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进阶篇(十五)阶段总结

作者:13
GitHub:https://github.com/ZHENFENG13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每个阶段在结尾时都会有一个阶段总结,在《SSM整合基础篇》《SSM整合优化篇》两个系列的结尾都单独写了一篇文章作为阶段总结,今天呢,在这个系列的结尾也增加一篇总结文章,就当做是一个流程了,以后的每个阶段里程碑中,都会做一次小总结,其实,在前一篇文章更新后我以为已经没有什么要写的了,但是想了想,终究还是缺少一篇总结来对这个章节做一个完美的收尾。

今天,2018年5月22日,终于把整合进阶篇的阶段总结完成了,这个系列从2017年8月9日的第一篇文章《设计一套好的RESTful API》发布开始,直到今天,粗略的算一下,竟然已经过了9个多月的时间,这是我绝对没有想到的,因为前面两个系列加起来也没有这么久,今天终于发布啦!撒花~

看了一下前面文章的归档情况,在去年的2月份、3月份、四月份,也就是开始写博客的前几个月,发文的频率还是蛮高的,平均下来大概每月会发布11篇博客,也就是平均每三天就会发布一篇博客,所以前两个阶段完成的速度就比较快,而之后由于有了新的项目要写,再加上工作比较忙的原因也直接导致了这个阶段的完成速度慢了很多。

归档

其实这篇文章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已经写了很粗略的草稿,但是迟迟没有动笔把文章写出来,因为事情比较多,实在很难抽出时间来完善这篇文章,而写文章这件事情呢又需要专注一些才行,因此隔了很久才写好,要不是上星期无意中翻到了这篇文章的草稿,还真的不确定要耽搁到什么时候。不止是这篇文章,其实构思了很多文章,但是因为时间的原因,无法一一成文,这些天工作和生活的大致情况也总结了一篇文章《程序员,你怎么这么忙?》,毕竟还需要赚钱糊口,因此更多的时间还是花在工作上面,写博客还不能把自己养活,哈哈哈,无奈是无奈了一些,不过也是实情。

前面两个段落主要讲了一些客观情况,并没有开始对这个阶段进行总结,那么,这个段落就不再继续多讲,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项目。

文章总结

首先,是所有的文章总结,共完成并发布15篇文章,自2017年8月9日至今天2018年5月22日共历经9个多月的时间,文章目录在此:SSM整合进阶篇

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进阶篇(一)设计一套好的RESTful API
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进阶篇(二)RESTful API实战笔记(接口设计及Java后端实现)
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进阶篇(三)使用ajax方法实现form表单的提交
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进阶篇(四)RESTful实战(前端代码修改)
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进阶篇(五)记录一下从懵懂到理解RESTful的过程
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进阶篇(六)一定要RESTful吗?
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进阶篇(七)一次线上Mysql数据库崩溃事故的记录
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进阶篇(八)线上Mysql数据库崩溃事故的原因和处理
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进阶篇(九)Linux下安装redis及redis的常用命令和操作
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进阶篇(十)easyUI整合KindEditor详细教程
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进阶篇(十一)redis密码设置、安全设置
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进阶篇(十二)Spring集成Redis缓存
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进阶篇(十三)MyBatis+MySQL返回插入的主键id
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进阶篇(十四)Redis正确的使用姿势
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进阶篇(十五)阶段总结

perfect-ssm项目结构

第二,相较于前两个系列,这个系列中又对代码和项目结构做了部分优化,主要修改有:

  • 接口RESTful化
  • 添加KindEditor富文本编辑器
  • 添加缓存模块

前面所提到的14篇文章也都是围绕这三个点来完成的,目前的项目结构变成了这样:

结构图

统计数据

第三,来看一下这个项目的网络流量和关注度:

首先是PV和UV的信息,统计工具是百度统计,截图中的是2018年5月16号和2018年5月17号的统计数据:

pv

每天的UV大概在180左右,PV大概在350左右,虽然并不是特别高,不过还是很开心自己的项目能够帮助到一些朋友。

流量趋势图如下:

流量趋势

总体来说,访问时段基本都是正常的上班时段。

再放一张30天的流量数据统计:

30days

GitHub

最后,看一下GitHub的仓库情况,截止今日为止,perfect-ssm项目共115次代码提交,Star数量为232,这是项目刚创建时的数据:

perfect-ssm
(图是从RESTful API实战笔记(接口设计及Java后端实现)文章里直接拿的。)

现在的数据如下:

perfect-ssm

也可以通过访问我的GitHub地址看到这些信息。

所谓的坚持

第一次总结是这么说的: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基础篇的收尾阶段了,看着前面的十几篇文章,真的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竟然真的坚持了下来,虽然过程中也有过懒散和焦虑,不过结果还是自己所希望的,克服了很多的问题,将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

第二次总结时是这么说的:

开始写博客之前,我就质疑过自己,文章是那么容易就写出来的?表达能力不是很强的我能写出一篇博客吗?写出来的东西会有人看吗?直到现在我还是会问自己这些问题,当然,按时更新博客的这个过程中也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很差,但是这个过程让我慢慢进步,两个多月的时间也使我从一个写作的菜鸟成长为一个蹩脚的入门者,如果70天前的我因为不自信和畏惧写作而一直没有开始进行这个任务的话,我可能永远在原地踏步,书面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就一直停留在"很差"的阶段,也因此,我以后会继续抽出时间做这个工作,益处多多,不仅仅是在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对自己的技术能力提升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所有故事的开头都是带有疑虑的,我不确定我能否坚持,我也不确定我能坚持多久,但是,如果没有这所谓的坚持,又怎么会有这三个系列的42篇文章,又怎么会实质的感受到自己的提升?又怎么会对如此有毅力的自己刮目相看?现在的我,依然不是很确定能坚持到何时,但是只要没有不可抗力因素,我都会一直坚持下去。

写博客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也是在前两篇总结中都出现的,写博客的初衷是什么呢?

这是一开始的想法,也是最初的冲动:

在博客里我会分享代码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也会把项目部署好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至于我为什么写了博客,还要公开代码,还要部署上去,是因为我也是从新手过来的,我知道那种想要学习却无能为力而不知所措的感觉,因为知识面不广,因为没有方向而深深的迷茫和懊恼,这些我都体验过的,所以我会把能做的都做了,也算是弥补当时自己知识面的空洞的遗憾吧,唉,如果当时。

不过,随着习惯的养成,又有了新的体验:

完成一篇博客其实是知识整理和思维表达的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对技术点的整理及自己的心理活动思路完整的记录和表达,丰富和润色自己的技术成熟度,通过对知识碎片的整理和整合逐步完善和清晰了自己的技能栈,由开始的想表达自己,到学习和筛选资料,再到整理和完善一篇文章,过程中既审视了自己的现有知识及掌握程度,同时又学习和梳理了与之关联的新知识点,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转化和内化的过程,也即是我们想要的回馈,最终受益的是自己。

所以说,这一次,我再问一次自己,写博客是为了什么呢?

  • 一是希望能够帮到可能需要帮助的朋友
  • 二是通过文章来表达一下自己
  • 三是提升自己
  • 已经变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找到更多的理由,关于阶段总结,其实前面两篇总结文章《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基础篇(十二)阶段总结》,《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优化篇(十四)谈谈写博客的原因和项目优化》写的更加全面,总结的也更加具体、更加真实,可能当时是按照写日记的心情来写的,因此就有很多的情感留在了文字里面。

《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进阶篇》到这里就画上句号了,不过这个系列会持续更新,接下来应该会是springboot、dubbo、springcloud方向的改造,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好好整理的,希望喜欢的朋友可以继续支持。

首发于我的个人博客,新的项目演示地址:perfect-ssm,登录账号:admin,密码:123456

如果有问题或者有一些好的创意,欢迎给我留言。

如果你想继续了解该项目可以查看整个系列文章Spring+SpringMVC+MyBatis+easyUI整合系列文章,也可以到我的GitHub仓库或者开源中国代码仓库中查看源码及项目文档。

posted @ 2018-05-22 08:37  程序员十三  阅读(4547)  评论(8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