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总规为例,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包括5个阶段:
城市规划调查及基础资料收集,城市发展目标的确立,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与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城市规划方案的评价与反馈。
其中第三阶段即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与确定是规划工作的核心,是城市规划目标从具体的规划内容、抽象的指标向有形的空间转换的过程。
城市规划的编制主体(我国):城市人民政府
城市规划的确定主体:1、一般市民或代表特定利益群体的非政府组织
2、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制度
通常评价一个单体建筑设计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在一个既有的城市环境中,任何一个单体建筑的兴建必然涉及到与相邻建筑关系的问题。
所以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城市规划基础资料可以分为10个大类,每一类基础资料的内容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成为编制城市规划时的依据或者参考:
城市规划基础资料的10大类分别是:
城市自然环境与资源:地质状况、气象资料、水位资料、地形地貌特征、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及利用价值
城市人口:现状及历年人口规模、人口构成、人口变动、人口分布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计划及长远展望,各类工矿企事业单位现状及发展计划、城市公共设施的现状及发展规划
高层次及相关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市历史:历史沿革、文化遗产
城市土地利用与建筑物现状:土地利用,建筑物的现状
城市交通及交通设施状况:对外交通设施现状与规划、城市道路广场、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交通流量
城市园林绿化、开敞空间及非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公园绿地、风景名胜区、非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现状、市政设施规划
城市环境状况:污染源监测数据、环境质量监测数据
城市规划调查研究的方法(5种):文献、统计资料的收集利用、各种相关发展计划规划资料的利用、各类地形图影像图的利用、踏勘与观测、访谈调查、问卷调查
在城市规划中,选用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作为基础图形: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100000---1/200000
城市总体规划:1/5000---1/25000
详细规划:1/500—1/2500
在整个城市综合系统层面上,数学模型等量化分析尚无法代替人脑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在西方国家中,试图完全依赖数学模型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后,其局限性也逐渐被认识。
计算机技术在规划中能够的应用主要在两个领域:统计与数理分析、GIS与遥感
GIS对于规划的价值在于其有两个特性: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关联、空间分析,现在看来即将有第三个特性:三维模拟(3DGIS)
例如,以往的地籍管理采用分别建立单一的地块档案和绘制地块分布总图,并采用编号的方法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的办法,这使得二者之间的相互检索费时费力,也无法进行空间运算。GIS就将这一切整合到一起。
城市规划的量化分析主要用于城市未来发展预测以及对规划方案的优劣评价与选择方面,前者以定量分析的结果作为判断与决策的依据,后者主要依靠定性分析确定。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它是由一系列具体的城市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措施组成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建设水平目标
对城市性质的分析和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职能和分工、城市的其他主要特点
城市的主导产业是指满足本市范围以外地区需要的行业或城市职能。
按城市性质划分的城市类型:综合性中心城市、产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特殊职能的城市。
城市规模通常指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对着二者进行预测是进行城市规划的重要前提和依据。
编制总规时将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实际居住人口视为城市人口,即在建设用地范围中居住的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以及暂住期在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的总和。
城市人口预测常用的方法有好多种,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平衡法和职工带眷系数法,市场经济时代的多种方法(关键是对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对经济规律本身的掌握),以及根据多年统计资料的分析预测方法,这一种也是实际中广泛应用的,它有包括:人口增长趋势法和综合平衡法。在实践中多采用一种方法为主,同时辅以多种方法校核来确定最终人口规模。
预测城市用地规模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照已确定的城市人口规模,选用一定的人均用地规模标准,计算出整个城市的用地规模,并对城市中各主要用地种类的面积规模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就是宏观总量控制法,或称分配法。第二种是按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首先计算出组成城市用地的各主要类别的用地规模,然后累计得到城市用地规模总量的方法,通常被称为叠加法或累计法。
城市用地的总量控制(宏观总量控制法)的标准:大中城市以及小城市人均城市用地规模分别不超过100平米每人和120平米每人。几种主要用地种类的人均用地面积:
用地指标(平方米每人) 占建设用地的比例(%)
居住用地 18-28 20-32
工业用地 10-25 15-25
道路广场用地 7-15 8-15
绿地 》=9 8-15
城市发展方向的影响和制约因素:自然条件、人工环境、城市建设现状与城市形态结构、规划及政策性因素、其他因素。
适于城市建设的地面坡度范围在10度到0.2度之间。
城市规划所考虑的是如何营造一个适于人类居住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工环境,并使这一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
城市规划的根本任务:对外选择适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并尽可能减少由于人类活动对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对内营造舒适、便捷的人工环境,使得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得以安全、便捷、高效的运行。
城市用地的选择主要针对在城市化过程中,新建城市以及城市用地的扩张等外延型发展中对自然环境的选择,而对于既有城市用地内部或规划中已确定的城市用地内部,其环境质量的改善与良好环境的营造则是城市规划的另外一项主要任务。
城市总体布局的任务是结合实地情况,参展有关城市结构的理论与规律,将城市构成要素具体落实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
城市是各种城市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
城市总体布局的原则:
1、 着眼全局和长远利益
2、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3、 采用合理的功能布局与清晰的结构
4、 兼顾城市发展理想与现实
影响城市总体布局的因素:
1自然条件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2区域因素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区域城镇体系与城市布局、区域交通设施与城市布局)
3产业发展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4城市中心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
5其它因素(交通体系、城市总体设计)
1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2资源与生态保护
3城市功能组织
4交通运输条件
5城市基础设施
6城市安全与环境质量
7技术经济指标
8分期建设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