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好公司?

我想正如一千个人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此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中国的教育让太多人喜欢标准答案)。

但这里我不妨提炼出我个人用以快速观察一个公司吸引力框架的3个维度来供大家参考:成长前景,机会程度,生意属性。

 

“成长前景”似乎是个最不需多言的词,那么多人来市场里不就是在淘“前景”的宝吗?但事实上如何区分“前景”与“陷阱”其实是个技术活。这里最关键的问题第一是要搞清楚行业的天花板大概是个什么量级,而企业的当前营业收入与之相比的差额又是个什么量级。举个老例子,美国的3.5亿人+欧洲7亿人支撑的最重磅药的年销售额在120亿美元,更有大堆的药品都在10亿美元以上。而中国13亿人口吃出的最大单品销售额不过3亿美元不到。从未来来看,要么中国人天赋异禀不用吃药,要么逐渐富裕和提高保障的中国未来孕育一批10亿美元的产品并不是个离谱的推测。这就属于一个最简单的成长前景。“陷阱”则往往是看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却偏离事实很遥远的故事,最新的例子比如“培林榨菜”那个13亿人每天吃多少每袋涨多少钱的“前景”。

 

【对这一点的评估,需要多参阅行业的专业性资料和数据,有一定的专业性壁垒,特别是在一些距离日常生活比较远的行业会给投资者的认知造成较大的困难。途径无非大量搜集资料阅读以及必要的与上市公司的沟通询问。】

 

“机会程度”是个决定性的东西。当成长前景似乎非常美妙的时候,其中的大多数失败者都是因为“机会程度”的确定性太低导致的。简单讲,机会程度就是一个企业在这个行业环境中得以不断持续的成长并最终可能摘到山顶果实的证据有哪些?这些证据牢靠不牢靠?能不能办成“铁案”?这里涉及2方面的因素,一个是行业性质允许不允许企业产生差异化的优势?第二是企业本身有没有真的运用这种差异化倾向而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具体的内容我在《高价值企业的奥秘(二)》以及《瞄准成长时如何规避成长陷阱》等文中有重点阐述,这里不再赘述。比如目前热炒的很多新兴产业,请一定注意考虑一下他们的产业更新周期是不是很短,企业是否具有强烈的不对称优势还是都千篇一律?其本身的技术稳定性成熟性是马上可以应用还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其下游的需求是只要政策配套一到位就可以大规模释放还是由于受到经济社会条件的某种现实约束还遥遥无期?

 

【对于这一点的评估,更多考验的是投资者对于不同行业属性的环境特点以及由此造成的经验结果的巨大差异的理解。多尔西的《巴菲特的护城河》《股市真规则》是对这方面的阐述比较系统且精要的著作,此外还可延伸阅读一些关于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书籍,如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来提升专业认知。】

 

“生意属性”是个优中选优的东西。即便一个企业似乎很有发展的空间,而且似乎也具备了一定的特点和差异化优势,但如果本身属于一个糟糕的生意那么也未必值得出手。所谓糟糕的生意很好理解:天生的低利润率高资本化支出,尽心尽力勤勤恳恳也不过是微波的收益,成长的弹性又很差,一旦有点儿差池则可能遭受巨大损失等等。比如巴菲特耿耿于怀的纺织厂,埋葬无数投资者的航空公司。反面的例子比如可口可乐,茅台以及苏宁电器(可参考《吉峰农机与苏宁的对比》)等等。

 

【对于这一点的评估,会比较考验投资者对于“高价值企业”的理解。基础的东西是对各项财务指标所反映的企业经营是否有利可图有个定性和大致定量的认知,之后是站在行业属性角度对企业的发展的复杂程度也有个定性的认知。因此财务方面的知识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