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的阅读和思考
关于当初
高考结束,怀着对未来的向往选择专业,原本一直保持着对土木或建筑专业的兴趣,对于计算机专业也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决定的原因一是建筑类专业好的院校分数不一定够,二是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好奇及对未来就业的期望。确切地说大概有点丢骰子的意味吧,没有很明确的兴趣目标,但凭一腔对未来的冲劲和突发的兴趣。
大学开学前尝试看了关于C语言的书籍,,开始学校学习后就大多看课堂内的书籍和参考书,java,C,汇编都有所涉猎,做的项目大多是课程设计,或是自己平时兴趣编写的一些小程序,大的程序都是和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如专业实训时写的弹球游戏,讨论内容,分工,实现,整合一步一步完成。
写的代码没有具体的概念,大概不多吧,作业来说最复杂的应该就是编译器了,设计自己的语言,输出为汇编代码,全部由个人独立完成,历时大概四个星期,根据老师上课的进度和自己在网上学到的内容一步步完善,最后实现。
关于未来
考研,就业,全力以赴。
本对未来没有过于清晰的规划,想着本科时间还长。但这一转眼就剩一年半,对未来的规划也已迫在眉睫,我开始迷茫和慌张,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我又还是淡定的:全力以赴就好了。本科过了三年,我没有特别强的编程能力,对于很多算法和实际情况还不熟悉,这是我的劣势所在。但同样,对于同样的一个项目,我有足够的丰富的想法和创意,技术水平可以逐步提升,而对于项目完成后的经验总结和触类旁通,我想我是有优势的。
毕业还有一年半,考研虽说主要是理论考察,但我还是想要提升编程能力,通过实践学习理论总是方便快捷的。同时对于数学,政治,英语的学习也可以穿插到平日的生活里,尤其是政治和英语(数学和专业课的内容总会出现在平日的学习中),虽说是计算机的专业,但对于政治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英语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也有着莫大的帮助。总而言之,希望能在学习时回到中学时的状态,为了目标努力。
关于当下
喜欢的是专业,不喜欢的是自己如今的状态。
确实要分类的话我还是归为吃瓜群众吧,总想着提升专业能力,但最后也只是完成课程内的内容,课外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以至于专业能力不过硬。
目前具备的能力打本份还是课程内的内容吧,后续课程多用C语言编写,所以对于C的熟悉程度要高过其他语言,对于程序设计和软件架构,文档编写等也有经验。具体地说大概编程能力不是很强,但需求分析,程序设计的能力还是过得去的。欠缺的主要还是编程的经验。
关于课程
最深刻的大概是沈刚老师的数据结构吧,当时由于C语言课已经过了两个学期,前一个学期又学了java和汇编,对于C的很多内容都淡忘了,所以数据结构的实践就变得困难了些,当时坐第一排总被老师点名上台写程序,写不出来就觉得很尴尬,所以更认真的学,还把C一起捡了回来。当时对沈刚来时是有意见的,感觉受到了针对,但最后数据课程这门课的学习结果让我知道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数据结构大概是我那一学期学的最认真最好的一门课,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科班出身优势大概就是积累深厚,对各方面都会有所涉猎,专业知识也过硬。培训班大概更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关于师生
我希望师生关系能够像朋友,出现问题可以随时讨论而不尴尬。第一是有一个简单方便的渠道,如邮箱和博客,二是沟通可以平和,自然,学生讨论问题可以不必过于拘束。很多老师上课时留个邮箱,有问题可以随时问,然而大多数同学是不会为一个问题专门发邮件的,一是可能得不到及时的回复,二是不愿意过多的去麻烦老师,所以在群里讨论问题的同学远比与老师讨论的多,然而同学之间的讨论经常是没有结果或者默认选择一个结果的,这就可能导致大家对这门课的误解和偏差。总之,能够自然的找老师讨论问题,不尴尬,不拘束便是我认为的较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