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to Rank简介

Learning to Rank是采用机器学习算法,通过训练模型来解决排序问题,在Information Retrieval,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Data Mining等领域有着很多应用。

 

1. 排序问题

如图 Fig.1 所示,在信息检索中,给定一个query,搜索引擎会召回一系列相关的Documents(通过term匹配,keyword匹配,或者semantic匹配的方法),然后便需要对这些召回的Documents进行排序,最后将Top N的Documents输出。而排序问题就是使用一个模型 f(q,d)来对该query下的documents进行排序,这个模型可以是人工设定一些参数的模型,也可以是用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训练出来的模型。现在第二种方法越来越流行,尤其在Web Search领域,因为在Web Search 中,有很多信息可以用来确定query-doc pair的相关性,而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搜索日志的存在,可以将用户的点击行为日志作为training data,使得通过机器学习自动得到排序模型成为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排序问题最关注的是各个Documents之间的相对顺序关系,而不是各个Documents的预测分最准确。

Learning to Rank是监督学习方法,所以会分为training阶段和testing阶段,如图 Fig.2  所示。

               

 

1.1 Training data的生成

对于Learning to Rank,training data是必须的,而feature vector通常都是可以得到的,关键就在于label的获取,而这个label实际上反映了query-doc pair的真实相关程度。通常我们有两种方式可以进行label的获取:

第一种方式是人工标注,这种方法被各大搜索引擎公司广为应用。人工标注即对抽样出来作为training data的query-doc pair人为地进行相关程度的判断和标注。一般标注的相关程度分为5档:perfect,excellent,good,fair,bad。例如,query=“Microsoft”,这时候,Microsoft的官网是perfect;介绍Microsoft的wikipedia则是excellent;一篇将Microsoft作为其主要话题的网页则是good;一篇只是提到了Microsoft这个词的网页则是fair,而一篇跟Microsoft毫不相关的网页则是bad。人工标注的方法可以通过多人同时进行,最后以类似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一个query-doc pair的相关程度,这样可以相对减少各个人的观点不同带来的误差。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搜索日志获取。搜索日志记录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搜索行为和相应的点击行为,点击行为实际上隐含了query-doc pair的相关性,所以可以被用来作为query-doc pair的相关程度的判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同一个query下,不同doc的点击数的多少来作为它们相关程度的大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陷阱,就是用户的点击行为实际上是存在“position bias”的,即用户偏向于点击位置靠前的doc,即便这个doc并不相关或者相关性不高。有很多 tricky的和 general 的方法可以用来去除这个“position bias”,例如,

1. 当位置靠后的doc的点击数都比位置靠前的doc的点击数要高了,那么靠后的doc的相关性肯定要比靠前的doc的相关性大。

2. Joachims等人则提出了一系列去除bias的方法,例如 Click > Skip Above, Last Click > Skip Above, Click > Earlier Click, Click > Skip Previous, Click > No Click Next等。

3. 有个很tricky但是效果很不错的方法,之前我们说一个doc的点击数比另一个doc的点击数多,并不一定说明前者比后者更相关。但如果两者的差距大到一定程度了,即使前者比后者位置靠前,但是两者的点击数相差5-10倍,这时候我们还是愿意相信前者更加相关。当然这个差距的大小需要根据每个场景具体的调整。

4. position bias 存在的原因是,永远无法保证在一次搜索行为中,用户能够看到所有的结果,往往只看到前几位的结果。这时候就到了 Click Model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一系列的 Click Model 根据用户的点击信息对用户真正看到的doc进行“筛选”,进而能更准确地看出用户到底看到了哪些doc,没有看到哪些doc,一旦这些信息知道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相对更准确的 点击数/展示数(即展现CTR)来确定各个doc的相关性大小。

上述讲到的两种label获取方法各有利弊。人工标注受限于标注的人的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且毕竟标注的人不是真实搜索该query的用户,无法得知其搜索时候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人工标注的方法代价较高且非常耗时。而从搜索日志中获取的方法则受限于用户点击行为的噪声,这在长尾query中更是如此,且有用户点击的query毕竟只是总体query的一个子集,无法获取全部的query下doc的label。

1.2 Feature的生成

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下,后续博客会有更纤细的讲解。

一般Learning to Rank的模型的feature分为两大类:relevance 和 importance(hotness),即query-doc pair 的相关性feature,和doc本身的热门程度的feature。两者中具有代表性的分别是 BM25 和 PageRank。

1.3 Evaluation

怎么判断一个排序模型的好坏呢?我们需要有验证的方法和指标。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比较模型的输出结果,和真实结果(ground truth)之间的差异大小。用于Information Retrieval的排序衡量指标通常有:NDCG,MAP等。

NDCG(Normalized Discounted Cumulative Gain):

NDCG表示了从第1位doc到第k位doc的“归一化累积折扣信息增益值”。其基本思想是:

1) 每条结果的相关性分等级来衡量

2) 考虑结果所在的位置,位置越靠前的则重要程度越高

3) 等级高(即好结果)的结果位置越靠前则值应该越高,否则给予惩罚

其中G表示了这个doc得信息增益大小,一般与该doc的相关程度正相关:

D则表示了该doc所在排序位置的折扣大小,一般与位置负相关:

而Gmax则表示了归一化系数,是最理想情况下排序的“累积折扣信息增益值”。

最后,将每个query下的NDCG值平均后,便可以得到排序模型的总体NDCG大小。

 

MAP(Mean Average Precision):

其定义是求每个相关文档检索出后的准确率的平均值(即Average Precision)的算术平均值(Mean)。这里对准确率求了两次平均,因此称为Mean Average Precision。

在MAP中,对query-doc pair的相关性判断只有两档:1和0。

对于一个query,其AP值为:

yij即每个doc的label(1和0),而每个query-doc pair的P值代表了到dij这个doc所在的位置为止的precision:

其中,是dij在排序中的位置。

 

2. Formulation

用通用的公式来表示Learning to Rank算法,loss function为,从而risk function(loss function在X,Y联合分布下的期望值)为:

有了training data后,进一步得到empirical risk function:

于是,学习问题变成了如何最小化这个empirical risk function。而这个优化问题很难解决,因为loss function不连续。于是可以使用一个方便求解的surrogate function来替换原始loss function,转而优化这个替换函数:

替换函数的选择有很多种,根据Learning to Rank的类型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

1)pointwise loss:例如squared loss等。

2)pairwise loss:例如hinge loss,exponential loss,logistic loss等。

3)listwise loss:

 

3. Learning to Rank Methods

Learning to Rank 方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pointwise,pairwise,和listwise。

pointwise和pairwise方法将排序问题转化为classification,regression,ordinal classification等问题,优点是可以直接利用已有的classificatin和regression算法,缺点是group structure其实是被忽略的,即不会考虑每个query下所有doc之间的序关系。导致其学习目标和真实的衡量排序的目标并不一定是一致的(很多排序衡量指标,例如NDCG都是衡量每个query下的整体list的序关系的)。而listwise方法则将一个ranking list作为一个instance来进行训练,其实会考虑每个query下所有doc之间的序关系的。

这三种类型的Learning to Rank方法的具体算法一般有:

1) Pointwise: Subset Ranking, McRankPrankOC SVM
2) PairwiseRanking SVM, RankBoost, RankNetGBRankIR SVMLambda RankLambdaMart
3) Listwise: ListNet, ListMLE, AdaRank, SVM MAP, Soft Rank

针对各个具体的算法介绍,后续的博客会进一步给出,这里就不再多加详述了。

 

版权声明:

   本文由笨兔勿应所有,发布于http://www.cnblogs.com/bentuwuying。如果转载,请注明出处,在未经作者同意下将本文用于商业用途,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posted @ 2017-04-08 16:54  笨兔勿应  阅读(28427)  评论(4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