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创业项目是如何夭折的
这是两个多月之前的事情了,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年初,北京的创业热潮简直是如火如荼,围绕O2O、H5等风口上的领域,号称“整个北京城都在创业”。作为一名蠢蠢欲动的码农,在巨大的诱惑之下,我也浅尝了一下创业。虽然项目匆匆夭折了,但也是一次不错的经历,值得写下来纪念一下。
R神采奕奕的向我们描绘了这个项目:二手手机P2P交易平台,线上推广传播完成订单业务,线下上门服务。没错,就是做当下最火的O2O。可能受雷军那句话的影响吧,哪怕创业成功的概率只有1%,站在风口上的成功概率或许更高一点。而且手机这块市场相当大,从小米、魅族、锤子,以及老周、乐视都开始做手机可见一斑。我们瞄准二手手机这个市场,必然能吃到很大的蛋糕。商业模式方面,受了人人车融资2000万美元的诱惑,再加上国外有airbnb这样的成功企业,我们考虑把这一套模式搬到手机交易上,必然不是难事,而且跟投资人讲故事也能讲的很明白。
R到中关村进行了考察,他说中关村二层三层销售手机的门店都已经门可罗雀,但唯有地下室的二手市场还活跃着。于是,打垮中关村地下室这样的“传统行业”成为了我们的愿景,这也是O2O项目最大的杀伤力和口号吧。一开始我们是很乐观的,感觉世界要被我们颠覆了,R甚至信心满满的说,像我们这样来自国内顶级互联网的团队,不管做什么项目都能拿到投资的。
创业要追着时间跑,于是敲定方案、产品原型、界面设计、程序开发,风风火火的进行起来了。凭借R多年的产品功力,再加两个老练的程序员,后三项工作进展起来基本没什么阻碍。然而问题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就在第一项工作上,我们的方案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对于O2O项目,线下的东西占据很大一块,而我们之前都只是熟悉互联网线上业务,对于线下业务没有任何经验。
一开始我们抱这样的想法,“O2O是新东西,谁也没有经验,水必须趟,跟头免不了要栽”,just do it!我们都认为迷茫是创业前期的常态。同时我们也很清楚另外一件事请,那就是一直在寻找一位手机行业的牛人,需要他对手机硬件足够专业,能对二手手机给出权威测评和估价。我们的合伙人中必须有这样一位,这个项目才能转的起来。
然而这位负责线下的牛人始终未能找到,我们的期望人选是苹果或三星的售后经理类似,但R后来说,他去找了几位,人家压根不鸟他。尽管我们的项目是那么“应景”,而且已经有了启动资金。
这样一来线下相关的一些方案就不好拿捏,比如手机测评的流程以及相关细节。然而我们后来发现,不好拿捏的东西简直太多,比如上门检测完手机后如何收机,我们先垫付全款还是先预付用户部分钱款?或者直接收走手机,让卖家在7天后再收到钱,但这个时候卖家又如何能信任我们?还有手机价格如何评估?如何保证中间不出猫腻?用户退货怎么办?保修如何进行?
一系列的决策性问题接踵而来,此时我们发现,要把别的领域的模式照搬过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太多的细节都需要考虑,而不同领域的细节却又迥然不同。我们不断调研、讨论,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一个多月,却始终没能把一个方案敲定下来。
于是我们去拜访了国内做的比较成功的某O2O租车公司的负责人,提出我们的疑问,并尝试从他们的经验中寻找答案。这次谈话我们受教很多,尤其关键的一点,那位负责人说,O2O关键要处理的还是买方市场,这个市场的消费者,并不是随着O2O而产生,大部分是来自于原来的市场。比如租车,在O2O之前就已经有很大的市场,他们只是抢了一部分过来。
有种被一棍子打醒的感觉。随后我们的创始人R决定去一趟深圳华强北,了解一下市场情况。而正是这一去,让R彻底失去了信心。
他回来后是这样描述的:华强北的iPhone翻新市场,卖iPhone犹如卖白菜,密密麻麻的小摊位都在组装iPhone,另外还有更加数量庞大的摊位销售各种配件。跟他聊天的时候店主的手都不停着,熟练地组装起一部手机。旁边的点钞机哗哗响,大堆的人民币塞进每个小摊的保险柜。这样翻新出来的iPhone比二手的品质要好,有问题的配件全换新的,另外会贴膜,装进高仿iPhone盒子。更要紧的是价格极低,一部翻新出来的iPhone5只售1400元左右。这是任何来自普通用户的二手手机无法超越的。
很显然,不论品质还是价格,翻新机在二手市场上占绝对优势。我们拿不下买家市场,那只有卖吆喝的份了。
另外一个重磅消息是,富士康也将进入二手iPhone市场,提供官方认证翻新机,价格更低,而且会有一年的保修。这个大招一出,绝对要把其他商家给秒杀了。
所以结果很显然,我们没机会了。R轻描淡写的宣布终结项目,马上筹划别的创业方向去了。随后我们又尝试做虚拟现实设备方向的项目,这是一个看起来很酷的项目,最终也因对市场豪不了解,无疾而终。第一次尝试创业的项目就这样夭折了,甚至没能做出产品雏形。尽管我们并没有损失什么,但从前到后两个月的忙活,到如今也挺沮丧的。回过头来看一下整段历程,也得到了不少经验教训,在此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下:
1. 互联网团队想做O2O,没有线下资源是不靠谱的。就我自身感觉而言,O2O的重点还是在线下,线上搞的再火,如果不能在线下有效运营,就好比釜底抽薪,烧不起来的。就像我们的线下手机检测服务团队组建不起来,整个方案压根就没法走。这个现实够让互联网人沮丧的,假如上述命题成立的话。
2. 创业方向最好是自己专业的领域,或者是在该领域已经有一定影响力。不是喜欢,不是热门,而必须是专业。比如我们选择的手机领域,尽管R是手机的重度玩家,在锤子T1发布后就立马入手来玩的,但对于手机行业却没有深入了解,对于手机质检评估、售后服务则更是白纸一张。这样的直接后果是,我们做出一个决定后,不知道是对的还是错的,甚至有些地方根本做不出决定。
3. 项目不宜太重。一开始我们有这样的错觉,O2O本身就不是一个能做轻的项目,成本大要烧钱是肯定的,这个错觉或许来源于滴滴快的的烧钱大战。我们一起步便要端二手手机的饭碗,当我们真的朝这个方向走的时候才发现,hold不住的东西远远不是资金,而是商业模式。太重的模式让我们在初期无法下手,现在看来,循序渐进才是一条正确的路。
4. 最后,关于工程师创业这个话题,我最终还是悲观的,工程师可以对一个系统是否了解,但创业是要面向市场的。即便是产品经理,要想把握好一个市场的行情都是很难的,除非你在该领域本身就有所研究,这要求你在业余时间是这个领域的发烧级玩家。如果项目是以技术为核心的还好,如果是需要重运营的,特别像O2O这种,是非常困难的。
『如何选择创业方向』之类的文章也看过不少,然而不经历一遍总是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味道。第一个创业项目就这么夭折了,R说败的很窝囊,甚至没有感受到轰轰烈烈,充其量算是交了学费。
创业不成,那就加入成熟一些的创业公司吧。这是我接下来的想法,或许对于一个有创业热情的工程师来讲,这才是一条最好的路。而心中的那个创业梦,等到我成为了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之后,再来重新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