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协议历史

  HTTP 通常被译为超文本传输协议, 但这种译法并不严谨。 严谨的译名应该为“超文本转移协议”。

  最初设想的基本理念是: 借助多文档之间相互关联形成的超文本( HyperText) , 连成可相互参阅的 WWW( World Wide Web, 万维网

  现在已提出了 3 项 WWW 构建技术, 分别是:

    1.把 SGML( Standard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 标准通用标记语言) 作为页面的文本标记语言的 HTML(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超文本标记语言) ;

      2.作为文档传递协议的 HTTP ;

    3.指定文档所在地址的 URL( UniformResource Locator, 统一资源定位符) 。

    WWW 这一名称, 是 Web 浏览器当年用来浏览超文本的客户端应用程序时的名称。 现在则用来表示这一系列的集合, 也可简称为 Web。

【HTTP的历史】

HTTP/0.9
    1990年问世,那时的HTTP并没有作为正式的标准被建立,这时的HTTP其实含有HTTP/1.0之前版本的意思,那时候还有严重设计缺陷,只支持GET方法,不支持MIM类型,很快被HTTP/1.0取代。
    并且协议还规定,服务器只能回应HTML格式的字符串,不能回应别的格式,当服务器发送完毕,就关闭TCP连接。
HTTP/1.0
    HTTP正式作为标准被公布是在1996年的5月,版本被命名为HTTP/1.0,并记载于RFC1945。虽然说是初期标准,但该协议标准至今仍被使用在服务器端。
    [特点]
    1、任何格式的内容都可以发送。这使得互联网不仅可以传输文字,还能传输图像、视频、二进制文件。这为互联网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2、除了GET命令,还引入了POST命令和HEAD命令,丰富了浏览器与服务器的互动手段。
    3、HTTP请求和回应的格式也变了。除了数据部分,每次通信都必须包括头信息(HTTP header),用来描述一些元数据。
    4、其他的新增功能还包括状态码(status code)、多字符集支持、多部分发送(multi-part type)、权限(authorization)、缓存(cache)、内容编码(content encoding)等。
    [不足]
    HTTP/1.0 版的主要缺点是,每个TCP连接只能发送一个请求。发送数据完毕,连接就关闭,如果还要请求其他资源,就必须再新建一个连接。TCP连接的新建成本很高,因为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三次握手,并且开始时发送速率较慢(slow start)。所以,HTTP 1.0版本的性能比较差。随着网页加载的外部资源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就愈发突出了。
    更多关于HTTP/1.0的信息请见:https://tools.ietf.org/html/rfc1945
HTTP/1.1
    1997年公布的HTTP/1.1是目前主流的HTTP协议版本。之前的标准是RFC2068,之后又发布了修订版RFC2616。
    [特点]
    1、引入了持久连接(persistent connection),即TCP连接默认不关闭,可以被多个请求复用,不用声明Connection: keep-alive。客户端和服务器发现对方一段时间没有活动,就可以主动关闭连接。不过,规范的做法是,客户端在最后一个请求时,发送Connection: close,明确要求服务器关闭TCP连接
    2、引入了管道机制(pipelining),即在同一个TCP连接里面,客户端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这样就进一步改进了HTTP协议的效率。举例来说,客户端需要请求两个资源。以前的做法是,在同一个TCP连接里面,先发送A请求,然后等待服务器做出回应,收到后再发出B请求。管道机制则是允许浏览器同时发出A请求和B请求,但是服务器还是按照顺序,先回应A请求,完成后再回应B请求。
    3、将Content-length字段的作用进行扩充,即声明本次回应的数据长度(一个TCP连接现在可以传送多个回应,势必就要有一种机制,区分数据包是属于哪一个回应的)
    4、采用分块传输编码,对于一些很耗时的动态操作,服务器需要等到所有操作完成,才能发送数据,显然这样的效率不高。更好的处理方法是,产生一块数据,就发送一块,采用"流模式"(stream)取代"缓存模式"(buffer)
    5、1.1版还新增了许多动词方法:PUT、PATCH、HEAD、 OPTIONS、DELETE。另外,客户端请求的头信息新增了Host字段,用来指定服务器的域名
    [不足]
    虽然1.1版允许复用TCP连接,但是同一个TCP连接里面,所有的数据通信是按次序进行的。服务器只有处理完一个回应,才会进行下一个回应。要是前面的回应特别慢,后面就会有许多请求排队等着。这称为"队头堵塞"(Head-of-line blocking)。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减少请求数,二是同时多开持久连接。这导致了很多的网页优化技巧,比如合并脚本和样式表、将图片嵌入CSS代码、域名分片(domain sharding)等等。如果HTTP协议设计得更好一些,这些额外的工作是可以避免的。
HTTP/2
    2015年,HTTP/2 发布。它不叫 HTTP/2.0,是因为标准委员会不打算再发布子版本了,下一个新版本将是 HTTP/3
    [特点]
    1、HTTP/2 的头信息是一个彻底的二进制协议,头信息和数据体都是二进制,并且统称为"帧"(frame):头信息帧和数据帧。
    2、HTTP/2 复用TCP连接,在一个连接里,客户端和浏览器都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或回应,而且不用按照顺序一一对应,这样就避免了"队头堵塞"。
    3、因为 HTTP/2 的数据包是不按顺序发送的,同一个连接里面连续的数据包,可能属于不同的回应。因此,必须要对数据包做标记,指出它属于哪个回应。
    4、HTTP 协议不带有状态,每次请求都必须附上所有信息。所以,请求的很多字段都是重复的,比如Cookie和User Agent,一模一样的内容,每次请求都必须附带,这会浪费很多带宽,也影响速度。
    5、HTTP/2 允许服务器未经请求,主动向客户端发送资源,这叫做服务器推送(server push)。
    更多关于HTTP/2的信息请见:https://http2.github.io/http2-spec/

posted @ 2017-12-12 09:06  承载梦想-韩旭明  阅读(166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