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与软件工程
刚听到软件工程的时候以为这门课可能又是那种讲各种原理然后就是开始敲代码的课程,所以恐惧是在所难免的。毕竟回忆起大一的各种计算机课程,怎一个惨字了得。各种教材简直反人类(感觉工科学校的教材都有着毛病),老师和教材从不管你感不感兴趣,你就老老实实听就好了,最后考个试,编个代码才能了解一切痛苦。想想当初还是很认真地在学,敲出一个成功的代码的时候也有过高兴和自豪,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一门计算机语言。现在看来简直可笑,那可能只不过是高压下的潜力吧,现在完完全全都还给老师了。
看了老师的博客后觉得老师的一些思考简直是醍醐灌顶(允许我谈一些题外话毕竟那些谈学科关系,如何学习的话我也不想多言,毕竟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我今年大四了,明年就要告别大学校园(如果考研成功的话还可以在这青春的校园多呆一段时间),回想起过往四年真的有些害怕,有些怀疑,我真的准备好了吗?我到底学到了什么?想想快要高考的那段岁月我经常和自己对话,问问自己值得吗,后悔吗,如果没考好怎么面对自己就更别提家长的期望了。还有一个月就要考研了,这种感觉又回来了。这些准备值得吗,多年以后你会后悔吗?我会这样问我自己。答案是肯定的,我不后悔我的一生,虽然其中的过程有曲折有反复,但就如同社会的进步一样,整体总是螺旋上升的。
但其中一些弯路对于后来的学子们完全可以避免,人类不就是这样不断进步的吗--总结前人经验,利用已有资源然后为后人造福。我最担心的就是浑浑噩噩的重复,明明可以改变却懒得行动,我们走了以后又会有一批新生来走我们的老路,如此往复,大学不就成了一个批量生产所谓“大学生”的工厂了吗?
可能我只读懂了老师观点的一些皮毛,我还是很认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能由于考研紧张我不能常去上课,希望老师能理解),学每一门课我感觉都不外乎同样的几步。1.为什么2.怎么学3.怎么用。这可能也符合人的认识模式,虽然第一步和第三步界限可能不清,原因可能也是结果。但逻辑思路在我看来是骨骼是脉络。最怕学到头来连学的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考试怎么考,这样的学霸不知道能不能算“人才”。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的学习能力都不差,但是动手能力确实有待加强,这种为分数至上的模式可能在中国是一种为了公平的无奈之举,牺牲的是个性的崭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习而学”的模式可以大大改善目前机械式的工程教育模式。希望多多尝试有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