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pleRpc-序列化与反序列化的设计与实现

为什么需要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假设你是客户端,现在要调用远程的加法计算服务,你与服务端商定好了发送数据的格式:发送8个字节的请求,前4字节是第一个数,后4字节是第二个数,服务端读取数据的时候也按照商定的方式读取。其实,这就是一个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过程。序列化:2个数字变成8个字节数据,反序列化:8个字节数据变成2个数字。但是这么做有个问题,那就是太容易出错,每次你还得考虑按照什么形式排列字段,每个字段几个字节,还要考虑大端小端等。

为了解决这个重复性并且容易出错的过程,我们有一个小小的改进:把常用数据类型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代码封装成基础库:

int readInt(char *, int size) //读一个整数
int writeInt(int, char *, int size) //写一个整数
double readDouble(char *, int size) //读一个double型数
int writeDouble(double, char *, int size) //写一个double型数
float readFloat(char *, int size) //读一个浮点数
int writeFloat(float, char *, int size) //写一个浮点数
string readString(char *, int size) //读一个字符串
int writeString(string, char *, int size) //写一个字符串

现在,我们可以序列化任何基础类型数据。但是有个问题来了:怎么序列化结构体咧?仔细想一下,结构体也是由最基本的数据类型组成的啊,我们可能会有下面的方案:

class SimpleRequest { 
  int a;
  int b;
   
   int serialize(char *buf, int size) {
    writeInt(a, buf, size);
    writeInt(b, buf + 4, size - 4);
     return 8;
   }

   int deserialize(char *buf, int size) {
    a = readInt(buf, size);
    b = readInt(buf + 4, size - 4);
    return 0;
  }
};

但有些结构体中套用结构体,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呢?很好办,因为只要是结构体我们就已经实现了serialize和deserialize接口,只要调用这两个函数就可以。所以,最终的方案就是:对于基础数据类型,通过readXX和writeXX序列化,结构体类型通过serialize/deserialize序列化。

由于基础数据类型数目有限可枚举,并且结构体定义也有一定的语法,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一个语法解析器,读取IDL定义的文件,自动生成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代码。大致流程如下:使用BNF范式来编写规则,用来描述我们自己定义的IDL(接口描述语言);然后使用JAVACC或者YACC根据编写的BNF范式生成解析IDL语言的代码,利用生成的代码解析我们用IDL定义的结构体文件,根据语法树查找其中的基础数据类型、用户自定义结构体,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解析。Thrift和grpc的IDL解析都是这么做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玩一下Javacc和yacc。

SimpleRpc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设计方案


SimpleRpc没有自己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具体实现方案,它要求用户自己实现这部分代码。我们的例子中使用的protobuf,protobuf在SimpleRpc并不是必须的,你可以换成任何一种序列化方式。SimpleRpc的设计方案如下图所示:

Request和Response是请求和响应的基类,继承自Serializable接口,必须实现三个函数:

  1. serialize函数,把request/response序列化到参数指定的数组中。
  2. deserialize函数,把参数指定的数组中的二进制字节流反序列化成request/response。
  3. bytes函数,得到结构体序列化成字节流的大小。

AddRequest和AddResponse是用户端必须实现的代码,我的例子中在这两个类里面嵌套了protobuf定义的request和response,当框架根据多态调用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函数时,相应的类通过调用其成员protobuf实例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代码。由于框架所看到的结构都是Request或者是Response,隐藏其中的protobuf对框架而言是不可见的,你可以更换成任意一种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方式。

小伙伴们可能有疑问,为什么AddRequest和AddResponse不直接继承自Serialzable,而是继承自中间的那层Request和Response,是不是多余了?是因为,Request和Response除了实现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之外,还有其它接口需要实现,这里面为了只突出序列化相关而忽略了其它接口。

与其它RPC的设计方案对比


最早接触到的序列化是在Java的远程调用RMI中,但是Java的序列化太笨拙,它不仅序列化数据成员,还序列化其对象间引用关系,这导致其序列化后的字节数非常多,不是一种高效率的手段。接下来遇到的就是ICE以及Thrift中序列化,但是其序列化模块是和整个框架绑定到一起,为了只用一个序列化功能,你必须安装整个框架,还是有些笨拙。直到遇到了protobuf,它真正的把序列化从RPC框架中抽离出来,成为了现在使用最多的序列化框架。

我们的RPC和其它的RPC的不同点就在于,序列化和框架是分离的,你可以自由更换序列化方式,只要你实现了Request和Response接口(你甚至都可以自己针对特定的请求响应硬编码字节流),给用户更多的选择性。

 

posted @ 2017-09-21 17:16  haolujun  阅读(72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