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程序设计》课堂实践项目 课后学习总结
《Java 程序设计》课堂实践项目 课后学习总结
String类的使用(sort)
目录
Linux命令(sort)
『sort』:sort将文件/文本的每一行作为一个单位,相互比较,比较原则是从首字符向后,依次按ASCII码值进行比较,最后将他们按升序输出。
- 语法:
sort(选项)(参数)
- 常用选项:
- -b:忽略每行前面开始出的空格字符;
- -c:检查文件是否已经按照顺序排序;
- -d:排序时,处理英文字母、数字及空格字符外,忽略其他的字符;
- -f:排序时,将小写字母视为大写字母;
- -i:排序时,除了040至176之间的ASCII字符外,忽略其他的字符;
- -k:排序时,指定本域的开头和结尾;
- -m:将几个排序号的文件进行合并;
- -M:将前面3个字母依照月份的缩写进行排序;
- **-n:依照数值的大小排序; **
- -o<输出文件>:将排序后的结果存入制定的文件;
- -r:以相反的顺序来排序;
- -t<分隔字符>:指定排序时所用的栏位分隔字符;
- +<起始栏位>-<结束栏位>:以指定的栏位来排序,范围由起始栏位到结束栏位的前一栏位。
- 参数:指定待排序的文件列表。
- 注意:使用
-k +<起始栏位>-<结束栏位>
这一命令时,若“只”根据本域的第n个字符进行排序,则使用-k n,n
。
课堂实践
任务如下:
模拟实现Linux下Sort -t : -k 2的功能。参考 Sort的实现。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MySort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 args) {
String [] toSort = {"aaa:10:1:1",
"ccc:30:3:4",
"bbb:50:4:5",
"ddd:20:5:3",
"eee:40:2:20"};
System.out.println("Before sort:");
for (String str: toSort)
System.out.println(str);
Arrays.sort(toSort);
System.out.println("After sort:");
for( String str : toSort)
System.out.println(str);
}
}
老师给出的范例调用了java.util.Arrays.sort()
方法,查阅API文档可以看到sort()的使用方法如下:
我们只需要将切割和判断输出的部分补充上去即可。
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 数组下标从0开始,所以第2列为array[1]。
- 我们的目标是按照数值大小进行sort,而查阅API文档可以看到,调用split()方法的返回值String[],是字符串数组。所以我们需要调用Integer.parseInt()方法进行转换。
所以,补充的“切割”部分的代码为:
Integer [] tmp = new Integer [toSort.length];
for(int i=0; i<tmp.length; i++)
tmp[i] = new Integer(Integer.parseInt(toSort[i].split(":")[3]));
“按序输出”部分的代码为:
for(int i=0; i<tmp.length; i++)
for(int j=0; j<toSort.length; j++)
if(Integer.parseInt(toSort[j].split(":")[3]) == tmp[i].intValue())
System.out.println(toSort[j]);
课后思考
课堂上给出的题目比较简单,但课下补充学习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现将我的思考总结如下。
学习老师的代码之后的思考:int与Integer
注意到老师在博客中给出了一行这样的代码:Integer [] tmp = new Integer [toSort.length];
,而我的代码是int [] tmp = new int [toSort.length];
,int与Integer各自的用法是什么呢?
这个内容之前在课本上学习过,我们知道Integer类型的对象包含一个int类型的字段。趁着这个机会再深入了解两者的区别。
通过API文档可以了解到,Integer类提供了多个方法,能在 int 类型和 String 类型之间互相转换,还提供了处理 int 类型时非常有用的其他一些常量和方法。如果需要调用Integer类的方法,查阅API文档即可。
来看下面几行代码:
int i = 128;
Integer i2 = 128;
Integer i3 = new Integer(128);
System.out.println(i == i2);
System.out.println(i == i3);
打印值均为true,因为Integer会自动拆箱为int,值相等。
Integer i5 = 127;
Integer i6 = 127;
System.out.println(i5 == i6);
这段代码结果也为true,这很好理解。但下面这段代码:
Integer i5 = 128;
Integer i6 = 128;
System.out.println(i5 == i6);
为什么结果为false呢?java在编译Integer i5 = 127
的时候,被翻译成Integer i5 = Integer.valueOf(127)
,查看valueOf()函数的源码:
public static Integer valueOf(int i) {
assert IntegerCache.high >= 127;
if (i >= IntegerCache.low && i <= IntegerCache.high)
return IntegerCache.cache[i + (-IntegerCache.low)];
return new Integer(i);
}
对于-128到127之间的数,会进行缓存,Integer i5 = 127时,会将127进行缓存,下次再写Integer i6 = 127时,就会直接从缓存中取,就不会new了。
此外,int的默认值为0,而Integer的默认值为null,这也是两者的区别之一。
java.util.Arrays类与java.util.Collections类中的sort()
方法实现
老师课堂上讲的代码使用了java.util.Arrays类的sort()
方法,查询API文档我们可以看到,java.util.Collections类中也有sort()
方法。
那么,课堂实践的题目如果使用Collections类的sort()
方法该如何实现呢?
参考Arrays类sort()
方法的使用,首先需要定义一个对象,用来储存切割后参考其值进行排序的那一列:List<String> tmp1 = new ArrayList();
,ArrayList类有一个add()
方法可以实现。add()
方法可以将指定的元素添加到此列表的尾部,打印出来是数组的形式(ArrayList其实就是动态数组)。所以“切割”部分的代码为:
List<String> tmp1 = new ArrayList();
for(int i = 0; i < toSort.length; i++){
tmp1.add(toSort[i].split(":")[1]);
}
API显示,Collections类的sort()
方法需要传入ArrayList类的一个对象,所以Collections.sort(tmp1);
即可。
判断输出的时候要注意,按照之前的思路,需要遍历原数组,而定义的tmp1不是数组,更不会有tmp1[i]
这种形式了。所以需要调用ArrayList类的toArray()方法,返回包含此列表中所有元素的数组。这样一来,就能够遍历并输出了。
“按序输出”部分的代码如下:
for(int i = 0; i < tmp1.size(); i++)
for(int j = 0; j < toSort.size(); j++){
if(toSort[j].split(":")[1].equals(tmp1.toArray()[i]) )
System.out.println(toSort[j]);
}
学习反思及总结
- 最近几天压力很大,学习状态也很差,常常感到焦灼浮躁。思考原因,大概可以总结为:深刻认识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书越读越厚,知识也越学越多,细细想来每一科的学习都浮在表面,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但临近期末,没有充裕的时间让我一点一点补充知识的漏洞,所以才会感到烦躁不安吧。
- 真正的勇者不会羞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既然意识到了差距的存在,就要想办法一点一点赶上。我认为我最缺乏的就是动手能力,以本学期的课程为例,我并没有将数据结构、密码学等等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充分结合,更不要提用编程解决实际问题了。虽然考试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但付诸实践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
- 时间还很多,机会也很多。就当下而言,把眼前的事做好才是王道。最后,非常感谢娄老师的开导与指点,每次与老师交谈都能收获满满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