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欲断魂——未知死焉知生?——向死而生!

    从第一天的评论来看可能有些朋友对我这篇文章的意思有所误解——你讲“未知死焉知生”是不是就是讲死后的缥缈世界啊?是不是就关心“死”而不关心生啊?是不是否定人们把握当下啊?——说来也是滑稽,我的意思恰恰相反!——“知死”不是探讨死后的世界,不是谈“怪力乱神”,而是探讨“死本身”;“知死”是为了知生,是通过“知死”来更好的把握生;“知死”是为了向死而生,是为了让人把握好每一个刹那当下。
    “未知死焉知生”与“未知生焉知死”这两个字面上的说法容易把人带入误区,觉得二者字面上的迥异就意味着内涵上的截然相反。然而望文生义是无法洞见其内涵的,内涵是在阐发中明朗的,本文花大量的笔墨来阐发“未知生焉知死”的真实内涵,即“向死而生”,这与孔子看重“生”看重“现世”的精神是如出一辙的。之前很多朋友可能从字面上去理解了这两句话而将二者对立起来所以产生了颇多的争议——故今天在此说明。

 一·引论

     孔夫子在《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未知生焉知死”,当然这是否能够代表孔子的生死观我们不敢妄下断言,但至少它代表了一种典型的生死态度。生的事情你都还没弄明白呢,死你管它干什么?在我们看来生的问题永远搞不明白,那死的问题你根本就不用想了。与此相对的是基督教的一种观念,或者说宗教的一种观念,它其实是从人对死的思考来展开的——未知死焉知生?你对死后的东西不弄明白,那你这个生的意义在哪里?

二·“死亡禁忌”

      这两个观点之间的对比我们不去谈它,但是的确我们中国人的这种世俗的生死观对死亡采取是一种很奇怪的方式——死亡禁忌。通常人们不愿意提这两个字儿。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门牌号码后面带四都不好听。好像和它沾边就不吉利。我们有些小区没有四楼,没有十四楼,甚至没有十三楼,我就想这恐怕是中西合璧,因为十三是西方人的禁忌。但是大家想没想过,死亡这个问题你逃避它的后果是什么?我就只想生的问题不想死的问题,可是人生有限,你如果不思考这个问题,就按照本能的方式、习惯的方式去生存,终有一天那个时候到了,你恍然大悟,哎呀,我这个问题怎么早没想它?让我重新再来一遍,我不会再这样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可惜你回不去了!

      俄罗斯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一部小说叫做《伊凡·伊里奇之死》。伊凡·伊里奇是个小人物,一个小文官,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庸庸碌碌。有一天他病了,住院。医生、家人、亲戚朋友都说“你会好起来”如何如何,起初他自己也相信,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发现说,这次好不了了!马上他就感觉到死亡这事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大家都模糊过去,不去面对它。他就考虑假如让我再来一遍,我会不会还是这样过一辈子。 

三·未知死焉知生 

      其实你想一想,你逃避对死的思考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逃避对生的思考。你没有充分地意识到人生的有限性。我们每个人 其实都认为自己其实是无限会生存的,谁也不会成天想到明天我会死,尤其是年轻的朋友。老年人要是想学点什么有可能会考虑有没有时间去做,但是年轻的朋友不会想这个,我们想学什么马上就去学了,不会考虑有没有时间的问题。但实际上的确是有时间的限制啊。我们讲“人终有一死”,而且很可能只此一生!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的意义之所以凸显就在这儿!你怎么才能在这个“只此一次”的人生当中让它过得有意义?如果你不考虑“只此一次”,不考虑“人终有一死”,你怎么能让它过得有意义?

      通常的死亡观:存在到头。我们说活着是存在,到最后面对死亡不存在,人生就是一个从存在最后碰到不存在。我们就尽量让自己存在下去,把那个不存在的事情推得越远越好,不去思考它但是它面临的一个后果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你拖延对死的思考也就意味着拖延对生的思考,因为你没有考虑人生的意义的问题。

       

四·论死

      相比之下海德格尔在他的《存在与时间里面》分析死亡问题,我们可以把他的死亡概念拿过来看一看。他说“死是人之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而不确定,超不过的可能性。”很重要一点啊,海德格尔把死亡看做是可能性。为什么?毫无疑问对我们大家各位来说它是可能性,因为我们还活着。但这种可能性很特殊,这种可能性是当一切可能性都不一定可能,但这种可能性你生来就注定。鲁迅先生有一篇很短的小说就讲这么一个故事——一家生个大胖小子,喝满月酒,过来一个亲戚朋友:“这孩子长得天庭饱满将来一定做大官!”,主人很高兴,去喝酒了。又进来一个说:“这孩子很富态,将来一定会发财啊!”。第三个进来一个傻子:“这孩子以后一定会死。”,一阵乱棒打出去。但是这三个人你想一想,唯独这个傻子说的是实话!他能不能当官能不能发财不一定,但他会死这是确定无疑的可能性!

      但是这种可能性又是最本己的可能性。我们每个人只能自己去死,你自己面对自己的死亡,没有别人能够代替。我们有时候也是不太规范的那种说法,比如说烈士我们说他替别人去死了,面对危险他把别人的生命救了以后他替别人去死了。海德格尔就说了,说他可以替别人去承担危险,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死亡是替不了的!能不能说你替我承担了危险你失去了生命,从此之后我不死了?我该死还是要死的,死是一丝一毫也拿不走的!我们平时不要总是说“无奈无奈”,如果你看过临终人的目光你就知道那才叫真正的无奈!因为没有人能帮你了,你抓任何稻草也没有用啊——最本己的。

      无所关联的。面对死亡一切都解脱,一切关系都不起作用。

      确知而不确定的。其实人终有一死人不是不知道,逻辑上都知道。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奠基人,“人是有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有死的”,三段论就给我们摆在这儿了。但我们是不是真的就思考它?没有,“人是有死的”这句话一听就过去了。确知人终有一死,不确定究竟那一天来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你要是赶上地震、海啸,按正常情况下你说人能够活几十年,但是不确定啊,有各种不确定因素,车祸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各种的污染、疾病,很多的因素,不确定,就像悬在头顶上的一把利剑,它哪天落下来,你不知道。

      超不过的。死亡是人生之大限。 

五·向死而生

      所以海德格尔给出这样的一个死亡的概念他要讲的是什么?你要把死亡看做是可能性。人生毫无疑问是一步一步在走向死亡,假如你把它看做是一个从存在到不存在的一个过程,我不考虑它,海德格尔说不对,你是在面向可能性啊!你要面向可能性筹划选择自己的人生啊。他提倡“提前到死中去”,“向死而在”!提前到死中去”不是叫你去自杀,它恰恰类似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置之死的而后生”你不要等到七老八十了之后才想我这一辈子过得真不值,如果让我再重新来一遍······你不要想。为了不要在那个时候才说这样的后悔话,我们现在就应该想!我们想为什么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不了,哎呀前怕狼后怕虎,庸庸碌碌。毛主席有句话叫做“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其实你想一想,人都要面临终有一死,有什么事情你不能去做呢?有什么事情你不能去尝试,去实现你自己去呢?正因为我们真切地认识到了死,我们才会更好地把握当下,为明天的一切可能性有所作为,不再选择庸庸碌碌,也不会迷失在那些看似重要实则次要的事情中无法自拔!我们知道人生苦短,尽最大的努力来不枉此生!说到这里我们想到中国人有句话一提到生死问题,一提到名利问题,叫做“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财富名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让你对人生要看开一些。但是我们反过来思考,来之后去之前,恰恰是你有牵挂的人生!你何不去牵挂一把?人生终有一死,当然我说“也许”只此一生,因为另一个世界的事情我们不知道,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你只有这一次机会,你怎么让它过得轰轰烈烈,怎么让它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而这个意义和价值并没有非得要一个客观标准,你财富积累到什么样的程度你才叫成功?你把公司办到多大你才叫成功?没有,只要你自己达到一种自我完善,实现自己的这样一个程度,这就足够了!

 

posted @ 2015-04-05 17:07  熬夜与烟  阅读(3349)  评论(77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