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系列的分享,並不打算像許多程式設計的著作那樣:定一個主題然後附上完整的程式碼。

畢竟網路上已經有一堆免費的實作案例,而且案子規模比這大的都不知有多少。真要找完整的 source code,筆者會建議去那些網站挖寶。這邊想做的,只是分享一些自己在做專案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重要關卡,乃至跨越這關卡的過程記錄。在介紹完對接工具的程式碼結構之後,接著就要來跟各位分享現階段的程式碼結構是怎麼來的,這也是踏上物件導向程式設計之後,遇到的第一個關卡:轉型!

 

從傳統的「程序導向程式設計」轉換到「物件導向程式設計」。

 

這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一種轉變,因為是從根本上做改變,從寫程式的源頭「思考模式」來做改變。在資料對接工具的開篇文就曾經提到,在剛開始投入實作時,總是被傳統的程式設計習慣拖著走,那麼在當時完成的程式,跟現階段比起來,又有什麼差別?我們先透過下文的圖例,來看看上傳功能的操作介面設計,以及實際的操作效果。在資料上傳的操作裡,使用者與操作介面的互動,總體來說有二大類型:一是會牽涉到資料庫的存取,二是只涉及到控制項的狀態變化或操作。

 

一、只涉及控制項的狀態變化或操作

  1.  未選取資料狀態和資料類型的提醒與警告

  2.  按鈕狀態和關鍵字輸入提示

二、牽涉到資料庫存取的操作

  1.  取得初始資料及待操作資料

  2.  具體資料操作-上傳:可細分為全部上傳和勾選上傳兩種模式,二者都會有資料庫存取的操作,這邊只用勾選上傳做示範。

  3.  具體資料操作-還原:可細分為全部還原和勾選還原兩種模式,二者一樣都有資料庫存取的操作,因為可供還原的資料筆數較少,所以用全部還原做示範。

資料下載的操作都和上傳大同小異,這邊就不重覆截圖說明。資料上傳功能的初期重點程式碼,可參考下一篇文章

posted on 2015-11-04 14:31  吉格艾諾  阅读(25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