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之B+树【转】

最近在看数据库的知识,看到索引的时候看到索引的存储结构通常是安排成B+树,看来数据结构是很重要的,所以从网上转了一篇,觉得还是比较多容易理解的。

B树

       即二叉搜索树:

       1.所有非叶子结点至多拥有两个儿子(Left和Right);

       2.所有结点存储一个关键字;

       3.非叶子结点的左指针指向小于其关键字的子树,右指针指向大于其关键字的子树;

       如:

       

       B树的搜索,从根结点开始,如果查询的关键字与结点的关键字相等,那么就命中;否则,如果查询关键字比结点关键字小,就进入左儿子;如果比结点关键字大,就进入右儿子;如果左儿子或右儿子的指针为空,则报告找不到相应的关键字;

       如果B树的所有非叶子结点的左右子树的结点数目均保持差不多(平衡),那么B树的搜索性能逼近二分查找;但它比连续内存空间的二分查找的优点是,改变B树结构(插入与删除结点)不需要移动大段的内存数据,甚至通常是常数开销;

       如:

      

    但B树在经过多次插入与删除后,有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构:

   右边也是一个B树,但它的搜索性能已经是线性的了;同样的关键字集合有可能导致不同的树结构索引;所以,使用B树还要考虑尽可能让B树保持左图的结构,和避免右图的结构,也就是所谓的“平衡”问题;      

       实际使用的B树都是在原B树的基础上加上平衡算法,即“平衡二叉树”;如何保持B树结点分布均匀的平衡算法是平衡二叉树的关键;平衡算法是一种在B树中插入和删除结点的策略;

B-树

       是一种多路搜索树(并不是二叉的):

       1.定义任意非叶子结点最多只有M个儿子;且M>2;

       2.根结点的儿子数为[2, M];

       3.除根结点以外的非叶子结点的儿子数为[M/2, M];

       4.每个结点存放至少M/2-1(取上整)和至多M-1个关键字;(至少2个关键字)

       5.非叶子结点的关键字个数=指向儿子的指针个数-1;

       6.非叶子结点的关键字:K[1], K[2], …, K[M-1];且K[i] < K[i+1];

       7.非叶子结点的指针:P[1], P[2], …, P[M];其中P[1]指向关键字小于K[1]的子树,P[M]指向关键字大于K[M-1]的子树,其它P[i]指向关键字属于(K[i-1], K[i])的子树;

       8.所有叶子结点位于同一层;

       如:(M=3)

       B-树的搜索,从根结点开始,对结点内的关键字(有序)序列进行二分查找,如果命中则结束,否则进入查询关键字所属范围的儿子结点;重复,直到所对应的儿子指针为空,或已经是叶子结点;

B-树的特性:

       1.关键字集合分布在整颗树中;

       2.任何一个关键字出现且只出现在一个结点中;

       3.搜索有可能在非叶子结点结束;

       4.其搜索性能等价于在关键字全集内做一次二分查找;

       5.自动层次控制;

       由于限制了除根结点以外的非叶子结点,至少含有M/2个儿子,确保了结点的至少利用率,其最底搜索性能为:

    

       其中,M为设定的非叶子结点最多子树个数,N为关键字总数;

       所以B-树的性能总是等价于二分查找(与M值无关),也就没有B树平衡的问题;

       由于M/2的限制,在插入结点时,如果结点已满,需要将结点分裂为两个各占M/2的结点;删除结点时,需将两个不足M/2的兄弟结点合并;

B+树

       B+树是B-树的变体,也是一种多路搜索树:

       1.其定义基本与B-树同,除了:

       2.非叶子结点的子树指针与关键字个数相同;

       3.非叶子结点的子树指针P[i],指向关键字值属于[K[i], K[i+1])的子树(B-树是开区间);

       5.为所有叶子结点增加一个链指针;

       6.所有关键字都在叶子结点出现;

       如:(M=3)

   B+的搜索与B-树也基本相同,区别是B+树只有达到叶子结点才命中(B-树可以在非叶子结点命中),其性能也等价于在关键字全集做一次二分查找;

       B+的特性:

       1.所有关键字都出现在叶子结点的链表中(稠密索引),且链表中的关键字恰好是有序的;

       2.不可能在非叶子结点命中;

       3.非叶子结点相当于是叶子结点的索引(稀疏索引),叶子结点相当于是存储(关键字)数据的数据层;

       4.更适合文件索引系统;

B*树

       是B+树的变体,在B+树的非根和非叶子结点再增加指向兄弟的指针;

   B*树定义了非叶子结点关键字个数至少为(2/3)*M,即块的最低使用率为2/3(代替B+树的1/2);

       B+树的分裂:当一个结点满时,分配一个新的结点,并将原结点中1/2的数据复制到新结点,最后在父结点中增加新结点的指针;B+树的分裂只影响原结点和父结点,而不会影响兄弟结点,所以它不需要指向兄弟的指针;

       B*树的分裂:当一个结点满时,如果它的下一个兄弟结点未满,那么将一部分数据移到兄弟结点中,再在原结点插入关键字,最后修改父结点中兄弟结点的关键字(因为兄弟结点的关键字范围改变了);如果兄弟也满了,则在原结点与兄弟结点之间增加新结点,并各复制1/3的数据到新结点,最后在父结点增加新结点的指针;

       所以,B*树分配新结点的概率比B+树要低,空间使用率更高;

小结

       B树:二叉树,每个结点只存储一个关键字,等于则命中,小于走左结点,大于走右结点;

       B-树:多路搜索树,每个结点存储M/2到M个关键字,非叶子结点存储指向关键字范围的子结点;

       所有关键字在整颗树中出现,且只出现一次,非叶子结点可以命中;

       B+树:在B-树基础上,为叶子结点增加链表指针,所有关键字都在叶子结点中出现,非叶子结点作为叶子结点的索引;B+树总是到叶子结点才命中;

       B*树:在B+树基础上,为非叶子结点也增加链表指针,将结点的最低利用率从1/2提高到2/3;

转自:http://blog.csdn.net/manesking/archive/2007/02/09/1505979.aspx


图8-2-1:索引顺序文件的结构
  注意索引顺序中的"顺序"的两个误解:
  1. 不是指在存储介质上是顺序存放的,而是指按照某个值顺序排列的逻辑结构(例如,数据结构中的"表"),索引在存储介质上可能是按顺序存放的,也可能不是;
  2. 在搜索时并不是"从前往后,点一个名喊一声道",而是要根据对于当前的搜索码该表是有序还是无序的分别采用顺序或随机的搜索方法。

  
1、顺序索引的分类
  顺序索引有两类:分别是稠密索引和稀疏索引。
  ⑴ 稠密索引:对应文件中搜索码的每一个值都有一个索引记录(或索引项)。索引记录包括搜索码值和指向具有该搜索码值的第一个数据记录的指针,如图8-2-2所示。
图8-2-2:稠密索引
  ⑵ 稀疏索引:与稠密索引相反,稀疏索引只为搜索码的某些值建立索引记录。但和稠密索引一样,每个索引记录也包括搜索码值和指向具有该搜索码值的第一个数据记录的指针,如图8-2-3所示。
图8-2-3:稀疏索引结构 
  与稠密索引的每一个搜索码都有一个索引记录不同,稀疏索引只为部分搜索码建立了索引项。如果我们根据搜索码查找数据文件中的记录,而这个搜索码恰恰没有在稀疏索引的索引记录中,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该稀疏索引进行查询呢?这个问题请大家参考图8-2-3,以查找银行分支机构名称为Perryridge的记录为例,说明如何利用稀疏索引进行查询。

  如何利用稀疏索引根据搜索码的特定值进行查询呢?首先要在稀疏索引中找到小于特定值的最大搜索码的索引项所在的位置,然后根据索引项中的记录指针找到文件中的记录。由于是稀疏索引,找到的记录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因此还要根据顺序文件的搜索码链表(记录在逻辑上按照搜索码顺序链接起来形成的)去查找我们需要的记录即可。

  
2、顺序索引的比较与建立
  除了我们上面讲到的稠密索引和稀疏索引的不同之处以外,利用稠密索引通常可以比稀疏索引能够更快地定位一个记录的位置;再一点,与稠密索引相比,稀疏索引占用空间较小,插入和删除时维护的开销也小。
  那么在实践当中如何正确地建立稀疏索引呢?因为处理数据库查询的开销主要是由把数据块从磁盘上取到主存的时间来决定。一旦将数据块放入主存,扫描整个数据块的时间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可以考虑为每个块建一个索引项的稀疏索引,使用这样的稀疏索引,可以定位包含所要查找记录的块。

 

 

posted on 2008-08-30 15:50  风荷小筑  阅读(5889)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