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7 - Python基础7 面向对象

本节内容:

1:概述

2:类、对象和方法的创建

3:面向对象三大特性,封装、继承和多态。

4:面向对象中高级篇:类成员:字段、方法、属性

5:类成员的修饰符

6:类的特殊成员

 

 

 

1.概述

  • 面向过程:根据业务逻辑从上到下写垒代码
  • 函数式:将某功能代码封装到函数中,日后便无需重复编写,仅调用函数即可
  • 面向对象:对函数进行分类和封装,让开发“更快更好更强...”

2.类、对象和方法

在Python中,定义类是通过class关键字,class后面紧接着是类名,类名通常是大写开头的单词,紧接着是('要继承的类名'),表示该类是从哪个类继承下来的,通常如果没有合适的继承类,就使用object类,这是所有类最终都会继承的类,也可以不写。

class MyClass():             # 创建类
    def func(self):          # 定义方法
        pass
 
obj1=MyClass()               # 根据MyClass创建对象

类中定义方法的时候,和以前定义函数一样,都是用来实现某种功能的,不过定义方法的时候必须传至少一个参数(self),代表创建的对象,而函数则不需要,下面来看一下self具体指的什么。

class MyClass():
    def func(self,str):
        print(self,str)
 
    def func1(self,str):
        pass
obj1=MyClass()          # self 哪个对象调用的,self就是那个对象  obi <====> self
print(obj1)             # <__main__.MyClass object at 0x000002C2119AD4A8>
obj1.func('jason')      # <__main__.MyClass object at 0x000002C2119AD4A8>

3.面向对象三大特性,封装、继承和多态。

一、封装

面向对象有3大特性,首先我们来说第一个特性,封装,封装一般是通过在类中封装数据,通过对象或者self获取。和其他面向对象的语言类似,也是通过构造函数来进行数据封装。下面来看一下代码。

class A:
    def __init__(self,name):        # 构造函数,初始化数据,
        self.name=name              # 封装数据  
 
    def f1(self):
        print(self.name)            # 通过self获取封装的数据
 
a=A('json')
a.f1()                              #通过对象获取封装数据

还有一种封装的方式,使用私用的属性来封装数据,看一下具体的用法,

class A:
    name='Jason'
    __age=18                        # 私有静态字段,
    def __init__(self):
        self.__like='soccer'        # 私有普通字段
        self.hobby='kkkk'
 
    def f1(self):
        print(self.__age)         # 私有静态字段,私有普通字段只能被类中的方法调用
        print(self.__like)
# A.__age                         # 外部获取不到私有静态字段,数据被封装起来
a=A()                             # soccer
a.f1()                            # 18
print(a.hobby)

二、继承  

面向对象的继承来说,其实就是将多个类共有的方法提取到父类中,子类仅需继承父类而不必一一实现每个方法。

注:除了子类和父类的称谓,你可能看到过 派生类 和 基类 ,他们与子类和父类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那么问题又来了,多继承呢?

  • 是否可以继承多个类
  • 如果继承的多个类每个类中都定了相同的函数,那么那一个会被使用呢?

1、Python的类可以继承多个类,Java和C#中则只能继承一个类

2、Python的类如果继承了多个类,那么其寻找方法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深度优先广度优先

  • 当类是经典类时,多继承情况下,会按照深度优先方式查找
  • 当类是新式类时,多继承情况下,会按照广度优先方式查找

经典类和新式类,从字面上可以看出一个老一个新,新的必然包含了跟多的功能,也是之后推荐的写法,从写法上区分的话,如果 当前类或者父类继承了object类,那么该类便是新式类,否则便是经典类。

class C():
    def bar(self):
        print("C_bar")

class D():
    def bar(self):
        print("C_bar")

class B():
    pass

class A(B,C):
    def f1(self):
        print("A")

a = A()
a.bar() ##C_bar   按深度优先
经典类继承
class D(object):

    def bar(self):
        print ('D.bar')


class C(D):

    def bar(self):
        print ('C.bar')


class B(D):
    pass

    # def bar(self):
    #     print ('B.bar')


class A(B, C):
    pass

    # def bar(self):
    #     print('A.bar')

a = A()
# 执行bar方法时
# 首先去A类中查找,如果A类中没有,则继续去B类中找,如果B类中么有,则继续去C类中找,如果C类中么有,则继续去D类中找,如果还是未找到,则报错
# 所以,查找顺序:A --> B --> C --> D
# 在上述查找bar方法的过程中,一旦找到,则寻找过程立即中断,便不会再继续找了
a.bar()
新式类继承

注意:在上述查找过程中,一旦找到,则寻找过程立即中断,便不会再继续找了

子类中执行父类的方法:两种

class B():
    def foo(self):
        print('foo')

class A(B):
    def bar(self):
        super(A,self).foo()   ##子类执行父类的方法 第一种  super(子类,self).父类中的方法(...)
        B.foo(self)          ##子类执行父类的方法 第二种  父类名.父类中的方法(self,....)
        print('bar')

a = A()
a.bar()
#输出
# foo
# foo
# bar

这个时候你可以想不到说,我调用父类应用的场景是什么,这时候我就给你制造一个场景,比如说别人已经有一个web框架了,都是按流程下来的,你要是想对他做个扩展要怎么搞?

原来的程序就是这样的:
class RequestHandler:
	def get(self,arg):
		print('为所欲为')

你的调用过程:先创建一个RequestHander的对象,然后再执行  
obj = RequestHandler()
obj.get()

需求:要对他进行扩展:在他执行打印:为所欲为 之前,我还要打印一句说:注意:您的所以操作都有记录

实现:

class RequestHandler:
    def get(self, arg):
        print('为所欲为')

class BaseHandler(RequestHandler):
    def get(self, arg):
        print('注意:您的所以操作都有记录')
        super(BaseHandler,self).get("sss")


obj = BaseHandler()
obj.get("ss")
#输出:
#注意:您的所以操作都有记录
#为所欲为

三、多态

python本身就是支持多态的,所以在Python面向对象里面讨论多态并没有什么意义,这里也就不多讲了

 4:面向对象中高级篇:类成员:字段、方法、属性

类成员:

# 字段
- 普通字段,保存在对象中,执行只能通过对象访问
- 静态字段,保存在类中, 执行 可以通过对象访问 也可以通过类访问
# 方法 - 普通方法,保存在类中,由对象来调用,self=》对象 - 静态方法,保存在类中,由类直接调用 - 类方法,保存在类中,由类直接调用,cls=》当前类 ######## 应用场景: 如果对象中需要保存一些值,执行某功能时,需要使用对象中的值 -> 普通方法 不需要任何对象中的值,静态方法 # 属性,特性 - 不伦不类

一、字段

字段包括:普通字段和静态字段,他们在定义和使用中有所区别,而最本质的区别是内存中保存的位置不同,

  • 普通字段属于对象
  • 静态字段属于
class Foo:

class Foo:

    # 静态字段
    country = "China"

    def __init__(self, name):

        # 普通字段
        self.name = name

# 直接访问静态字段
a = Foo.country
print(a)

# 直接访问普通字段
obj = Foo("山西")
aa = obj.country
print(aa)

# 输出:
# China
# China

其在内容的存储方式类似如下图:

由上图可是:

  • 静态字段在内存中只保存一份
  • 普通字段在每个对象中都要保存一份

应用场景: 通过类创建对象时,如果每个对象都具有相同的字段,那么就使用静态字段

二、方法

方法包括:普通方法、静态方法和类方法,三种方法在内存中都归属于类,区别在于调用方式不同。

  • 普通方法:由对象调用;至少一个self参数;执行普通方法时,自动将调用该方法的对象赋值给self
  • 类方法:由调用; 至少一个cls参数;执行类方法时,自动将调用该方法的复制给cls
  • 静态方法:由调用;无默认参数;
class A:

    def show(self):                 # 普通方法,保存在类中,对象通过类对象使用
        print('普通方法')

    @staticmethod                   # 静态方法,保存在类中
    def f1():                       # 没有 self 参数
        print('静态方法')

    @classmethod                    # 类方法 相当于静态方法加了一个类名参数
    def f2(cls):                    # 将当前类名当作参数传进去
        print('类方法')

a = A()
a.show()
a.f1()
a.f2()

# 普通方法
# 静态方法
# 类方法
View Code

 相同点:对于所有的方法而言,均属于类(非对象)中,所以,在内存中也只保存一份。

不同点:方法调用者不同、调用方法时自动传入的参数不同。

三、属性  

如果你已经了解Python类中的方法,那么属性就非常简单了,因为Python中的属性其实是普通方法的变种。

对于属性,有以下三个知识点:

  • 属性的基本使用
  • 属性的两种定义方式

1:属性的基本使用

class A:

    def __init__(self,name):
        self.name = name

    @property  # 属性或者叫特性,将普通方法伪装成字段,但是不能传入第二个参数
    def f3(self):
        print('属性')
        return self.name

    @f3.setter  # 设置属性
    def f3(self, value):
        print(value)
        self.name = value

a = A("crik")
cc=a.f3
print(cc)
a.f3=56


# 属性
# crik
# 56
View Code

由属性的定义和调用要注意一下几点:

  • 定义时,在普通方法的基础上添加 @property 装饰器;
  • 定义时,属性仅有一个self参数
  • 调用时,无需括号
               方法:foo_obj.func()
               属性:foo_obj.prop

注意:属性存在意义是:访问属性时可以制造出和访问字段完全相同的假象

        属性由方法变种而来,如果Python中没有属性,方法完全可以代替其功能。

 

2.属性定义的方式:

1:直接在方法上 加装饰器 @property
2:静态字段方式,创建值为property对象的静态字段

class Foo:

    def get_bar(self):
        return 'nick'

    # *必须两个参数
    def set_bar(self, value): 
        return 'set value' + value

    def del_bar(self):
        return 'nick'

    BAR = property(get_bar, set_bar, del_bar, 'description...')

obj = Foo()

obj.BAR              # 自动调用第一个参数中定义的方法:get_bar
obj.BAR = "jenny"     # 自动调用第二个参数中定义的方法:set_bar方法,并将“jenny”当作参数传入
del Foo.BAR          # 自动调用第三个参数中定义的方法:del_bar方法
obj.BAR.__doc__      # 自动获取第四个参数中设置的值:description...

 

5.类成员的修饰符

类的所有成员在上一步骤中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对于每一个类的成员而言都有两种形式:

  • 公有成员,在任何地方都能访问
  • 私有成员,只有在类的内部才能方法

私有成员和公有成员的定义不同:私有成员命名时,前两个字符是下划线。(特殊成员除外,例如:__init__、__call__、__dict__等)

class C:
 
    def __init__(self):
        self.name = '公有字段'
        self.__foo = "私有字段"

私有成员和公有成员的访问限制不同

静态字段

  • 公有静态字段:类可以访问;类内部可以访问;派生类中可以访问
  • 私有静态字段:仅类内部可以访问;
class C:

    name = "公有静态字段"

    def func(self):
        print C.name

class D(C):

    def show(self):
        print C.name


C.name         # 类访问

obj = C()
obj.func()     # 类内部可以访问

obj_son = D()
obj_son.show() # 派生类中可以访问
公有静态字段
class C:

    __name = "公有静态字段"

    def func(self):
        print C.__name

class D(C):

    def show(self):
        print C.__name


C.__name       # 类访问            ==> 错误

obj = C()
obj.func()     # 类内部可以访问     ==> 正确

obj_son = D()
obj_son.show() # 派生类中可以访问   ==> 错误
私有静态字段

普通字段

  • 公有普通字段:对象可以访问;类内部可以访问;派生类中可以访问
  • 私有普通字段:仅类内部可以访问;

ps:如果想要强制访问私有字段,可以通过 【对象._类名__私有字段明 】访问(如:obj._C__foo),不建议强制访问私有成员。

class C:
    
    def __init__(self):
        self.foo = "公有字段"

    def func(self):
        print self.foo  # 类内部访问

class D(C):
    
    def show(self):
        print self.foo # 派生类中访问

obj = C()

obj.foo     # 通过对象访问
obj.func()  # 类内部访问

obj_son = D();
obj_son.show()  # 派生类中访问
公有普通字段
class C:
    
    def __init__(self):
        self.__foo = "私有字段"

    def func(self):
        print self.foo  # 类内部访问

class D(C):
    
    def show(self):
        print self.foo # 派生类中访问

obj = C()

obj.__foo     # 通过对象访问    ==> 错误
obj.func()  # 类内部访问        ==> 正确

obj_son = D();
obj_son.show()  # 派生类中访问  ==> 错误
私有普通字段

方法、属性的访问于上述方式相似,即:私有成员只能在类内部使用

ps:非要访问私有属性的话,可以通过 对象._类__属性名

6.类的特殊成员

1. __doc__

表示类的描述信息

class Foo:
    """ 描述类信息 """

    def func(self):
        pass

print Foo.__doc__
#输出:类的描述信息
View Code

2. __module__ 和  __class__ 

  __module__ 表示当前操作的对象在那个模块

  __class__     表示当前操作的对象的类是什么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utf-8 -*-

class C:

    def __init__(self):
        self.name = 'nick'
lib/aa.py
from lib.aa import C

obj = C()
print obj.__module__  # 输出 lib.aa,即:输出模块
print obj.__class__      # 输出 lib.aa.C,即:输出类
index.py

3. __init__

  构造方法,通过类创建对象时,自动触发执行。

class Foo: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self.age = 18


obj = Foo('nick')     # 自动执行类中的 __init__ 方法
View Code

4. __del__

析构方法,当对象在内存中被释放时,自动触发执行。

注:此方法一般无须定义,因为Python是一门高级语言,程序员在使用时无需关心内存的分配和释放,因为此工作都是交给Python解释器来执行,所以,析构函数的调用是由解释器在进行垃圾回收时自动触发执行的。

class Foo:

    def __del__(self):
        pass
View Code

5. __call__

  对象后面加括号,触发执行。

注:构造方法的执行是由创建对象触发的,即:对象 = 类名() ;而对于 __call__ 方法的执行是由对象后加括号触发的,即:对象() 或者 类()()

# __call__
class Foo:

    def __init__(self):
        print("This is init")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print("This is call")
        return "CC"

obj = Foo()    # 执行 __init__
obj()              # 执行 __call__

result = Foo()()   # 执行 __call__
print(result)
View Code

6. __dict__

  类或对象中的所有成员

上文中我们知道:类的普通字段属于对象;类中的静态字段和方法等属于类,即:

class Province:

    country = 'China'

    def __init__(self, name, count):
        self.name = name
        self.count = count

    def func(self, *args, **kwargs):
        print 'func'

# 获取类的成员,即:静态字段、方法、
print Province.__dict__
# 输出:{'country': 'China', '__module__': '__main__', 'func': <function func at 0x10be30f50>, '__init__': <function __init__ at 0x10be30ed8>, '__doc__': None}

obj1 = Province('shangxi',10000)
print obj1.__dict__
# 获取 对象obj1 的成员
# 输出:{'count': 10000, 'name': 'shangxi'}

obj2 = Province('shangdong', 3888)
print obj2.__dict__
# 获取 对象obj1 的成员
# 输出:{'count': 3888, 'name': 'shangdong'}
View Code

 7. __str__

  如果一个类中定义了__str__方法,那么在打印 对象 时,默认输出该方法的返回值。

class Foo:

    def __str__(self):
        return 'nick'


obj = Foo()
print obj
# 输出:nick
View Code

8、__getitem__、__setitem__、__delitem__

用于索引操作,如字典。以上分别表示获取、设置、删除数据

class Foo:

    def __getitem__(self, item):
        print(item)

    def __setitem__(self, key, value):
        print(key, value)

    def __delitem__(self, key):
        print(key)

obj = Foo()

obj["nick"]                     # 自动触发执行 __getitem__
obj["nick"] = "jenny"     # 自动触发执行 __setitem__
del obj["nick"]                # 自动触发执行 __delitem__
View Code

9、__getslice__、__setslice__、__delslice__

 该三个方法用于分片操作,如:列表

class Foo(object):
 
    def __getslice__(self, i, j):
        print '__getslice__',i,j
 
    def __setslice__(self, i, j, sequence):
        print '__setslice__',i,j
 
    def __delslice__(self, i, j):
        print '__delslice__',i,j
 
obj = Foo()
 
obj[-1:1]                   # 自动触发执行 __getslice__
obj[0:1] = [11,22,33,44]    # 自动触发执行 __setslice__
del obj[0:2]                # 自动触发执行 __delslice__
View Code

10. __iter__ 

用于迭代器,之所以列表、字典、元组可以进行for循环,是因为类型内部定义了 __iter__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utf-8 -*-

class Foo(object):

    def __init__(self, sq):
        self.sq = sq

    def __iter__(self):
        return iter(self.sq)

obj = Foo([11,22,33,44])

for i in obj:
    print i
__iter__

11. __new__ 和 __metaclass__

阅读以下代码:

class Foo(object):
 
    def __init__(self):
        pass
 
obj = Foo()   # obj是通过Foo类实例化的对象

上述代码中,obj 是通过 Foo 类实例化的对象,其实,不仅 obj 是一个对象,Foo类本身也是一个对象,因为在Python中一切事物都是对象

如果按照一切事物都是对象的理论:obj对象是通过执行Foo类的构造方法创建,那么Foo类对象应该也是通过执行某个类的 构造方法 创建。

print type(obj) # 输出:<class '__main__.Foo'>     表示,obj 对象由Foo类创建
print type(Foo) # 输出:<type 'type'>              表示,Foo类对象由 type 类创建

所以,obj对象是Foo类的一个实例Foo类对象是 type 类的一个实例,即:Foo类对象 是通过type类的构造方法创建。

那么,创建类就可以有两种方式:

a). 普通方式

class Foo(object):
 
    def func(self):
        print 'hello wupeiqi'

b).特殊方式(type类的构造函数)

def func(self):
    print 'hello wupeiqi'
 
Foo = type('Foo',(object,), {'func': func})
#type第一个参数:类名
#type第二个参数:当前类的基类
#type第三个参数:类的成员 

==》 类 是由 type 类实例化产生

那么问题来了,类默认是由 type 类实例化产生,type类中如何实现的创建类?类又是如何创建对象?

答:类中有一个属性 __metaclass__,其用来表示该类由 谁 来实例化创建,所以,我们可以为 __metaclass__ 设置一个type类的派生类,从而查看 类 创建的过程。

 

class MyType(type):

    def __init__(self, what, bases=None, dict=None):
        super(MyType, self).__init__(what, bases, dict)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obj = self.__new__(self, *args, **kwargs)

        self.__init__(obj)

class Foo(object):

    __metaclass__ = MyType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def __new__(cls, *args, **kwargs):
        return object.__new__(cls, *args, **kwargs)

# 第一阶段:解释器从上到下执行代码创建Foo类
# 第二阶段:通过Foo类创建obj对象
obj = Foo()
View Code

 

posted @ 2018-03-17 01:26  你是我的神奇  阅读(16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