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充分使用每一份脑力

浮躁已经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判断一个人是否浮躁非常容易,看他一天主动拿起手机的次数就可以了。据TED的演讲者说,这个值一般是50次,除了8小时的睡觉之外,基本上每20分钟就要去翻翻手机。

你会去用手机做什么?看微信,票圈,微博,知乎,淘宝,或只是来回刷首页。我们不是名人,没人关心你在社交网络上的行动。然而在这短短几分钟,破坏了大脑辛苦构建的情境,放下手机后很可能忘记之前在做什么,然后很久都难以进入状态。碎片化阅读盛行,可是当你放下手机,还能记得些什么呢?

我们还发现,几乎同时毕业的同学,在工作几年后会产生巨大的差距,有的人已经能够管理上百人的大团队,而有的人甚至连自己都无法管理,唯命是从,没有主动性。看似每个人都在工作,为何几年后职业发展,专业性和影响力方面都相差巨大呢?

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AI)中很重要的概念,意指结构够深,容量够大的模型才能完成复杂任务。借鉴这个概念,对人来说,深度工作就是高质量,有深度广度的工作和思考。虽然我们拥有如此强大的大脑,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有深度的工作。

(机器模型的深度在近几年突飞猛进)

浮躁和焦虑

浮躁的人,往往不能坚持阅读较长较难的文字,在独处的环境中坐立不安,不停地翻手机,经常追求短期价值而非长期收益。大脑不得不反复切换情境,越来越浮躁,进而恶性循环,且很容易疲劳:比如试着同时与10个人聊天,半小时就疲惫不堪了。

不少同学调试代码的习惯并不好,沙漠君也一样,举个栗子:写代码很可能一次性写不对,出错后修改,再运行,再修改。每次运行都需要花一两分钟时间,那么就会习惯性地拿起手机,之后低头一看怎么又出错了。几经折腾,一上午倒是刷了不少知乎,却没干多少正经事情。大神是怎么写代码的呢?他们会专注地在大脑里模拟运行一遍,提前把发现的错误改掉,调试时非常专注。但两者效率差异大得令人咋舌。

我们发现,懒惰的人难以生存。但不懒惰却浮躁也不见得好到哪里。我曾经把要做的事情做成列表,清理完列表即完成任务。之后郁闷地发现,越来越沉迷于完成列表的感觉,定的目标越来越琐碎,而不去深究任务的细节和高度。浮躁虽不是懒惰,看似很忙,实则质量低下。战术上的忙碌改变不了战略的懒惰。没想清楚问题就匆忙上路,瞎忙活。

质量远比数量重要,成功从来不是依赖于足够多的事,改变取决于关键的几个要素。“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长者完成了三件小事足以名垂千古,对大部分人来说,完成1件重要的事情就够了。

深度工作的状态

深度工作时,大脑是非常专注而高效的,有能力处理复杂问题。想象一种状态:在无人打断的长时间思考下,大脑会创建精密的立体信息网络,各种想法和创意会不断涌现,发现问题后去吸收信息的效率会非常高。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实则有丰富的内涵,是否能想到足够的深度。举个数学的例子:对贝叶斯公式,它的概念简单,被很多理工科同学熟知。它最初用于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条件,需要哪些背景知识,进一步,它的本质,有哪些推论和扩展,在哪些领域被成功应用。能把这些问题都讲清楚,足够去应聘顶级的算法工程师。

专注是一种习惯,当你能在乏味或费解的问题上(比如看这篇文章)保持专注时,大脑会自然地习得这种技能,并逐渐适应。专注工作非常高效,虽然财富相差巨大,但人人时间平等,节约了工作时间就有更多空闲去浪。

除了高质量地工作,深度思考还可以扩展到平时的空闲时间,当然并不是鼓励成为工作狂。很多好想法,并非来源于书桌前的正襟危坐,而是来自于生活中不经意的思维火花。当你对一个问题很感兴趣时,就会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思考它。不刻意的状态反而能促使它们浮上真正的意识。

散步中思考非常有效,当然要保证安全。在冗长的通勤途中,让自己尽量不玩手机,想想有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原本抓狂无聊的等待反而进入了平静。想象周六傍晚,一个人安静地坐在西湖边的长椅上,周边空无一人,只有几只小猫在身边玩耍。望着平静的湖面陷入沉思:最近要完成的任务,有几种方案,优劣如何,资源是否能到位,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哪个妹子比较好看(又乱入了),进一步地,制定关键节点,任务产出和产生的影响。在半小时之内,不借助笔和纸,让大脑对问题的解决路径做完整的模拟。说不定能一下子想通困扰很久的问题。

城市本来是无趣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生活,交流和竞争带来了趣味。你可以和大脑做朋友,它会为你构造漂亮的场景,创建记忆宫殿,记住令人惊讶的海量信息。大脑还可以模仿几个朋友帮你出谋划策,但千万不要陷入多重人格的陷阱啊(这个太酷了)。

一次只做一件事

不少知识和技能是很难在不同领域迁移的,但专注和深度却是任何领域都必备的素质。培养这种底层能力,便能对自身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问题是,如何才能保持专注?

有人认为专注需要刻意锻炼。其实只要培养离开手机和不轻易走神的习惯,就能跨出有价值的一步: 想拿起手机了,忍住;难题想不通,淡定,画张图给自己再讲一遍。这样起码能保证以半小时为单位的专注工作。多数人的大脑并不擅长并行,因此保持专注串行完成反而会更有成效。引用XBOX游戏《光环》里的士官长经常讲的一句话:“一次只做一件事”。

当然,如果要创造巨大的成果,则需要数以天计甚至以月为单位的艰辛劳动,如证明精妙的数学命题,这就需要天赋和兴趣,以及对专注度的刻苦锻炼。比尔盖茨曾抛弃所有,在8个星期里设计了BASIC语言,奠定了微软帝国的基础。他在这两个月内如此努力工作,极其疲惫时就睡一两个小时,被保罗艾伦称赞为“专注力的惊人之举”。对比看看,我们两个月能干什么呢?

可以主动创造仪式感和环境,迫使自己进入专注状态。如果可能则关掉微信和钉钉;请健身教练,因为肉疼的价钱而训练地格外起劲;经常去心仪的咖啡馆读书写作,比在家里晃悠好得多。一家企业的办公环境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做事风格,互联网公司的超大开间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员工难以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比如我司。而充满小隔间的笼子虽然利于个人研究,但也会降低信息流通的效率。微软的办公区设计很值得借鉴,他们有宽敞的公共空间供开放讨论,每人也有独立的办公室供深度工作,因此微软学术研究产出颇丰。

如果依然无法让自己静心和专注,那么可能就是身体的原因了。笔者最近晚上研读《黄帝内经》(有机会写篇读后感,做大数据算命),其中上古天真论中的16字令人深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城市产生了太多的欲望和浮躁:很多人不顺应天地之气,手机电脑一天挂在眼前,各类辐射充斥周围,夏天空调巨冷冬天又很热,平日不锻炼吃得又油腻,导致虚火过旺,不能静心,更谈不上专注和深度了。反而处在田园农舍时,听着夜半知了的声音,很容易就能静下心来,然后就困得要睡觉了...

也许你不相信中医,没关系,但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却是必需的。不得不说,深度工作非常消耗脑力,一两个小时的思考足够让大脑有燃烧的感觉。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深度工作的意义

深度工作不是成功学,更不是走向人生巅峰的灵丹妙药。它是认真对待生活,有效利用时间的态度。它并不意味着要与世隔绝不与外界交流。你可以按自己的习惯配置闭关和沟通的节奏,沟通的效率反而更高。对方会因为你之前的深度思考而感到惊喜,没有人会喜欢脱口而出的无意义观点。

深度和专注会带来巨大的不同:一般环境下,只要认真工作,就足够成为佼佼者。然而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下,要想出人头地,就需要对业务,产品和算法有一穿到底的体系化理解,以及深度的工作,主动地行动。虽然大公司人才济济,我们却很容易发现大家有时忙过了头,最根本的细节被忽视的现象比比皆是。再回答前面的问题,因为强者能够想清楚并规划未来,专注导致主动,主动反哺专注。因此起点相同的人几年后会有巨大的差距。

更何况,由于人力成本越来越高,AI发展日新月异,速度快成本低,且几乎不会出错,未来大量对脑力要求不高的工作将会被AI取代,尤其入门级的会计,程序员,美工等办公室白领,反而对需要与环境复杂交互的服务业冲击较小。要想在新的竞争形态中取得优势,不仅要与人竞争,还需要拥有AI不具备的模糊决策的深度思考能力。

当然,道理谁都懂,能不能身体力行则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才是竞争的分水岭。比如发完这篇文章后,我一小时就能主动拿起手机50回,哎。

posted @ 2017-12-18 19:05  FerventDesert  阅读(25407)  评论(12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