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策划实践
2008年春,北京还是一片寒冷,和翔子一起去参加工体的微软2008新产品发布会,当屏幕上出现王翔的照片及介绍时,翔子说:“他是我们的作者。”第一感觉就是这人真牛啊!从会场出来门口还有一小伙子大声给王翔打电话表示祝贺,当时感觉他的朋友真多。
不久就在csdn英雄大会上就真正见到王翔了,周老师拉着我们几个编辑来和他聊,很有亲和力的一位同学,非常耐心地和我们侃技术方向,并向我们约定书稿提交的时间。回武汉后,受周老师重任,真正开始和王翔沟通他的书稿。
周老师嘱咐说:王翔这样的作者,今后会写好多书的,他的第一本书我们得投入较大精力去打磨,让他对技术写作有信心,有兴趣。同时,第一次的写作,目录结构必然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多帮助王翔找到一些相关专家以及一些读者来review。
说实话,作为出版新兵(我是2008年2月加盟武汉博文),我对周老师的这些要求起初领会不深,加上书稿并非一开始就是自己组稿的,所以并没有太多的主动性去认真研究同类书。第一次周老师要求我做目录分析汇报的时候,我就挨批了,周老师说我不下功夫,并给了一些建议。
挨批后有些郁闷,但确实也开始收敛精神,认真与王翔展开讨论。后来去北京出差,也和周老师一道,约请博客园的王涛、李会军等朋友一起给王翔的书稿提意见,王翔每次都拿出纸笔来认真做记录,那股认真劲儿很感染我。
渐渐地,我和王翔讨论目录的次数越来越多,对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且并不因为了解越多而减少对他的敬佩。因为他确实对待每件自己承诺的事情都信守诺言,同时,也非常尊重编辑的工作,配合上很是积极。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而做目录分析这件事儿,也让我越做越感到有乐趣。
最近,这本书就要顶着日益凛冽的寒风(南方不算,我是说武汉和北京)问世了,真是从春天走到冬天,整整跨越4个季度,一个技术高手的处女作才算正式出版问世,这中间有无数次的交流在充实着这本书的结构和细节,很多朋友都给予了热情的关注。
渐渐地,从开始简单地接受任务,到后来一点点享受与王翔合作出版这本书的乐趣,也见证了我这样一个出版新人的成长历程。
周老师信奉“师徒制”,她会不辞辛苦地带着新人出差参加各种技术讨论会,会亲自示范如何与作者沟通,会让新人在实战中成长,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对新人的成长是很有利的,压力大,但收获也大。
王翔的书稿目录分析,前后做了数次,我将逐步在博客上展现工作的过程,让大家了解我们团队目前是以怎样的流程在推进原创技术图书的出版,作者和编辑在其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王翔的书稿交到我手里的时候,前面其实已经有博文以前的策划编辑方舟做了一些工作,博文的骨干编辑Lisa(杨绣国,《开源技术选型手册》的责任编辑)也付出了不少努力,在他们的工作基础上,我进一步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书已经下厂印刷,回过头来看,感到遗憾依然存在,但还算心安。
通过做这本书,我收获了王翔的信任和友谊,收获了来自博客园社区诸多专家的鼓励和帮助,收获了来自上级和同事的肯定。我也同样期待着能收获来自读者们的反馈,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也期待能有来自同行的鼓励和批评,毕竟不到一年的出版实践的我还很缺乏经验,路还长,我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diuera
2008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