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和Docker的一致架构设计(4)
-- <分合自如>的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
ee ee
[Back]
Sec-3、一致的架构:应用于Docker集装箱
3.1 复习:Android的<分合自如>架构
一个进程是一个独立的地址空间(Address Space),在该空间里执行的App不会被正在其它进程里执行的App所侵犯。这种保护方法是Android的重要安全机制。那么,分别摆在不同进程里执行的App之间又如何相互沟通(通信)呢?这就是上一小节里已经介绍过的「跨进程」(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简称IPC)机制了。换句话说,由于不同进程的地址空间不同,两支 App之间不能使用一般的函数调用(Function Call)途径来通信,所以就设计一个IPC通信机制了。例如,在上述范例程序里,我们写了AndroidManifest.xml配置文文件内容如下:
// AndroidManifest.xml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manifes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package="com.misoo.pkm">
<uses-permission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android:name="android.permission.INTERNET">
</uses-permission>
<application android:icon="@drawable/icon" android:label="@string/app_name">
<activity android:name=".myActivity" android:label="@string/app_name">
<intent-filter>
<action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action.MAIN" />
<category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category.LAUNCHER" />
</intent-filter> </activity>
<service android:name=".myService" android:process=":remote">
<intent-filter>
<action android:name="com.misoo.pkm.REMOTE_SERVICE" />
</intent-filter> </service>
</application>
</manifest>
则Android会依据这个配置文文件而进行布署如下:
图-24、PIC跨进程的交互通信
为了支持IPC跨进程通信,Android架构师设计了IBinder接口来包装底层Binder Driver通信机制,以及相关的Marshalling动作,而达成IPC通信。
图-25、以Binder类和IBinder接口包装IPC通信协议
在表面上,myActivity调用IBinder接口的transact()函数,进而调用到myBinder的onTranscat()函数。然而,在实践机制里,myActivity与myService之调用是透过Linux底层的Binder Driver来达成的。
图-26、IPC透过Linux底层的Binder Driver来达成
只要把上述AndroidManifest.xml配置文文件里的红色文字删除掉,修改为:
// AndroidManifest.xml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manifes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package="com.misoo.pkm">
<uses-permission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android:name="android.permission.INTERNET">
</uses-permission>
<application android:icon="@drawable/icon" android:label="@string/app_name">
<activity android:name=".myActivity" android:label="@string/app_name">
<intent-filter>
<action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action.MAIN" />
<category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category.LAUNCHER" />
</intent-filter> </activity>
<service android:name=".myService" >
<intent-filter>
<action android:name="com.misoo.pkm.REMOTE_SERVICE" />
</intent-filter> </service>
</application>
</manifest>
并且重新布署之后,这些类都会在同一个进程里运行了。
图-27、合并到同一个进程
布署完毕,重新执行这个程序。此时,再执行到代码:
// myActivity.java
public class my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implements OnClickListener {
IBinder mb = null;
……..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icicle) {
……..
startService(new Intent("com.misoo.pk01.REMOTE_SERVICE"));
bindService(new Intent("com.misoo.pk01.REMOTE_SERVICE"), mConnection, Context.BIND_AUTO_CREATE);
……..
}
此时,AMS就去绑定myService,调用myService的onBind()函数,就直接将Java层的IBinder接口回传给AMS。然后AMS进行回调(Callback),就调用到myActivity里的代码:
private ServiceConnection mConnection = new ServiceConnection() {
public void onServiceConnected(ComponentName className, IBinder ibinder) {
mb = ibinder;
}};
AMS就将Java层的IBinder接口回传,并指定给mb。然后,在执行到代码:
public void onClick(View v) {
……
mb.transact(…);
……
}}}
myActivity就直接调用到Java层的IBinder接口了。
图-28、使用一般的Function call调用机制
一旦取得myService的IBinder接口,myActivity就能透过IBinder接口而调用myService的服务了。如下图:
图-29、进程分合自如,代码不需改变
此时,不需要修改其源代码,直接合并到同一个进程,而且顺利调用和执行。
3.2 Docker平台上的一致性架构设计
从上述的Android架构里,看到了myActivity与myService原来分别在不同的进程里执行。后来修改了AndroidManifest.xml配置文文件,而不需要修改其源代码,就能将两者合并到同一个进程里执行了,而且顺利交互通信。我们可以在Docker平台上采取一致的架构设计。首先建立企业App框架(包括下图的粉红色部分),如下图:
图-30、设计Docker集装箱里的App框架,来包装底层通信
基于上述企业App框架,让众多开发者撰写其形形色色的App模块,例如下图里的 Client模块和Service模块。这些App模块并不直接跟Docker平台交互通信,而仅仅与App框架交互通信,如下图:
图-31、Client透过App框架来绑定Service
App Manager透过Docker平台来绑定Service,取得S框架的IB接口(类似于Android的IBinder接口)。然后,App Manager创建一个Proxy对象,它扮演S框架模块的分身(Proxy),也提供一个IB接口。如下图:
图-32、在Client集装箱里,创建一个S框架的分身(Proxy)
于是,Client模块就能调用Proxy的IB接口了。这Proxy模块再透过Docker平台来调用到S框架的IB接口,然后转而调用到Service模块的函数了。如下图:
图-33、Client使用Proxy的IB接口
有一天,维运人员把两个模块合并到同一个集装箱里运行了。此时,App Manager在绑定Service时,就不会去创建Proxy模块了,而直接让Client去调用S框架的IB接口。如下图:
图-34、合并到同一个Docker集装箱里,使用一般的函数调用
无论Client调用Proxy的IB接口,或是Client直接调用S框架的IB接口,这Client模块的代码都是一样的。所以,从图-33布署于两个集装箱的分开运行,到图-35的合并运行,这Client和Service两个模块的代码都不需要改变。
图-35、集装箱分合自如,代码不变
以上我们先展示了在Android平台内的<分合自如>架构,然后讨论Docker平台内的<分合自如>架构。基于一样的设计模式,设计出端云一致的架构,如下图:
图-36、跨越终端与云端的<分合自如>设计
只要IB接口不变,而且S框架与Service之间的接口也不变,则这Client和Service两个模块的代码都不需要改变。也就是,Proxy和S框架的外部接口(Interface)维持不变,只要改变其内部的实现(Implementation)代码,就行了。这Client和Service两个模块的代码都不需要改变。
3.3、结语
传统上,架构设计思维里的主要元素有二:<需求,架构>。而碎片化时代里的设计思维则增添一个新元素,成为三个:<愿景,架构,需求>。此外,在技术上也改变了,其增添了一个新元素:「合」。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有句名言是:
「创造无非就是把事物联结起来,…即若是非凡的创意通常也不过是对已有事物进行的新组合而已。」
创新组合来自愿景(Vision),而不是来自需求,这需求只是限制(Constraint)而已。当我们心怀<分合自如>,以及<端云一致>的设计愿景时,自然能设计出卓越的架构、呈现非凡的创意、打造出气象万千的独特产品了。
~ End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