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跟柴静一起成长,追求独立与真相
一、为何要读此书
《看见》是我在2013年购买的一本书,当时自己一心扑在技术的学习上,想要提升一下自己的综合素养,顺便装一下文艺青年,所以就买了。不过说来惭愧,现在都2016年了,我才把它阅读完,也是自己的执行力太差,总是太贪婪地想要吸收更多的技术知识点,把这些所谓的“杂书”总是放在一边。经历了3个月的持续加班,马上项目就要上生产环境了,最近加班的也不是那么频繁了,加上最近成都天气一夜入冬,晚上早早进到铺里,不想看其他的,于是就找出这本书翻着翻着就觉得越来越过瘾,旁边放着我最喜欢听的各种音乐,突然觉得这也是一种享受,它比我在某个技术点上的提升更有感觉。这里,我也将这本书推荐给各位园友,希望大家有空时都可以去看一看。以前很喜欢听高晓松作词,许巍演唱的一首《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我们作为IT行业的技术人员,除了学习技术,应用技术,也要看到诗和远方的田野,这样或许我们的生活会更有乐趣!
二、关于个人成长
《看见》是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讲述自己在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它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书的封面是柴静采访中的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朋友也毫不怯场地在大家面前玩耍。在农村,能让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现在镜头前,那绝不是容易的事情。翻过来,在柴静的简介里,寥寥几句话写完了她的工作经历,这一点可不像许多名人出书,在简介里写满各类荣誉、头衔。也许通过这就足以给人平凡有爱、简单真实的形象吧。
十年前她被知名电视人陈虻发掘,将她从湖南卫视请到了CCTV,成为了一名央视主播,但却因为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之后,现实生活的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柴静一点一滴脱离外在和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和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等等,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片、征地、药家鑫事件等刚性的调查报道也会有她的制作。在书里,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正如柴静所说: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入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柴静说这本书有三重内涵:
(1)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本书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
(2)中国社会的十年变迁: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通过她在新闻热点第一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怎样面对。
(3)我们自己的故事: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回头想想我们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回想九年前,意气风发的我踏进了大学的校门,选择了一个计算机专业,想着一技在手便能无忧。到大学毕业,面临着深造与工作的双重选择,在父母的干预下(这一点我没有做出自己独立的选择),选择了读研。而在读研的几年里面,因为自己的情商也被导师吐槽。在校外实习的一年多里,也看到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也曾学着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慢慢地让自己“圆润”起来,融入这个社会。研究生毕业后,经历了两家公司,虽然一贯保持着程序员的简单的单纯与憨厚,但是仍然是倔强地不解风情,甚至有段时间一度自己认为自己似乎变成了自己曾经最反感的那一类人,在不断地否定自己又肯定自己的过程中,寻求着一步一步的成长。毫无疑问,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我又没法跳过它,有些事情必须要经历,不然我没法认识自己,就像书中写得:但求了解认识而已。
三、关于独立与真相
阅读《看见》最大的感受莫不在于“独立”与“真相”。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正如胡适所说:“你们不要总在争自由,自由是外界给你的,你们先要争独立,给你自由而你不独立,仍然是奴隶。”。独立来源于思考,思考来源于生活的经历,来源于挫折对你的打磨,来源于生命中所遇见不同的人给予自己的观念的冲击。独立是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质疑、不断重建事实和因果的过程。独立是不断推翻过去的自己,完善现在的自己的过程。也许在这途中,也面临着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类人”的过程,然后再次推翻自己。走过去,就是一个新的自己!
柴静不同于一般央视女主持的一板一眼。她可以严肃的讲述一件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但又充满感性情分,是一种带着感性的理性。她离你很近,近得可以像邻家姐姐平易近人。她又离你很远,不开微博不凑热闹,专心新闻,真实理智。正是这种真相的高度,让人觉得高不胜寒。
书里讲的故事,都是柴静以前做的节目。节目所反映的问题,其实无论哪个年代去看,都一样还会存在。过去的腐败被揭露,还有新的腐败滋生;一个地方贫困的孩子得到救助,还有无数贫困的孩子留守深山无人问津;揭穿一个家庭的暴力真相,还有更多无名家庭依旧如此。社会是由各种因素构成的,生命在不断的体验和重塑,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独立与真相长存。
回头再看看我们IT技术人员的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在别人的指导下完成开发工作,更要学着独立去思考框架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哪些地方可以完善,这个东西的原理是什么?只有保持独立思考,了解事件原理(即事件本质->真相),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算是一个合格的技术人员,一个所谓的工程师。当然,这一点也是我所追求的,或许也可以说我要追求的也是独立于真相!
四、精彩句子摘抄
这本书中有大量的精彩句子,初次读来朗朗上口,再次读来却想着捉摸其中蕴含的力量,在此share给大家:
-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
-
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
-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
道德,不是没有弱点,而是看清它,然后抑制它。
-
什么是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就是不往地上砸瓶子。
-
你生活得太塑料了,不真实。
-
别当了主持人了,就不是人了。
-
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期待答案吗?你要不期待,你就别问了。
-
人在关口上,常是一些看上去荒唐的事起作用。
-
你可小心,别变成最初你反对的人。
-
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
-
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 才会忘记自己。
-
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
-
我摸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
回忆太痛苦,但痛苦也是一种清洗,是对牺牲人的告慰。
-
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
人在那种苦快意的痛苦里毛发直竖,电子乐里失真的人声像在金属上凶狠的刮刺,绳索突然全都绷断了,我睁开眼,像一只重获自由的小兽,久久的凝视着这个新的世界。
-
我们都痛恨用马赛克压在人脸上的丑陋和不尊重。
-
对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愤怒,也不需要还击,只需要蔑视。
-
什么样的人能理解人?听别人说话的人。
-
“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受同性恋者?”“因为我们的文化里,把生育当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爱情,应该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应。
-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
-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到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
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
-
准确是记者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之中,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决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五、看见让我看见了什么
要想看见,就得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找到通向彼此的道路,让我们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