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通读《构建之法》有感

首先声明一点,我不是对这本书有任何偏见,相反,我认为这本书的内容很全面,很精彩。

(引用)这本书内容的一些特点: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讲现代理论,同时讲现代理论的工具。

2、结构紧凑。个人项目/结对项目/团队项目紧密配合,能在16周内讲完。

3、面向实战,强调做中学。学生项目都通过团队博客实时公布项目进展;工程项目都公开发布;用户数量和反馈是项目重要的评价标准。

4、讲述人在软件工程中不同角色和作用(团队的角色、不同角色的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

5、有丰富的材料给教师和助教使用。

6、练习量大,学生工作量和国际一流大学相仿。

上面是对书上总体内容概括的引用,但是结合老师实际上课的教学方式和书中后面给任课老师和助教的建议,我发现还是有一些问题的,感觉这种方式更适合于专业基础知识较好的同学,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书中课程安排:循序渐进,激励和不断总结。个人项目,两人项目和团队项目是依次进行的,给同学们一个适应,学习的过程。

     实际情况:每周个人项目,两人项目和团队项目同时进行,工作量很大,很难按时完成任务,结合给分标准,会给同学更大的心理压力。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加上个人项目和两人项目的需求每周都在发生变化,就目前的状态来看,时间很不充裕。

2、对照上面本书内容特点的第六条,我认为从实际来看咱们大部分同学的能力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强行要求无异于揠苗助长,收获甚微。

3、师生沟通:

   首先我们对老师的教学方式表示理解,老师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学好这门课程,有最大的收获。

     但是我们也希望老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有更深入的了解。

   个人看法:

   我们同学都是来自不同的本科院校,学校的水平、师资力量、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学习能力的不同,都会导致学生能力的不同。我想班级大部分同学能力水平不是很高,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既然开设这门课,老师应该从大多数人的能力水平考虑。

4、师生关系:

   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该起引导作用、传授知识,并解决同学们的疑惑。老师应该适当对本课内容做深入的讲解。了解一门课可以通过自己看书解决,但是我想真正掌握一门课还得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传授。自己看书,因为各人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同。从我个人来说,书上有的内容我不理解,这是自己上网查资料也无法解决的。如果课上什么知识都不讲,只靠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就能学会的话,我想上课也就没有意义了。

5、时间分配:

   我把时间的分配大致分成三类:

  1、生活必须时间:吃饭、睡觉等生活中必须进行的

  2、工作学习时间:包括上课时间、自主学习需要的知识(多方面)、完成老师的作业(多个老师)、同学间经验的交流等

  3、娱乐时间:生活中也需要放松,个人的私人空间,朋友的相聚时间,亲人间联系时间等

   从总体来看:一天的时间中能够用来学习的时间还是很有限的,而我现在每周的学习时间基本上都用来完成软件工程的作业了,而且还很难按时完成,每天压力很大研究生阶段不同于本科,过两天我们会选择导师,进项目组,到时候又会有新的任务。按照现在的作业量,两者很容易发生冲突,很难二者兼顾。希望老师能够多加考虑。

6、期望:这是我个人的期望,我想也是大部分人的期望,希望老师您能够减少作业量,适当改变一下上课的模式,循序渐进,减轻一下我们的压力。

7、个人对教学方式的看法:

   书上也说了:不出意外的话,老师会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学生都没写过真正的软件,他们之间从来没有正经合作过。

   我想说的是,我们大部分人不只动手能力差,没写过真正的软件,没有正经合作过。更主要的是我们几乎没有对一个完整项目的流程有过深入了解。

   对此,我希望的教学模式:老师上课以一个实际的完整的项目为例,进行授课,加深我们对软件工程的理解。项目开发分多个阶段,然后对每个阶段所涉及的内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并给大家留作业,实际操作,加深理解。这也符合了做中学的思想。我想这样一个流程下来,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最后,如果可以的话,大家可以分小组完成一个项目,老师就是leader,安排每组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完成后,每组分别介绍各自负责功能是怎么实现的,方法是什么,这样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在此期间,每天抽出一些课余时间开Scrum站立会议, 便于大家相互学习交流。

8、以上观点纯属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如有冲突,还望见谅。

   如有看法,请在下面提出。

posted @ 2016-09-13 13:51  演奏者  阅读(1692)  评论(5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