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才还是专才——由摩托裁员引发的讨论

近日摩托罗拉强硬裁员像一个重磅炸弹,引发了很多争议和思考,相关新闻——http://tech.sina.com.cn/t/2012-08-17/01057513828.shtml。我所在的googlegroup也进行了广泛而严肃的讨论,虽然视角不同,最后大家都落脚到了“专才VS通才”上面,IT从业者到底是要把自己搞成专才——在某个领域牛叉轰轰,还是博采众长,形成通才?

我忍不住也唠叨两句,一不小心写长了点,遂成短文一篇,如下:

从事IT行业到十年以上的,想不成为通才是很困难的,除非你确实是不思进取,而且十年不跳槽。很难想象一个工作近10年的技术人员说,我只会Java!我们回顾一下,从2002到2012,技术领域基本上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革新速度令人目不暇接。各种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Sql的、NoSql的)、各种框架、平台、业务系统,接踵而来,数不胜数,你得多牛叉才会十年只用一种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和数据库啊?

所以对于要么通才要么专才的二选一问题,作为一个70后程序员,老朽万不赞同!

比较好的方式是全面熟悉你接触或主动学习的内容(非浅尝辄止),同时在其中根据兴趣和方向打造自己的专项特长。

很多同学说这不大可能,人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学习那么多东西。其实这个不可能的设定,是在保证你有足够时间看电视、看美剧、刷微博、上网闲逛的基础之上的。只要把上述这些事情消费的时间减少一半,拿来持续学习,你就会发现学习效果是惊人的。

有一本书叫《奇特的一生》,介绍了一位叫柳比歇夫的科学家,这个兄弟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涉及内容包括: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

柳比歇夫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时间干这么多事情?难道他不睡觉不娱乐每天工作18小时么?其实这是个错觉,很多宣称自己每天工作15小时的人,真正有效的工作时间可能不到一半。柳比歇夫把时间分为纯时间和毛时间,纯时间是要把工作中的任何间歇都要除去的,他这么描述: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一九三七年七月,我一个月工作了三百一十六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七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时间,应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当然,每个人每天都要睡觉,都要吃饭。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时间用在标准活动上。工作经验表明,约有十二——十三小时毛时间可以用于非标准活动,诸如上班办公、学术工作、社会工作、娱乐,等等。”

这个人对时间有精准的把控,他会把自己每天的工作和用时记录成册,时间就像经过严格控制的沙漏一样,在他身边缓缓流过,他仿佛能感知时间的流失。这样的自控能力、学习和工作效率让人叹为观止,常被我奉为天人!每当偷懒时总是对自己说,孙子,你看看人家柳比歇夫子是怎么干的!当然,咱不是天才,有时候懒还是要偷的......

所以,综上所述,无论你现在处于哪个境地,是手握优质资源还是即将被裁掉,其实都是自己之前的选择造成的。我们不能改变出生的国家、年代、家庭背景、运气,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把自己训练成通才之上的专才,这个道理很多人懂的晚,做的晚,但是,就像写博客一样,写的慢不要紧,重要的是持续的写!

 

 

posted @ 2012-08-21 20:25  池建强  阅读(7312)  评论(25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