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改变世界

国内图片网站Yupoo的架构

2011-11-10 01:00  一个寂寞的分享者  阅读(5699)  评论(5编辑  收藏  举报

之前向大家介绍过全球最大在线图片服务网站Flickr网站架构,Yupoo(又拍网)作为国内最大的图片服务提供商,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它的架构,同样是提供图片服务,看看他与Flickr的差别在哪里,大家看完本文可以思考一下。

一、先来看看Yupoo网站的基本信息:

带宽:4000M/S (参考)
服务器数量:60 台左右
Web服务器:Lighttpd, Apache, nginx
应用服务器:Tomcat

其他:Python, Java, MogileFS 、ImageMagick 等

其架构图如下:

image

原图链接

二、关于 Squid 与 Tomcat

Squid 与 Tomcat 似乎在 Web 2.0 站点的架构中较少看到。我首先是对 Squid 有点疑问,对此阿华的解释是"目前暂时还没找到效率比 Squid 高的缓存系统,原来命中率的确很差,后来在 Squid 前又装了层 Lighttpd, 基于 url 做 hash, 同一个图片始终会到同一台 squid 去,所以命中率彻底提高了"

对于应用服务器层的 Tomcat,现在 Yupoo! 技术人员也在逐渐用其他轻量级的东西替代,而 YPWS/YPFS 现在已经用 Python 进行开发了。

名次解释:

  • YPWS--Yupoo Web Server YPWS 是用 Python开发的一个小型 Web 服务器,提供基本的 Web 服务外,可以增加针对用户、图片、外链网站显示的逻辑判断,可以安装于任何有空闲资源的服务器中,遇到性能瓶颈时方便横向扩展。
  • YPFS--Yupoo File System 与 YPWS 类似,YPFS 也是基于这个 Web 服务器上开发的图片上传服务器。

【Updated: 有网友留言质疑 Python 的效率,Yupoo 老大刘平阳在 del.icio.us 上写到 "YPWS用Python自己写的,每台机器每秒可以处理294个请求, 现在压力几乎都在10%以下"】
三、图片处理层

接下来的 Image Process Server 负责处理用户上传的图片。使用的软件包也是 ImageMagick,在上次存储升级的同时,对于锐化的比率也调整过了(我个人感觉,效果的确好了很多)。”Magickd“ 是图像处理的一个远程接口服务,可以安装在任何有空闲 CPU资源的机器上,类似 Memcached的服务方式。

我们知道 Flickr 的缩略图功能原来是用 ImageMagick 软件包的,后来被雅虎收购后出于版权原因而不用了(?);EXIF 与 IPTC Flicke 是用 Perl 抽取的,我是非常建议 Yupoo! 针对 EXIF 做些文章,这也是潜在产生受益的一个重点。

四、图片存储层

原来 Yupoo! 的存储采用了磁盘阵列柜,基于 NFS 方式的,随着数据量的增大,”Yupoo! 开发部从07年6月份就开始着手研究一套大容量的、能满足 Yupoo! 今后发展需要的、安全可靠的存储系统“,看来 Yupoo! 系统比较有信心,也是满怀期待的,毕竟这要支撑以 TB 计算的海量图片的存储和管理。我们知道,一张图片除了原图外,还有不同尺寸的,这些图片统一存储在 MogileFS 中。

对于其他部分,常见的 Web 2.0 网站必须软件都能看到,如 MySQL、Memcached 、Lighttpd 等。Yupoo! 一方面采用不少相对比较成熟的开源软件,一方面也在自行开发定制适合自己的架构组件。这也是一个 Web 2.0 公司所必需要走的一个途径。

五、分库设计

和很多使用MySQL的2.0站点一样,又拍网的MySQL集群经历了从最初的一个主库一个从库、到一个主库多个从库、 然后到多个主库多个从库的一个发展过程。

image

图3:数据库的进化过程

最初是由一台主库和一台从库组成,当时从库只用作备份和容灾,当主库出现故障时,从库就手动变成主库,一般情况下,从库不作读写操作(同步除外)。随着压力的增加,我们加上了memcached,当时只用其缓存单行数据。 但是,单行数据的缓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压力问题,因为单行数据的查询通常很快。所以我们把一些实时性要求不高的Query放到从库去执行。后面又通过添加多个从库来分流查询压力,不过随着数据量的增加,主库的写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参考了一些相关产品和其它网站的做法后,我们决定进行数据库拆分。也就是将数据存放到不同的数据库服务器中,一般可以按两个纬度来拆分数据:

垂直拆分:是指按功能模块拆分,比如可以将群组相关表和照片相关表存放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这种方式多个数据库之间的表结构不同

水平拆分:而水平拆分是将同一个表的数据进行分块保存到不同的数据库中,这些数据库中的表结构完全相同

拆分方式

一般都会先进行垂直拆分,因为这种方式拆分方式实现起来比较简单,根据表名访问不同的数据库就可以了。但是垂直拆分方式并不能彻底解决所有压力问题,另外,也要看应用类型是否合适这种拆分方式。如果合适的话,也能很好的起到分散数据库压力的作用。比如对于豆瓣我觉得比较适合采用垂直拆分, 因为豆瓣的各核心业务/模块(书籍、电影、音乐)相对独立,数据的增加速度也比较平稳。不同的是,又拍网的核心业务对象是用户上传的照片,而照片数据的增加速度随着用户量的增加越来越快。压力基本上都在照片表上,显然垂直拆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问题,所以,我们采用水平拆分的方式。

拆分规则

水平拆分实现起来相对复杂,我们要先确定一个拆分规则,也就是按什么条件将数据进行切分。 一般2.0网站都以用户为中心,数据基本都跟随用户,比如用户的照片、朋友和评论等等。因此一个比较自然的选择是根据用户来切分。每个用户都对应一个数据库,访问某个用户的数据时, 我们要先确定他/她所对应的数据库,然后连接到该数据库进行实际的数据读写。

那么,怎么样对应用户和数据库呢?我们有这些选择:

按算法对应

最简单的算法是按用户ID的奇偶性来对应,将奇数ID的用户对应到数据库A,而偶数ID的用户则对应到数据库B。这个方法的最大问题是,只能分成两个库。另一个算法是按用户ID所在区间对应,比如ID在0-10000之间的用户对应到数据库A, ID在10000-20000这个范围的对应到数据库B,以此类推。按算法分实现起来比较方便,也比较高效,但是不能满足后续的伸缩性要求,如果需要增加数据库节点,必需调整算法或移动很大的数据集, 比较难做到在不停止服务的前提下进行扩充数据库节点。

按索引/映射表对应

这种方法是指建立一个索引表,保存每个用户的ID和数据库ID的对应关系,每次读写用户数据时先从这个表获取对应数据库。新用户注册后,在所有可用的数据库中随机挑选一个为其建立索引。这种方法比较灵活,有很好的伸缩性。一个缺点是增加了一次数据库访问,所以性能上没有按算法对应好。

比较之后,我们采用的是索引表的方式,我们愿意为其灵活性损失一些性能,更何况我们还有memcached, 因为索引数据基本不会改变的缘故,缓存命中率非常高。所以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性能损失。

image

图4:数据访问过程

索引表的方式能够比较方便地添加数据库节点,在增加节点时,只要将其添加到可用数据库列表里即可。 当然如果需要平衡各个节点的压力的话,还是需要进行数据的迁移,但是这个时候的迁移是少量的,可以逐步进行。要迁移用户A的数据,首先要将其状态置为迁移数据中,这个状态的用户不能进行写操作,并在页面上进行提示。 然后将用户A的数据全部复制到新增加的节点上后,更新映射表,然后将用户A的状态置为正常,最后将原来对应的数据库上的数据删除。这个过程通常会在临晨进行,所以,所以很少会有用户碰到迁移数据中的情况。

当然,有些数据是不属于某个用户的,比如系统消息、配置等等,我们把这些数据保存在一个全局库中。

问题

分库会给你在应用的开发和部署上都带来很多麻烦。

不能执行跨库的关联查询

如果我们需要查询的数据分布于不同的数据库,我们没办法通过JOIN的方式查询获得。比如要获得好友的最新照片,你不能保证所有好友的数据都在同一个数据库里。一个解决办法是通过多次查询,再进行聚合的方式。我们需要尽量避免类似的需求。有些需求可以通过保存多份数据来解决,比如User-A和 User-B的数据库分别是DB-1和DB-2, 当User-A评论了User-B的照片时,我们会同时在DB-1和DB-2中保存这条评论信息,我们首先在DB-2中的photo_comments表中插入一条新的记录,然后在DB-1中的user_comments表中插入一条新的记录。这两个表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查询 photo_comments表得到User-B的某张照片的所有评论, 也可以通过查询user_comments表获得User-A的所有评论。另外可以考虑使用全文检索工具来解决某些需求, 我们使用Solr来提供全站标签检索和照片搜索服务。

image

图5:评论表结构

不能保证数据的一致/完整性

跨库的数据没有外键约束,也没有事务保证。比如上面的评论照片的例子, 很可能出现成功插入photo_comments表,但是插入user_comments表时却出错了。一个办法是在两个库上都开启事务,然后先插入 photo_comments,再插入user_comments, 然后提交两个事务。这个办法也不能完全保证这个操作的原子性。

所有查询必须提供数据库线索

比如要查看一张照片,仅凭一个照片ID是不够的,还必须提供上传这张照片的用户的ID(也就是数据库线索),才能找到它实际的存放位置。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设计很多URL地址,而有些老的地址我们又必须保证其仍然有效。我们把照片地址改成/photos/{username}/{photo_id} /的形式,然后对于系统升级前上传的照片ID, 我们又增加一张映射表,保存photo_id和user_id的对应关系。当访问老的照片地址时,我们通过查询这张表获得用户信息, 然后再重定向到新的地址。

自增ID

如果要在节点数据库上使用自增字段,那么我们就不能保证全局唯一。这倒不是很严重的问题,但是当节点之间的数据发生关系时,就会使得问题变得比较麻烦。我们可以再来看看上面提到的评论的例子。如果photo_comments表中的comment_id的自增字段,当我们在DB- 2.photo_comments表插入新的评论时, 得到一个新的comment_id,假如值为101,而User-A的ID为1,那么我们还需要在DB-1.user_comments表中插入(1, 101 ...)。 User-A是个很活跃的用户,他又评论了User-C的照片,而User-C的数据库是DB-3。 很巧的是这条新评论的ID也是101,这种情况很用可能发生。那么我们又在DB-1.user_comments表中插入一行像这样(1, 101 ...)的数据。 那么我们要怎么设置user_comments表的主键呢(标识一行数据)?可以不设啊,不幸的是有的时候(框架、缓存等原因)必需设置。那么可以以 user_id、 comment_id和photo_id为组合主键,但是photo_id也有可能一样(的确很巧)。看来只能再加上photo_owner_id了, 但是这个结果又让我们实在有点无法接受,太复杂的组合键在写入时会带来一定的性能影响,这样的自然键看起来也很不自然。所以,我们放弃了在节点上使用自增字段,想办法让这些ID变成全局唯一。为此增加了一个专门用来生成ID的数据库,这个库中的表结构都很简单,只有一个自增字段id。 当我们要插入新的评论时,我们先在ID库的photo_comments表里插入一条空的记录,以获得一个唯一的评论ID。 当然这些逻辑都已经封装在我们的框架里了,对于开发人员是透明的。 为什么不用其它方案呢,比如一些支持incr操作的Key-Value数据库。我们还是比较放心把数据放在MySQL里。 另外,我们会定期清理ID库的数据,以保证获取新ID的效率。

实现

我们称前面提到的一个数据库节点为Shard,一个Shard由两个台物理服务器组成, 我们称它们为Node-A和Node-B,Node-A和Node-B之间是配置成Master-Master相互复制的。 虽然是Master-Master的部署方式,但是同一时间我们还是只使用其中一个,原因是复制的延迟问题, 当然在Web应用里,我们可以在用户会话里放置一个A或B来保证同一用户一次会话里只访问一个数据库, 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延迟问题。但是我们的Python任务是没有任何状态的,不能保证和PHP应用读写相同的数据库。那么为什么不配置成Master- Slave呢?我们觉得只用一台太浪费了,所以我们在每台服务器上都创建多个逻辑数据库。 如下图所示,在Node-A和Node-B上我们都建立了shard_001和shard_002两个逻辑数据库, Node-A上的shard_001和Node-B上的shard_001组成一个Shard,而同一时间只有一个逻辑数据库处于Active状态。 这个时候如果需要访问Shard-001的数据时,我们连接的是Node-A上的shard_001, 而访问Shard-002的数据则是连接Node-B上的shard_002。以这种交叉的方式将压力分散到每台物理服务器上。 以Master-Master方式部署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不停止服务的情况下进行表结构升级, 升级前先停止复制,升级Inactive的库,然后升级应用,再将已经升级好的数据库切换成Active状态, 原来的Active数据库切换成Inactive状态,然后升级它的表结构,最后恢复复制。 当然这个步骤不一定适合所有升级过程,如果表结构的更改会导致数据复制失败,那么还是需要停止服务再升级的。

image

图6:数据库布局

前面提到过添加服务器时,为了保证负载的平衡,我们需要迁移一部分数据到新的服务器上。为了避免短期内迁移的必要,我们在实际部署的时候,每台机器上部署了8个逻辑数据库, 添加服务器后,我们只要将这些逻辑数据库迁移到新服务器就可以了。最好是每次添加一倍的服务器, 然后将每台的1/2逻辑数据迁移到一台新服务器上,这样能很好的平衡负载。当然,最后到了每台上只有一个逻辑库时,迁移就无法避免了,不过那应该是比较久远的事情了。

我们把分库逻辑都封装在我们的PHP框架里了,开发人员基本上不需要被这些繁琐的事情困扰。下面是使用我们的框架进行照片数据的读写的一些例子:

Code

首先要定义一个ShardedDBTable对象,所有的API都是通过这个对象开放。第一个参数是对象类型名称, 如果这个名称已经存在,那么将返回之前定义的对象。你也可以通过get_table("Photos")这个函数来获取之前定义的Table对象。 第二个参数是对应的数据库表名,而第三个参数是数据库线索字段,你会发现在后面的所有API中全部需要指定这个字段的值。 第四个参数是字段定义,其中photo_id字段的global_auto_increment属性被置为true,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全局自增ID, 只要指定了这个属性,框架会处理好ID的事情。

如果我们要访问全局库中的数据,我们需要定义一个DBTable对象。

Code

DBTable是ShardedDBTable的父类,除了定义时参数有些不同(DBTable不需要指定数据库线索字段),它们提供一样的API。

六、缓存

我们的框架提供了缓存功能,对开发人员是透明的。

Code
比如上面的方法调用,框架先尝试以Photos-1-10001为Key在缓存中查找,未找到的话再执行数据库查询并放入缓存。当更改照片属性或删除照片时,框架负责从缓存中删除该照片。这种单个对象的缓存实现起来比较简单。稍微麻烦的是像下面这样的列表查询结果的缓存。

fetch(array("user_id" => 1, "posted_date__gt" => "2010-06-01"));

我们把这个查询分成两步,第一步先查出符合条件的照片ID,然后再根据照片ID分别查找具体的照片信息。 这么做可以更好的利用缓存。第一个查询的缓存Key为Photos-list-{shard_key}-{md5(查询条件SQL语句)}, Value是照片ID列表(逗号间隔)。其中shard_key为user_id的值1。目前来看,列表缓存也不麻烦。 但是如果用户修改了某张照片的上传时间呢,这个时候缓存中的数据就不一定符合条件了。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机制来保证我们不会从缓存中得到过期的列表数据。我们为每张表设置了一个revision,当该表的数据发生变化时(调用insert/update/delete方法), 我们就更新它的revision,所以我们把列表的缓存Key改为Photos-list-{shard_key}-{md5(查询条件SQL语句)}-{revision}, 这样我们就不会再得到过期列表了。

revision信息也是存放在缓存里的,Key为Photos-revision。这样做看起来不错,但是好像列表缓存的利用率不会太高。因为我们是以整个数据类型的revision为缓存Key的后缀,显然这个revision更新的非常频繁,任何一个用户修改或上传了照片都会导致它的更新,哪怕那个用户根本不在我们要查询的Shard里。要隔离用户的动作对其他用户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缩小revision的作用范围来达到这个目的。 所以revision的缓存Key变成Photos-{shard_key}-revision,这样的话当ID为1的用户修改了他的照片信息时, 只会更新Photos-1-revision这个Key所对应的revision。

因为全局库没有shard_key,所以修改了全局库中的表的一行数据,还是会导致整个表的缓存失效。 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数据都是有区域范围的,比如我们的帮助论坛的主题帖子, 帖子属于主题。修改了其中一个主题的一个帖子,没必要使所有主题的帖子缓存都失效。 所以我们在DBTable上增加了一个叫isolate_key的属性。

Code

注意构造函数的最后一个参数topic_id就是指以字段topic_id作为isolate_key,它的作用和shard_key一样用于隔离revision的作用范围。

ShardedDBTable继承自DBTable,所以也可以指定isolate_key。 ShardedDBTable指定了isolate_key的话,能够更大幅度缩小revision的作用范围。 比如相册和照片的关联表yp_album_photos,当用户往他的其中一个相册里添加了新的照片时, 会导致其它相册的照片列表缓存也失效。如果我指定这张表的isolate_key为album_id的话, 我们就把这种影响限制在了本相册内。

我们的缓存分为两级,第一级只是一个PHP数组,有效范围是Request。而第二级是memcached。这么做的原因是,很多数据在一个 Request周期内需要加载多次,这样可以减少memcached的网络请求。另外我们的框架也会尽可能的发送memcached的gets命令来获取数据, 从而减少网络请求。

七、更多大型网站架构分析

Flickr网站架构
回顾MySpace架构的坎坷之路
优酷网架构
twitter网站架构
PlentyOfFish.com .NET网站的又一传奇

八、相关参考文章

http://www.kuqin.com/database/20100704/85908.html

http://www.dbanotes.net/arch/yupoo_arch.html

备注:原文链接 http://www.itivy.com/ivy/archive/2011/8/16/the-architecture-of-yup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