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语言的软件工程和程序设计(下)

软件发展至今,无论是编程语言,还是软件工程,乃至是互联网的趋势发展,都是飞速发展。于是,我们便迷茫于这样形形色色的语言和概念之间,无所适从。其实,我们不妨返璞归真,回到最初,让我们从语义出发,来讨论这形形色色的种种,你是否恍然大悟呢?

前文索引:

基于自然语言的软件工程和程序设计(上)

基于自然语言的软件工程和程序设计(中)

10. 面向对象与语义分析

我们都知道,面向对象是自顶向下的分析过程和自底向上的设计过程。在这里,首先,我们先不谈分析过程,只谈设计过程。

系统有多少个类,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不是经验累积而成的,而是根据需求分析中提炼出来的。

类的产生是名词提炼的过程,我们知道,每个对象都是对应着现实中的一个实体,而每个类都是对具有相同特征的对象的抽象。越是恰当的抽象,我们就越能提炼出精确的类。

这时,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诗词的精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词,是对文章高度的抽象过程;面向对象的设计过程,也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过程;何时,我们能将需求分析文档精确提炼成古诗词,此时乃大悟面向对象之道也。

11. 设计是违反语义的过程

与其说面向对象可重用,易维护,不如说面向对象更贴近我们的现实设计,让我们的每一个类的产生都有章可循。此乃为面向对象之妙也

在之前的一部,我们将现实社会映射成了我们的程序中对应的类,可是这时肯定会有人跳出来说,这是面向对象么?继承,多态,封装,你这什么都没有啊!

这就是我在本节中要提到的,在我看来:设计是一个违反语义的过程

例如:”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这样的语义环境,自然会产生老师和学生两个类,可是大家这时都会想到,此时应该提取出来”人“作为老师和学生的基类(父类)。可是,我们知道,人在此语义中是不存在的,他只是我们根据经验来假设出来的。我们在之前说过,类是对对象(现实事物)的抽象,而父类又是对类的再抽象过程。因此,我认为:继承是对抽象的再抽象

提到设计,我们就要提到设计模式,我们来想想常见的设计模式,工厂,适配器,策略等等,这些在我们的语义中都是无法分析出来的,因此,在我看来,设计模式实际上是牺牲了语义的自然性,来换取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

12. 数据库设计与自然语义的冲突

在此,我指的数据库特指关系型数据库。因此我说,数据库设计与自然语义的冲突,其实就是说关系型数据库与面向对象语言之间无可调和的矛盾。

换句话说,在面向对象中,属性不一定是原子的,数据也不一定没有冗余,因此数据库的三大范式对于面向对象设计来说,是不适用的,这也就间接导致了,关系型数据库和面向对象设计时冲突的。

注:由于本人对 ORM了解甚为,以下言论请大家选择性相信,也希望大家不吝赐教)其中ORM就是为了解决面向对象与关系型数据库不匹配而产生的技术。很多人在用ORM时有一个误区,就是首先建立数据库,然后由数据库生成实体对象,但是在我看来,数据库只应该是存储数据的工具,而绝不应该成为整个项目设计的核心,正确使用ORM的办法应该是把程序自动持久化到关系数据库中,而我们在程序中对数据库是一无所知的,我们操作的只是一个对象的集合罢了。我不清楚ORM当今的发展,但是在我看来,一个完美的ORM系统应该具备解析对象,然后将对象转换为符合范式的数据库结构的能力。

另外,视图和缓存表也是解决方案之一。

最后,我们只能期待对象型数据库的进一步成熟了。

13.  我眼中的未来语言

在我眼中,语言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逐步贴近语义,试想从第一代语言发展至今,语言的趋势无非是越来越适合于程序员使用,提高程序员的工作效率,说句再难听些的,就是逐步降低系统开发程序员的门槛,其体现一者在于方法封装的逐步完善,二就在于越来越接近自然语言,越来越接近“大型作文”的写作过程。

那么当软件发展到一定程度,我认为未来的语言是等同于自然语言的程序设计语言。从而人人可编程,方法高度封装,编译器可识别人们的自然语言语义从而转换成机器可识别的语言。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把需求整理成“无语病”的需求分析文档,然后把文档移交给“编译器”,返回给我们的是一个个.exe,.aspx。

也许到了那一天,程序员这个职业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作家,这一天,我们说,软件真的发展到了最高阶段。

 

posted @ 2010-01-19 23:34  飞林沙  阅读(3163)  评论(1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