老员工也并不能在工作时间内完成任务。作为新员工,除了努力的加班加点完成工作(虽然做的并不比老员工少),还能怎样呢?
每到发薪的日子,才是我真正最难过的时候。因为没有考过英语四级,按照公司的规定要扣200元工资,我认了,谁让自己有这么块短板了。
然而,我太天真了。公司在扣完200元之后,我的档案工资变成了2800,而档案工资低于3000的话,地区补助只有300元(这是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公司规定)。于是就这样,我的工资由原来的档案工资3000加地区补助700,变成了档案工资2800加地区补助300。在扣除五险一金和公司集体宿舍住宿费之后,实际到手的工资便不足2500了。
每次在加班到深夜,疲惫地从公司回宿舍时,心里便觉得好憋屈。作为一名“211”院校的毕业生,死命加班却只能获得如此低微的收入,便一阵阵心酸。
然而,我却不得不感谢公司,是他给我狠狠地上了一堂“木桶原理”的课。想要变得强大,便不要让自己身上存在短板。而每个发薪的日子,都像是鞭子抽在我的身上一般,只会激励着我更加努力的去拼搏。
生活还得继续,而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那何不乐观去面对。
现在的我,每天仍然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的工作。因为在我看来,与其抱怨生活,不如去奋力拼搏。
业余
来到大连的这段日子,即使是周末,也很少出去转,业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宅在宿舍里度过的。偶尔心血来潮,会一个人跑到海边去待上半晌,吹吹海风,想想心事,再一个人慢慢地踱回来。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繁华是属于别人的,我只是个过客,没有家的感觉,人便像是断线的风筝,心里空闹闹的,我想,这便是所谓的“漂”吧。
每周末都会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告诉他们我一切都好,并让他们保重身体。从他们唠叨的话语里总能听出对我的想念,鼻子便一阵阵发酸。我不知道父母还能陪我多久,而我现在能做的仅仅只有默默的祈求他们身体安康。
有时下班回去的稍早点,会拿出我心爱的吉他,痛痛快快地玩上一阵子,享受音乐带给我的快乐,和在音乐里的那一刻来自灵魂的静谧。
十月份的时候,我接触到了Android开发,我喜欢那种随心所欲去设计,并实现自己想法的感觉。虽然现在还是个菜鸟,但我还是会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Android,并享受着她带给我的点点滴滴的快乐。
尾记
我们这群后80时代的人,是生活在夹缝里的一代人。我们向往自己能像30岁左右的80后一样,小有成就,步入事业的正轨。而年轻的90后却已整装待发,迫不及待想要登上舞台,去唱属于他们的主打歌。
我们便这样向往着,不甘着,又迷茫的活着......
作此文,写给24岁的自己,既是怀念曾经的美好大学生活,亦是祭奠无悔的青春岁月。是总结,亦是展望。
2013,我来了......
2012年12月30日于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