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读书笔记

本书前半部分说的是关于传播与分享的内容;后半部分是具体做内容营销的手段。本笔记只包括前半部分内容。

自2011年以来,各行业的自然阅读量都在急剧下降,这是因为内容量过大。

几年前Youtube流行的是草根生产的自制影片,而如今,点击量最大的视频都是制作精良的影片和音乐视频(只有有钱的团队才负担得起)。虽然市场营销的谈论重点是如何创造更多的内容,但是eMarketer的研究却表明,品牌的力量并非来自内容,而是来自我们信赖的朋友转发的内容

无论内容质量如何,内容营销的成功必须要有社群、传播和推广

常被分享的帖子大都有很多人点赞、评论,但还有很多帖子常有人点赞但是寡有人分享。
这是因为可能点赞对象是支持某一政治、宗教或哲学观点,若分享该帖,可能会引起大众不满。因此我们并不总是会分享

点赞不会将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分享的时候就是在宣称:我跟他们是一伙的
所以说对于某些看起来是标榜自己的分享来说,他既有炫耀的成分,也可能存在表达自己属于某一群体或希望找到类似群体的功能

为什么会分享的具体情境
1 它让你看起来更酷、更智慧、更风趣或更重要,能让你在心理上获得满足
2 内容能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能让你笑、让你哭,或是让你觉得寓意深刻,值得与人分享
3 它很实用或很及时,分享会让你的朋友也受益
4 你发现了一个新的电子,等不及要去分享
5 你与作者感同身受,要通过分享来表达对他们的支持
6 它代表了一种成就,可能内容中提及了你或你的公司,转发让你感觉良好,因为他彰显了你的个人地位

一个问题是,我们在分享时,心中期待的什么样的人会去阅读?

研究表明,人们一般不会分享他们在网上读到的内容,即便内容很不错
调查表明大部分的Twitter用户都是消极信息消费者,很少会转发内容到他们的圈子。
普通的Twitter用户每接受318条内容链接才会转发一条。
Facebook的研究表明会分享博文的人只占0.5%。所以积极寻找和培养这一小部分最活跃用户,对内容的网络传播至关重要。

纽约时报支持的研究表明分享的原因
1 实用性,90%的参与者称他们会考虑分享的内容对于接受者有那些用处
2 告诉他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70%的人声称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应该还有倾诉成分)
3 强化和培养关系 80%的人是为了与一些人保持联系。
4 自我成就感 70%的人分享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参与感,分享后获得积极回应从而觉得自己很受重视
5 讨论理想或是品牌, 80%的人是为了和他人一起讨论他们所认同的某一理想、某个公司或某个观点

博主与追随者之间也可以产生亲密的认同感

分享的作用
1 73%的参与者表示分享可以对信息的处理更深入、透彻、全美
2 85%的人表示阅读他人分享的内容可以有助于自己理解、处理信息
3 49%的人表示分享可以将自己关心的产品介绍给他人,并可能改变他人的观点或鼓励其消费

情感是社交分享的巨大动力,人们感到愉悦或感到恐惧、怀疑时都会分享,纯感性内容的传播效果是纯理性内容的2倍。人们通过社交网络获取无形的、情感的、心理的回报。因为我们渴望联系他人、进行倾诉等。分享某个产品或理念,是表明自己也是认同该产品或该理念的。

哈佛的神经科学家杰森米歇尔发现透露关于自我的信息激活的大脑回路和对食物或金钱奖励做出反应的大脑回路相同,也就是说分享自我信息也会让人感到满足

分享不平凡、稀奇或有趣的故事会让人显得不平凡。
内容中有游戏竞赛的东西能让分享人有机会炫耀,包括小测验也是同一心理,分享积极或是有趣的测验结果能给人证明自我的机会。

稀缺或专属的东西能让人愿意分享,能精准抓住受众的细分化的信息能促进分享,创建社区、让消费者彼此联系也会促进分享。
如果说电视这个媒介标明了娱乐化,那么网络这个媒介的特征就是细分个性化,但这并不否认我们会有共同的兴趣。只是说每个人都会更恣意地去看自己想看的内容。一个个体可以拥有几种兴趣爱好的组合,其中某些元素可以跟其他个体是相通的。另外,我们对于社会肯定的渴求以及新信息的渴求,也让人会促使我们去看其他人关注的东西(包括普世的东西和专业化的东西),从而可以跟其他人找到共同话题

愿意分享的人的类型
以下所谓靠邮件分享的方式要么是不适用与中国,要么是可能被淘汰了。与之相近的概念应该是私信或微信
1 利他型:想让人觉得自己有用、可靠的人,消息灵通,主要靠邮件分享
2 事业型:希望被人们认为是有价值且积极向上的,倾向于分享显得自己有智慧消息更灵通的内容,分享的主要平台是Linkedin
3 追求时尚型:认为分享内容是生活的一部分,喜欢用twitter或其他社交平台,希望被人看作是有创意、能够引领潮流的人
4 回旋镖型:依靠他们从博文上获得的反馈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通过分享赚取眼球,希望自己的形象具有启发性,经常使用Twitter和facebook
5 连接型:交际花型,喜欢将各种人和思想汇集在一起。比较懒散,有创意、有意思。尝试用邮件和facebook
6 选择性:不随大流。有选择地将内容分享给那些能从内容中受益的人,经常使用邮件。足智多谋、细心、消息灵通。希望被人认为是有用、聪明的。

网上被分享次数最多的文章中主要有三种情绪
1 敬畏25%
2 欢乐17%
3 愉悦、娱乐15%
人们会分享包含多种情绪的内容,但是积极的内容更有助于分享

除此之外,分享最多的内容还包括激励成分
给予(折扣、优惠);建议(提示,比如如何减肥);警告(潜在危险);激励(励志名句);团结(强调危险敌人或个人、集体的需要)

妨碍社交的内容
只谈论自己、过于尖锐或盛气凌人、隐晦或小众、到处求赞

长篇内容比短片内容分享量要大,分享量最大的内容字数在3000~10000字之间普通人阅读速度是250300每分钟,所以对应于1030分钟的阅读量

关于标题:不超过8个字的标题比普通内容分享量要高21%,有描述性且准确、有创造性,列上编号或数字可以增加50%的传播量,拥有有用信息,包含关键词或短语方便搜索引擎搜索。

全球最热门的内容中,85%的标题是人类必须的,比如食物、家、生活方式。

标题中含有数字10的文章最有利于传播,含有技术数字的分享量比偶数多20%考虑中国的特性,比如数字9的话会如何

重发旧的内容会引发新的评论和分享,因为某些内容的有用性是跨越时间的。

发布时间:周一分享食物的文章多,周二是一般商业文章,汽车是周三,健康行业文章是周五和周二,每个领域在周末的分享量都比较低需要结合中国的特性

如今直接帮助人的机会很少,所以分享实用内容是简单方便的帮助人的方法(比如分享优惠价格)。由此可以增强社会关系,是朋友知道我们了解它们关心他们。

以问题作为结尾的文章会激发人们回答的欲望;要求受众积极发表评论,因为评论会激发新的评论,并且让人觉得不孤单。

《不要对自己做的30件事》比《要对自己做的30件事》这样的标题更能得到关注。

研究表明人们更倾向于传播好消息而不是坏消息
人们在传播消息时会考虑其他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吸引其他人),而并非完全基于自我兴趣。

作者在社交媒体上拥有7万名粉丝,但呼吁捐款时只有1%的人转发,最终捐款的人只有1/700,作者不直接认识但是捐款的人只有0.02%
网络上最活跃的用户只有30%,但是他们传播了90%的信息,剩下的70%在干什么呢?

因为广播的发展而被抛弃的基于信任忠诚的要素又开始回归,人们不再被广告欺骗。57%的美国社交媒体用户在Facebook上关注某公司仅仅是因为喜欢,在关注后,三分之一的用户会增加对该品牌的购买量。应该关注那些经常观看某品牌动态的粉丝,他们才是核心,并且会主动影响他人。内容创作者对于专属粉丝群的维护的投入还不够。

作者的核心粉丝也有一位公关界名人,她会每天转发作者的内容,觉得这是好的可信任的内容从这一方面来看,核心受众需要的是确切有价值的信息,可信赖的信息,但同时发布者也应该保持一定的活跃度。这个信任是建立在博主真诚有爱的基础上。

互惠行为在网络上的存在:你给我点赞了我就觉得愧疚,以后也会为你点赞。与粉丝真诚交流的本质还是细分化,因为用户希望找到最能和自己共鸣的博主

社会认同很重要,相同的内容人们会转发那篇相对转发量大的。

除了明确可知的公开线上传播还有线下的口碑传播以及线上的小圈子内部传播(个人邮件等),对于这些传播的影响力如何评估并利用?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过滤器(比如谷歌的搜索排名算法,当然也可以利用这些过滤机制帮助自己传播),这实际上表明我们正在寻求的是高度符合自己个人爱好的信息。过量的过滤又会让我们对于原本不属于被机器阅读出来的我们的兴趣点产生更大的兴趣。

posted @ 2018-03-09 20:59  hankoui  阅读(63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