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me on GitHub
高内聚、低耦合?
 起因:模块独立性指每个模块只完成系统要求的独立子功能,并且与其他模块的联系最少且接口简单,两个定性的度量标准――耦合性和内聚性。

    耦合性也称块间联系。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模块的独立性则越差。模块间耦合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的方式及传递的信息。
    耦合性分类(低――高): 无直接耦合;数据耦合;标记耦合;控制耦合;公共耦合;内容耦合;
1 无直接耦合:
2 数据耦合: 指两个模块之间有调用关系,传递的是简单的数据值,相当于高级语言的值传递;
3 标记耦合: 指两个模块之间传递的是数据结构,如高级语言中的数组名、记录名、文件名等这些名字即标记,其实传递的是这个数据结构的地址;
4 控制耦合: 指一个模块调用另一个模块时,传递的是控制变量(如开关、标志等),被调模块通过该控制变量的值有选择地执行块内某一功能;
5 公共耦合: 指通过一个公共数据环境相互作用的那些模块间的耦合。公共耦合的复杂程序随耦合模块的个数增加而增加。
6 内容耦合: 这是最高程度的耦合,也是最差的耦合。当一个模块直接使用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或通过非正常入口而转入另一个模块内部。
 
    内聚性又称块内联系。指模块的功能强度的度量,即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若一个模块内各元素(语名之间、程序段之间)联系的越紧密,则它的内聚性就越高。
    内聚性匪类(低――高): 偶然内聚;逻辑内聚;时间内聚;通信内聚;顺序内聚;功能内聚;
1 偶然内聚: 指一个模块内的各处理元素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2 逻辑内聚: 指模块内执行几个逻辑上相似的功能,通过参数确定该模块完成哪一个功能。
3 时间内聚: 把需要同时执行的动作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模块为时间内聚模块。
4 通信内聚: 指模块内所有处理元素都在同一个数据结构上操作(有时称之为信息内聚),或者指各处理使用相同的输入数据或者产生相同的输出数据。
5 顺序内聚: 指一个模块中各个处理元素都密切相关于同一功能且必须顺序执行,前一功能元素输出就是下一功能元素的输入。
6 功能内聚: 这是最强的内聚,指模块内所有元素共同完成一个功能,缺一不可。与其他模块的耦合是最弱的。
 
    耦合性与内聚性是模块独立性的两个定性标准,将软件系统划分模块时,尽量做到高内聚低耦合,提高模块的独立性,为设计高质量的软件结构奠定基础。
 
    有个例子很容易明白:一个程序有50个函数,这个程序执行得非常好;然而一旦你修改其中一个函数,其他49个函数都需要做修改,这就是高耦合的后果。
一旦你理解了它,你编写概要设计的时候设计类或者模块自然会考虑到“高内聚,低耦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离散数学... 1

图论... 3

数字逻辑... 6

计算机组成原理... 8

数据结构... 11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14

微型计算机系统... 15

微型计算机系统课程设计... 20

操作系统... 21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24

计算机系统结构... 25

前沿技术讲座... 28

程序设计语言... 31

电路电子学... 3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 37

编译原理... 41

计算机网络 ... 44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47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49

软件工程  . 53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56

自动控制原理  . 57

网络与信息安全 ... 60

计算机图形学... 64

数据库系统... 68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76

虚拟现实... 79

数值分析... 82

人工智能... 85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 87

数字图像处理... 90

专业英语... 93

可视化技术... 95

基于网络的软件开发技术... 98

网页设计... 102

 

离散数学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2101201

课程英文名称:Discrete Mathematics

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3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0           学 分:0

推荐使用教材:《离散数学》             编者:左孝凌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1982年9月第1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着重讨论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图论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成两个学期学习,二年级上学期学习《离散数学》课程,主要内容是数理逻辑和集合论,二年级下学期学习《图论》课程,主要内容是代数结构和图论。

通过学习离散数学,为后继课程,如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人工智能、形式语言、信息管理与检索、容错判断等,提供了必要的数学基础,并为将来从事软硬件开发与应用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离散数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离散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关系作进一步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1、掌握数理逻辑、集合论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基本定理;

2、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3、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技巧;

4、能分析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考试形式:平时成绩(10%)+测验(10%)+期末考试(80%)

课程内容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一章 命题逻辑

1-1 命题及其表示方法

1-2 联接词

1-3 命题公式与翻译

1-4 真值表与等价公式

1-5 重言式与蕴含式

1-6其它连接词

1-7对偶与范式

1-8 推理理论

掌握命题及命题公式的概念和表示,学会命题翻译的方法,理解联接词的含义。理解真值表、重言式、蕴含式与等价公式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证明。理解复合联结词及极小完备集,掌握求范式的方法. 掌握推理方法,能进行复杂命题的推理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

10

 

习题课

讨论+讲授

2

第二章 谓词逻辑

2-1 谓词的概念与表示

2-2 命题函数与量词

2-3 谓词公式与翻译

2-4 变元的约束

2-5 谓词演算的等价式与蕴含式

2-6 前束范式

2-7 谓词演算的推理理论

理解个体、谓词、量词命题函数的概念,掌握谓词翻译的方法. 理解变元约束规则,掌握一些基本的谓词演算的等价式与蕴含式,掌握求解前束范式的基本方法。掌握谓词演算的推理规则,并能进行推理证明。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

10

 

习题课

讨论+讲授

2

第三章 集合与关系

3-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3-2 集合的运算

3-3 包含排斥原理

3-4 序偶与笛卡尔积

3-5 关系及其表示

3-6 关系的性质

3-7 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3-8 关系的闭包运算

3-9 集合的划分和覆盖

3-10 等价关系与等价类

3-11 相容关系

3-12 序关系

理解集合的相关概念,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了解包含排斥原理及其应用,理解序偶、关系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笛卡尔积运算,掌握关系的5种基本性质和关系运算,理解集合划分和覆盖的概念,掌握等价关系和等价类的概念以及与集合划分的对应关系。理解相容关系,掌握偏序关系和哈斯图的作图方法,掌握偏序集中的特殊元素。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

14

 

习题课

讨论+讲授

2

第四章 函数

4-1 函数的概念

4-2 逆函数和复合函数

4-3 特征函数与模糊子集

4-4 基数的概念

4-5 可数集与不可数集

4-6 基数的比较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掌握逆函数、复合函数的含义及其相关的基本定理。了解特征函数的基本意义,理解基数、等势的概念。掌握可数集与不可数集及基数比较的方法。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

8

 

习题课,总结

讨论+讲授

3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左孝凌,《离散数学—理论·分析·题解》,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2. 耿素云,屈婉玲,《离散数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3. Kenneth A.Ross, Charles R.B.Wright,Discrete Mathematics(Fifth 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  

 

图论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2101271

课程英文名称:Graph Theory

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3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0           学 分:0

推荐使用教材:《离散数学》              编者:左孝凌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1982年9月第1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着重讨论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图论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成两个学期学习,二年级上学期学习《离散数学》课程,主要内容是数理逻辑和集合论,二年级下学期学习《图论》课程,主要内容是代数结构和图论。

通过学习离散数学,为后继课程,如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人工智能、形式语言、信息管理与检索、容错判断等,提供了必要的数学基础,并为将来从事软硬件开发与应用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离散数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离散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关系作进一步的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5、掌握代数系统、图论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基本定理;

6、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7、掌握一些经典算法;

8、对简单问题,能利用相关知识进行初级建模。

考试形式: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五章 代数结构

5-1代数系统的引入,

5-2 运算及其性质

5-3 半群

5-4 群与子群

5-5 阿贝尔群和循环群

5-7 陪集与拉格朗日定理

5-8 同态与同构

5-9 环与域

理解代数系统的含义,掌握二元运算的算律,掌握半群、独异点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群、子群的定义和性质,学会相关的证明方法。掌握阿贝尔群和循环群的概念、阿贝尔群的判定定理,循环群的阶数的概念,理解陪集的含义,掌握拉格朗日定理。理解同态与同构的含义,掌握其证明方法。理解环、域的基本概念,掌握4种特殊的环

传统讲授+多媒体

12

 

习题课

讨论+讲授

2

第6章 格与布尔代数

6-1 格的概念

6-2 分配格

6-3 有补格

6-4 布尔代数

6-5 布尔表达式

掌握格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性质,掌握分配格的含义以及基本特性,理解模格的含义及其与分配格的关系。理解有界格、有补格的含义及其基本原理,掌握布尔代数的含义和基本原理,了解布尔表达式的意义及其析取范式形式。

传统讲授+多媒体

8

 

习题课

 

2

第七章 图论

7-1 图的概念

7-2 路与回路

7-3图的矩阵表示

7-4 欧拉图与哈密顿图

7-5 平面图

7-6对偶图与着色

7-7 树与生成树

7-8 根树及其应用

掌握有关图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性质。理解路和回路的概念,掌握求图连通性的方法,理解图的邻接矩阵、可达矩阵和关联矩阵的表示方法。掌握欧拉图、哈密顿的判定方法及简单证明,了解和掌握有关平面图、非平面图和极大平面图的概念、性质。理解对偶图的概念、性质,掌握图的着色、色数、色数多项式以及着色定理。掌握有关树的概念、性质,理解和掌握生成树、最小生成树的概念、性质以及最小生成树算法。理解根树、m叉树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掌握最优二叉的概念和最优二叉树的典型应用。掌握经典算法。

传统讲授+多媒体

24

 

习题课,总结

讨论+讲授

3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戴一奇,《图论与代数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2、卢开澄,《图论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版

3、王树禾,《图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Douglas B.West,《图论导引(英文版 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5Douglas B.West Wright.Introduction to Graph Theory(Second Edi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

 

数字逻辑

开课院系:信息技术与科学学院

课程编号:080502101205

课程英文名称:Digital Logic

课程总学时:68                    总学分:3.5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7         学 分:0.5

推荐使用教材:数字逻辑                 者:王玉龙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2年第11版

实验指导书:数字逻辑实验讲义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的基本要求是系统掌握逻辑电路(重点是组合逻辑电路和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设计与应用,既能使读者掌握数字逻辑部件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又能使他们了解标准数字集成电路的原理与使用方法,使学生在掌握逻辑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了解数字电路的更新换代使数字系统设计方法产生的重大变化,进而了解新的动向、掌握新的技术,以适应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数字逻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加强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字电路和数字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数字电路和数字系统的基本实践技能和实验方法。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最终成绩=期末成绩*80%+平时成绩+实验成绩*10%+附加分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1.1进位计数制 1.2进位制数的相互转换1.3数的定点及浮点表示1.4数的原码反码及补码表示1.5补码的补充说明1.6二进制数表示法小结1.7编码

 数的码制和数制的概念

多媒体

3

2.1逻辑函数及表示方法2.2逻辑函数的标准表示形式

数字代数基础

多媒体及传统

3

2.3逻辑代数及化简2.4卡诺图法化简

掌握布尔代数化简工具

多媒体

3

3.1门电路的逻辑符号及外部特性3.2正负逻辑的基本概念

掌握逻辑电路基本符号

多媒体

3

3.3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3.4组合线路分析举例

掌握组合线路基本分析方法

多媒体

3

4.1组合线路的设计方法概述4.2逻辑问题的描述4.3逻辑函数的转换

掌握组合线路设计一般步骤

多媒体

3

4.4可利用任意项的设计

掌握利用任意项的线路设计

多媒体

3

4.5无返变量输入的设计4.6多数出函数线路设计

掌握特殊情况下组合线路设计

多媒体

3

4.8组合线路设计举例

整体掌握组合线路设计方法

多媒体

3

5.2触发器

掌握触发器的一般知识

多媒体

3

5.3时序线路分析方法

初步掌握时序线路的设计方法

多媒体

3

5.4计算机中常用的时序线路

了解计算机中的常用时序线路

多媒体

3

6.2同步时序线路设计概述6.3构成原始状态表的方法

掌握同步时序线路设计方法

多媒体

3

6.4状态表化简6.5状态编码6.6同步时序线路设计举例

掌握时序线路的设计步骤

多媒体

3

8.1应用多路器的数字设计8.2 应用存贮器的数字设计

初步掌握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数字设计

多媒体

3

8.3应用可编程序逻辑阵列的数字设计

初步掌握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数字设计

多媒体

3

复习

 

多媒体

3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3

2

译码器及其应用(一)

 

 

3

3

译码器及其应用(二)

 

 

3

4

数据选择器及其应用

 

 

 

4

5

触发器及其应用

 

 

4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蔡良伟,《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 王尔乾等,《数字逻辑与数字集成电路》,清华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组成原理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课程编号:080502101207

课程英文名称:Computer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课程总学时:85                         总学分:4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34              学 分:1

推荐使用教材:《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第三版)    编者:王爱英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3年10月第三版

实验指导书:TEC-2000教学计算机系统技术说明与实验指导                              

编者:清华大学科教仪器厂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3年10月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 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硬件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设置课程中的地位极为重要,由ACM和IEEE/CS联合教程专题组1990年发表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和2001年3月发表的《Computing Curricula 2001》中都将本课程列为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先修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电路电子学,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后续课(计算机系统结构)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了解计算机一般组成原理与内部运行机理,有较多的设计与实验技能,为学习本专业和进行与硬件有关的技术工作打好基础。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结构原理,各功能部件在整机中的作用以及所要完成的任务;掌握程序和数据在计算机中是如何存储的以及指令在计算机中的编译和执行过程。掌握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接口技术与原理;了解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并能够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对计算机系统硬件进行初步设计、组装和调试。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配合《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通过设计、实验、调试等环节,从而掌握计算机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建立整机概念,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具体实现过程,能分析计算机硬件组成的逻辑电路,初步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织和构成。重点要求掌握运算器、中央处理器CPU、存贮器实现的线路与组织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并加深知识的理解。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期末考试成绩*80% +实验*15%+平时成绩(作业+考勤)*5%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计算机系统概论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多级层次结构,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计算机的应用范围。理解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机器语言的差别与联系,4GL(第4代语言)。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分类及典型机种。

多媒体教学

3

计算机的逻辑部件

了解触发器,计数器,理解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ROM,掌握逻辑函数化简法,全加器和超前进位加法器,译码器。

多媒体教学

4

运算方法和运算部件

了解十进制数位的编码与运算,提高除法运算速度的方法,运算部件(定点、浮点)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溢出处理,定点数、浮点数,数据校验码。掌握数制及转换、数据表示(原码、补码、反码及移码)、二进制乘法运算(定点原码一位乘法、定点补码一位乘法、定点原码两位乘法、定点补码两位乘法)、二进制除法运(定点原码一位除法、定点补码一位除法[加减交替法]),浮点数的运算方法(加减法运算步骤、乘除法运算步骤)。

多媒体教学

9

主存储器

了解主存储器地位,主存储器的基本操作,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理解存储器容量扩展(位扩展、字扩展、字位扩展),多体交叉存储器的编址方式。掌握主存储器的分类,静态存储器、动态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多媒体教学

6

指令系统

了解指令类型,指令系统的兼容性。理解指令格式的分类,指令操作码的扩展技术,指令寻址(编址)方式分类。掌握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RISC)和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CISC)。

多媒体教学

4

中央处理器(CPU)

了解Intel微机系统硬件组成,指令执行的具体过程,微程序控制概念,控制器的控制方式,计算机的加电及控制过程。理解控制器的功能、组成,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微指令格式分类,微程序控制存储器,硬布线控制与微程序控制的比较,流水线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实现微程序控制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微指令的编译法,微程序流的控制,硬布线控制的计算机操作控制信号的产生。

多媒体教学

10

存储系统

了解局部性原理,多层次cache存储器,虚拟存储器工作的全过程,存储区域保护与访问方式的保护。理解三层次存储系统结构,cache的基本结构,虚拟存储器的概念,页式虚拟存储器,段页式虚拟存储器。掌握cache地址映像(直接映像、全相联和组相联映像)。

多媒体教学

6

辅助存储器和I/O设备

了解磁记录的原理,硬磁盘存储器、软磁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光盘存储器以及它们的综合比较,磁盘cache,外部设备概述,键盘、光笔、图形板、画笔、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理解辅助存储器的种类,技术指标。掌握磁记录方式:RZ、NRZ、NRZ1、PM、FM、MFM,磁记录波形图,汉字编码标准、汉字输入方法、汉字的存储、汉字的输出

多媒体教学

3

输入输出(I/O)系统

了解输入输出设备的编址,总线类型,外设接口(IDE/EIDE、SCSI、IEEE-488、RS-232、USB、IEEE1394接口)。理解、掌握I/O设备数据传送控制方式:程序直接控制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I/O通道控制方式和外围处理机方式,总线分类,微机总线分类(ISA、EISA、VESA、PCI)。

多媒体教学

3

计算机系统

了解:提高计算机系统运算速度的方法,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评测,微机系统,工作站和服务器,多媒体计算机,超级标量处理机、超级流水处理机和超长指令字处理机,向量处理机、阵列处理机、多处理机。理解、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类,硬件描述语言(VHDL)。

多媒体教学

3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基础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4

2

运算器实验

 

 

4

3

 

控制器实验

 

10

4

 

存储器实验

 

6

5

 

I/O口扩展实验

 

4

6

 

中断接口实验

 

6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Designing for Performance, Fifth Edition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性能设计(第五版/影印版), William Stallings著,Prentice Hall/Pearson,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外优秀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教学用书),2003年第五版。
  2. 斯坦福大学Computer Organization Design (Computer Organization & Design: The Hardware/Software Interface (2nd Edition))作者:Patterson and Hennessy http://www.stanford.edu/class/ee182
  3. 康乃尔大学Computer Organization Design

http://www.csl.cornell.edu/courses/ececs314/

  1.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白中英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
  2. 王诚、周继群、蔡月茹,《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与习题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数据结构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2101209

课程英文名称:DATA STRUCTURE

课程总学时:85                 总学分:4.5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7         学 分:0.5

推荐使用教材:数据结构(C语言版)  编者:严蔚敏 吴伟民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1998年第四版

实验指导书: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数据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存贮结构、访问策略及计算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达到如下目标:

1.明确数据、数据结构、算法与算法分析的基本概念,充分体会数据结构及其运算在计算机领域中的重要性。

2.使学生能熟练的掌握数据的几种基本逻辑结构、物理表示、运算及其实现方法。

3.通过简单有效的的算法分析,学会分析和比较算法的性能、理解算法分析的含义、掌握算法分析的基本方法。

4.为后继课程(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算法分析与设计等)的学习打好基础。

5.通过各种实例的讲解,剖析及上机实习,提高复杂算法的设计能力。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科学以及非数值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实验主要是为了提高同学灵活运用各种数据结构和基本算法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各种抽象数据的物理实现,在此基础上实现一些经典的算法。内容包括:数组、链接表、栈和队列、递归、树与森林、图、堆与优先级队列、搜索、排序、索引与散列等结构的实现。实验可用Pascal, c, c++中任意一门语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10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1章 绪论

  1. 什么是数据结构
  2. 基本概念和术语
  3. 抽象数据类型的表示与实现
  4. 算法和算法分析

主要教学内容:基本概念:数据、数据类型、数据结构、算法、算法分析、数据结构的发展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有关描述算法所使用的语言的说明。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授

2

第2章 线性表

  1. 线性表的类型定义
  2. 线性表的顺序表示和实现
  3. 线性表的链式表示和实现
  4. 一元多项式的表示及相加

主要教学内容:线性表概述;一般线性表的存贮及其运算;堆栈;队列;字符串;线性表的应用;广义表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授、讨论

8

第3章 栈和队列

  1. 栈的应用举例
  2. 栈与递归的实现
  3. 队列

主要教学内容:抽象数据类型栈的定义,栈的表示和实现,栈的应用举例如数值转换、括号匹配的检验、行编辑程序、迷宫求解、表达式求值,栈与递归的实现,抽象数据类型队列的定义,链队列,循环队列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授、讨论

8

第4章 串

1、串类型的定义

2、串的表示和实现

3、串的模式匹配

主要教学内容:串的定义、表示和实现,串的模式匹配算法讨论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授、讨论

2

第5章 数组和广义表

  1. 数组的定义
  2. 数组的顺序表示和实现
  3. 矩阵的压缩存储
  4. 广义表的定义和存储结构

主要教学内容:数组的定义,数组的顺序表示和实现,矩阵的压缩存储:特殊矩阵、稀疏矩阵,广义表的定义,广义表的存储结构,广义表的递归算法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授、讨论

6

第6章 树和二叉树

  1. 树的定义和基本术语
  2. 二叉树
  3. 遍历二叉树和线索二叉树
  4. 树和森林

5.赫夫曼树及其应用

主要教学内容:树的定义和基本术语,二叉树的定义、性质、存储结构,遍历二叉树和线索二叉树,树的存储结构,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树和森林的遍历,最优二叉树(赫夫曼树),赫夫曼编码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授、讨论

10

第7章 图

  1. 图的定义和术语
  2. 图的存储结构
  3. 图的遍历
  4. 图的连通性问题
  5. 有向无环图及其应用
  6. 最短路径

主要教学内容:图的定义和术语,图的存储结构:数组表示法、邻接表、十字链表等,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无向图的连通分量和生成树,最小生成树,拓扑排序,关键路径,最短路径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授、讨论

10

第9章 查找

  1. 静态查找表
  2. 动态查找表
  3. 哈希表

主要教学内容:顺序表、有序表、静态树表、索引顺序表的查找,二叉排序树和平衡二叉树,B-树和B+树,哈希表的构造方法,处理冲突的方法,哈希表的查找及其分析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授、讨论

10

第10章 内部排序

  1. 概述
  2. 插入顺序
  3. 快速排序
  4. 选择排序
  5. 归并排序
  6. 基数排序
  7. 各种内部排序方法的比较讨论

主要教学内容:直接插入排序,其他插入排序,希尔排序,快速排序,简单选择排序,树形选择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多关键字排序,链式基数排序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授、讨论

8

第12章 文件

  1. 有关文件的概念
  2. 顺序文件
  3. 索引文件
  4. ISAM文件和VSAM文件
  5. 直接存取文件
  6. 多关键字文件

主要教学内容: 有关文件的基本概念,顺序文件和索引文件,ISAM文件和VSAM文件,直接存取文件,多重表文件,倒排文件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授、讨论

2

   总结

课程内容总结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授、讨论

2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停车场管理/迷宫问题

 

5

2

 

哈夫曼编/译码器

 

4

3

 

 

校园导游咨询

4

4

 

表达式类型的实现

 

4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Horowitz E,Sahni S.Fundamentals of Data Structure.Pitmen Publishing Limited,1976

2. Knuth D E.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Volume 1/Fundamental Algorithms;volume 3/ Sorting and Searching.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1973

3. 严蔚敏 吴伟民,数据结构习题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2103273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英文名称:Curriculum Design of Data Structure

推荐使用教材:数据结构(C语言版)     编者:严蔚敏,吴伟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2年9月第1版

课程总学时:17                        总学分:0.5

周学时:6                             学期安排:4实践周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实验主要是为了提高同学灵活运用各种数据结构和基本算法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上机检查程序的源代码和实验结果,以及提交实验报告相结合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全国交通咨询模拟

 

8

2

 

内部排序算法比较

 

9

 

学习参考书(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习题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微型计算机系统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课程编号:080502101211

课程英文名称:Microcomputer System

课程总学时:102                    总学分:5.5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7           学 分:0.5

推荐使用教材:《微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     者:戴梅萼 史嘉权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3年8月第3版

实验指导书:通用32位微机接口实验系统   编者: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6年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微型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接口电路及硬件的连接,建立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使学生具有应用微机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基本能力。

基本要求:1、 掌握Intel8086/80386微处理器的功能结构及外部管脚功能;2、 掌握微型机的寻址方式及指令系统,从而熟练掌握微型机的编程方法; 3、 掌握中断概念及微型机的接口技术。4、掌握模/数和数/模转换原理、键盘原理和微型计算机总线技术。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配合《微型计算机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通过设计、实验、调试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一些典型的微机接口实验,更好的了解计算机硬件,锻炼学生实际动手和设计的能力。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1章 微型计算机概述

 1.1 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和发展

 1.2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1.3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系统

  1.3.1微处理器

  1.3.2微型计算机

  1.3.3微型计算机系统

1.4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背景。

多媒体教学

2

第2章 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

 2.1  16位微处理器8086

  2.1.18086的编程结构

  2.1.28086的引脚信号的工作模式

  2.1.38086的操作和时序

  2.1.48086的存储器编址和I/O编址

 2.2  32位微处理器80386

  2.2.180386的体系结构

  2.2.280386的三种工作方式

  2.2.380386的存储器

  2.2.4指令流水线和地址流水线

  2.2.580386的虚拟存储机制和片内两级存储管理

  2.2.680386的中断

  2.2.780386的信号和总线状态

2.3  32位微处理器Pentium

 2.3.1 Pentium采用的先进技术

 2.3.2Pentium的技术特点

 2.3.3Pentium的原理结构

 2.3.4Pentium的寄存器

 2.3.5Pentium的主要信号

 2.3.6Pentium的总线状态和总线周期

 2.3.7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的技术发展

 2.4  Itanium微处理器概述

  通过本章讲授使学生掌握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编程结构和操作时序,为后序指令系统、接口技术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多媒体教学

15

第3章 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的指令系统

3.1   8086的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

 3.1.18086的寻址方式

 3.1.28086指令系统的概况

 3.1.38086的指令系统

 3.1.4汇编语言中的标记、表达式和伪指令

3.2   80386的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

 3.2.180386的寻址方式

 3.2.280386的指令系统

 3.3   80486新增加的指令

3.4   Pentium新增加的指令

   掌握各种具体寻址方式的基本概念,理解各种指令的基本功能,通过实践,使学生能够编写基本的汇编语言程序。

多媒体教学

10

第5章 微型计算机和外设的数据传输

 5.1   为什么要用接口电路

 5.2   CPU和输入输出设备之间的信号

  5.2.1数据信息

  5.2.2状态信息

  5.2.3控制信息

 5.3   接口部件的I/O端口

5.4   CPU和外设之间的数据传送方式

 5.4.1程序方式

 5.4.2中断方式

  5..4.3 DMA方式

 5.4.4输入输出过程中提出

       的几个问题

   掌握接口的基本概念、功能结构,CPU和外设之间的各种数据传送方式的联系、区别和应用场合。

多媒体教学

5

第6章 串并行通信和接口技术

 6.1   接口的功能以及在系统中的连接

  6.1.1接口的功能

  6.1.2接口与系统的连接

 6.2   串行接口和串行通信

  6.2.1串行接口

  6.2.2串行通信涉及的几个问题

6.3   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8251A

 6.3.18251A的基本性能

  6.3.28251A的基本工作原理

  6.3.38251A的对外信号

  6.3.48251A的编程

  6.3.58251A编程举例

  6.3.68251A的使用实例

6.4   并行通信和并行接口

 6.5   可编程并行通信接口8255A

  6.5.18255A的内部结构

  6.5.28255A的芯片引脚信号

  6.5.38255A的控制字

  6.5.48255A的工作方式

  6.5.58255A的应用举例

   掌握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串行通信信号线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学生能够编写基本的串行接口初始化和通信程序;理解并行接口的三种工作方式。

多媒体教学

15

第7章  中断控制器、DMA控制器和计数器/定时器

 7.1   中断控制器8259A

  7.1.18259A的引脚信号、编程结构和工作原理

  7.1.28259A的工作方式

  7.1.38259A的初始化命令字和操作命令字

  7.1.48259A使用举例

  7.1.5多片8259A组成的主从式中断系统

7.2   DMA控制器8237A

 7.2.1DMA控制器的一般结构和概要

 7.2.2DMA控制器8237A的原理

 7.2.38237A的编程和使用

7.3   计数器/定时器8253

 7.3.1概述

 7.3.2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的工作原理

 7.3.3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8253

 7.3.48253应用举例

 

  掌握中断控制器8259A接口的相关概念、理解8259A接口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多片8259A组成的主从式中断系统的工作过程;能够编写初始化和中断服务程序。理解DMA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能够编写基本初始化程序。理解计数器/定时器8253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能够编写基本初始化程序。

多媒体教学

12

第8章  模/数和数/模转换

 8.1    概述

8.2    数/模(D/A)转换器

 8.2.1数/模转换的原理

 8.2.2数/模转换器件和有关电路

8.3    模/数(A/D)转换器

 8.3.1数/模转换涉及的参数

 8.3.2数/模转换的方法和原理

 8.3.3数/模转换器和系统连接时要考虑的问题

 8.4    采样保持电路

8.5    多路转换模拟开关

   掌握模/数和数/模转换的相关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多媒体教学

10

第9章  键盘技术

 9.1   键盘的基本工作原理

  9.1.1键盘矩阵

  9.1.2键的识别

  9.1.3抖动和重键问题的解决

9.2   LED数字显示

 9.2.1LED的工作原理

 9.2.2多位显示问题的解决

9.3   键盘和LED设计实例

9.4   微型机的键盘子系统

 9.4.1扩展键盘和键盘控制器

 9.4.2主机的键盘接口电路

9.5   键盘中断处理程序

 9.5.109H键盘中断处理程序

 9.5.216H 键盘中断处理程序

9.6   键盘缓冲区

  理解和掌握键盘和LED数字显示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够编写键盘识别和利用LED接口进行显示的程序。

多媒体教学

15

第13章  总线

 13.1  总线的分类和性能指标

 

  理解和掌握总线的分类和性能指标,了解各种局部总线和外部总线的特点和作用。

多媒体教学

1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汇编语言上机基本操作

 

 

2

2

编写字符串比较程序

 

 

2

3

I/O地址译码

 

 

3

4

交通灯控制实验

 

 

3

5

可编程并行接口

 

 

4

6

8250串行通讯实验

 

 

3

 

学习参考书(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戴梅萼,《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习题、实验与综合训练题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02月01日第3版

 

微型计算机系统课程设计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课程编号:080502103275

课程名称:微型计算机系统课程设计   英文名称:Curriculum Design of Microcomputer System

推荐使用教材:通用32位微机接口实验系统     编者: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6年 

课程总学时:17                              总学分:0.5

周学时:6                                   学期安排:4实践周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配合《微型计算机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通过设计、实验、调试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一些典型的微机接口实验,更好的了解计算机硬件,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考核方式:考勤及实验报告检查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双色点阵发光二极管显示实验

 

8

2

 

数字温度检测实验

 

9

 

学习参考书: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习题、实验与综合训练题集》,戴梅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02月01日第3版

 

操作系统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课程编号:080502101213

课程英文名称:Operating System

课程总学时:68                           总学分:3.5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7                学 分:0.5

推荐使用教材:《计算机操作系统》(修订版)    编者:汤子瀛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2年修订版

实验指导书: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 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实施管理,是所有其他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的唯一接口,所有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都要得到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具有初步分析实际操作系统的能力 ,为其今后在相关领域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80% +(作业+平时成绩)*20%)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操作系统引论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 OS的基本概念。要求了解OS的引入和发展, 理解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掌握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征,了解分层式结构和微内核结构

多媒体教学

4

进程管理

本章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进程的概念。进程是 OS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本章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章。要求掌握进程的概念,进程的状态及其转换, 进程控制原语,用 P、V操作解决进程同步问题,了解进程间的通信, 了解线程的概念。

多媒体教学

10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处理机调度和死锁的基本概念,要求 掌握进程调度和常见的调度 算法,掌握死锁的概念和产生的必要条件,掌握死锁的预防和避免方法,了解 :银行家算法.,死锁的检测及恢复。

多媒体教学

6

存储器管理

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各种存储器管理的方式和它们的实现方法。要求 掌握重定位、虚拟存贮器、动态链接和共享的概念以及实现方法;掌握分区、页式与请求页式、段式与虚拟段式的实现原理和地址变换。了解段页式存储管理技术,虚存中的置换算法。

多媒体教学

10

设备管理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操作系统处理用户 I/O请求的基本过程。要求 掌握通道、缓冲、设备独立性的概念,掌握 I/O控制方式及设备驱动程序 ,设备分配的数据结构及分配程序,掌握设备分配技术,设备管理程序功能,理解缓冲技术和Spooling系统及磁盘调度算法。

多媒体教学

6

文件系统

本章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实现过程。要求 掌握文件的逻辑结构、物理组织及对不同类型文件的存取方法,掌握 文件目录, 外存空间管理及 文件共享方式, 了解 文件系统的概念、文件的使用、文件系统的层次模型。

多媒体教学

6

操作系统接口

本章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操作系统向用户提供的各种接口功能。要求掌握命令控制界面接口和系统调用。了解UNIX shell功能及系统调用,和图形用户接口。

多媒体教学

3

网络操作系统

本章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网络操作系统和 Windows NT。要求理解网络操作系统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并了解客户/服务器模式及Windows NT网络命令。

多媒体教学

2

系统安全性

本章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初步建立起系统安全性的概念。要求了解数据加密、数字签名和认证的基本概念,了解访问控制技术和防火墙技术。

多媒体教学

2

UNIX系统内核

本章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 UNIX系统内核结构,具备初步分析实际操作系统的能力。要求学生了解UNIX系统的特征及内核结构,理解UNIX系统对各种资源的管理。

多媒体教学

2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vi编辑器

 

 

3

2

观察Linux进程的异步并发执行

 

 

4

3

Linux进程间的通信

 

 

6

4

观察内存分配结果

.

.

4

 

 

学习参考书(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操作系统基础            屠立德 屠祁            清华大学出版社

2.现代操作系统            陈向群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3.操作系统               吴企渊 梁燕             清华大学出版社

 

4.计算机操作系统          徐甲同等               西安电科大出版社

5.操作系统教程              孟庆昌                    西安电科大出版社

6.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    张尧学 史美林     清华大学出版社

7.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     周长林 左万历    高等教育出版社   

8.Windows 操作系统原理  尤晋元、史美林 机械工业出版社

9.Operating Systems Principles    Lubomir Bic         清华大学出版社

10.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Abraham Silberschatz etc  高等教育出版社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2103277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英文名称:Curriculum Design of Operating System

推荐使用教材:自拟               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课程总学时:17                        总学分:0.5

周学时:6                             学期安排:4实践周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配合《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通过设计、实验、调试等环节,从而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算法,学习linux的使用,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考核方式:根据学生完成的课程设计和实验报告评定。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银行家算法

 

6

2

 

页面置换模拟程序设计。

 

6

3

 

文件系统模拟设计

 

5

 

 

学习参考书(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张尧学,《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2版)习题解答与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2、张丽芬、刘利雄、王全玉,《操作系统实验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3、徐虹,何嘉,张钟澍,《操作系统学习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4、汤子瀛,《计算机操作系统学习指导与指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系统结构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2101279

课程英文名称:Computer Architecture

课程总学时:78                    总学分:3.5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27           学 分:0.5

推荐使用教材:计算机系统结构      编者:郑纬民  汤志忠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1998年 第二版

实验指导书:WINDLX实验指导书(自编)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初步具备计算机系统性能的评价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几种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架构,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原理;指令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存储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性能分析;中断与输入输出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性能分析;标量处理机、向量处理机的工作方式及其性能分析;基本单级互连网络模型和多级互连网络结构;SIMD、MIMD处理机的结构及其性能分析;数据流机的驱动原理及工作模式。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教学内容,增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80%+实验测评*2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

学时分配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1、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1.1.1)

2、计算机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概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1.1.2~1.1.3)

3、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1.1.4)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原理(&1.2.1)

5、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1.3.1)

6、软件、应用、器件等对系统结构的影响(&1.4)

7、并行性概念及其开发途径

掌握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实现定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透明性概念,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定义,系统结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方法,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价格、软件、应用、VLSI和算法对系统结构的影响,系统结构的并行性开发途径。

传统讲授

6~8学时

第二章    指令系统

1、  指令格式优化设计(&2.3)

2、  CISC计算机的设计和改进方向(&2.4.2)

3、  RISC计算机的特点(&2.4.3.2)

4、  提高RISC性能的关键技术(&2.4.3.4)

掌握计算机指令系统的格式,指令操作码的优化设计,指令格式的优化与改进,CISC概念,CISC指令系统设计的改进方向,RISC概念,RISC指令系统的特点,RISC结构采用的关键技术

传统讲授

2~4学时

第三章    存储系统

1、  存储系统概念及性能分析(&3.1.1)

2、  并行存储器(&3.1.4)

3、  虚拟存储器(&3.2)

4、  Cache存储器(&3.3)

掌握存储系统的定义,存储系统的性能参数,高位交叉访问存储器,低位交叉访问存储器,无访问冲突存储器,虚拟存储器工作原理,虚拟存储器地址映象与变换方法,加快内部地址变换的方法,页面替换算法及其实现,Cache存储器工作原理,Cache地址映象与变换方法,Cache 替换算法及其实现,Cache一致性及性能分析。

传统讲授+讨论

6~8学时

第四章    输入输出系统

1、  带中断屏蔽的中断响应过程(&4.2.3)

2、  通道的种类及其流量分析(&4.3.3~4.3.5)

掌握中断优先级设置,中断屏蔽表,中断处理及响应过程,通道处理机的工作原理,通道的种类,极限流量设计和实际流量分析。

传统讲授

2~4学时

第五章    标量处理机

1、  先行控制技术(&5.1.1~5.1.2)

2、  数据相关和控制相关(&5.1.3~5.1.4)

3、  流水线工作原理及分类(&5.2.1~5.2.2)

4、  线性流水线性能分析(&5.2.3)

5、  非线性流水线的调度(&5.2.4)

6、  超标量、超流水线、超标量超流水线处理机及其性能分析(&5.3)

掌握先行控制技术概念及原理,流水线的分类,时空图,线性流水线,输入任务连续情况下单功能、线性流水线的吞吐率、加速比和效率,输入任务不连续情况下单功能、线性流水线的性能分析,流水机器的相关处理及控制结构,非线性流水线的调度,超标量处理机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超流水线处理机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超标量超流水线处理机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超长指令字处理机的工作原理。

传统讲授

10~12学时

第六章    向量处理机

1、  向量处理方式(&6.1)

2、  向量处理机结构(&6.2)

3、  提高向量处理机性能的常用技术(&6.4)

4、  向量处理机性能评价(&6.6)

 

 

掌握三种向量处理方式,向量处理机的结构,提高向量处理机性能的方法,衡量向量处理机的性能的参数及其性能分析。

传统讲授

4~6学时

第七章    互连网络

1、  互连函数(&7.1.1~7.1.2)

2、  互连网络特性和传输性能参数(&7.1.3)

3、  静态五连网络(&7.1.4)

4、  动态互连网络(&7.1.4、&7.3.5、&7.3.7)

5、  消息传递机制(&7.2)

掌握互连网络的概念及作用,基本互连函数,互连网络的特性和传输的性能参数,常用静态互连网络和多级动态互连网络,消息寻径方式,流控制策略,基本选播和广播算法。

传统讲授

4~6学时

第八章    SIMD计算机

1、  SIMD计算机的基本结构(&8.1~8.2)

2、  SIMD计算机的应用算法(&8.1.2)

3、  相联处理机及其检索算法

掌握SIMD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特点,阵列处理机和相联处理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相联检索算法,典型数值应用问题及其并行算法。

传统讲授

2~4学时

第九章    多处理机

1、  多处理机结构及其特点(&9.1)

2、  多处理机性能模型(&9.2)

3、  多处理机的Cache一致性问题(&9.3)

掌握两种多处理机结构,多处理机性能基本模型,N台处理机系统的性能模型,完全重叠通信的理想模型,具有多条通信链路的模型,多处理机的操作系统。多处理机的Cache的一致性问题。

传统讲授

2~4学时

第十一章 数据流计算机

1、  数据驱动原理(&11.1.1)

2、  数据流计算机模型(&11.1.2~7.1.3)

3、  数据流程序图(&11.1.4.1~11.1.4.2)

掌握数据流驱动原理,数据流计算机中指令的执行过程,静态和动态数据流计算机模型,数据流计算机的性能分析,数据流程序图和数据流语言。

传统讲授

2~4学时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WINDLX教程

 

 

3

2

熟悉WINDLX的使用

 

 

3

3

用WINDLX完成求素数程序

 

 

3

4

用WINDLX完成求素数程序

 

 

3

5

结构相关

 

 

3

6

数据相关

 

 

3

7

指令调度

 

 

3

8

多处理机并行计算(依赖于设备)

 

 

3

9

 

实验测评

 

3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李学干,《计算机系统结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0年11月

2.郑纬民,汪东升,《计算机系统结构复习与考试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前沿技术讲座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课程编号:080502301281

课程英文名称:Lectur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课程总学时:34                  总学分:2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0         学 分:0

推荐使用教材:无                      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及其应用领域中的一些前沿技术,如网络计算、对等网络技术、分类问题、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智能交通技术等,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的同时,了解计算机学科的若干研究热点,以及计算机科学的若干典型应用。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的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能综合论述每个专题。

考试形式:小论文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一章 网络计算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

第二节   进程间通信

第三节   编程模型

第四节   网络安全

了解网络的分类和基本知识,以及常见网络的实现方法。了解联网计算机之间进程通信的程序实现方法。了解分布式应用的编程模型。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常见技术。

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对等网络技术

第一节 对等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结构化对等网络技术

第三节 非结构对等网络应用分析

掌握对等网络技术的目标、组成和构建等基本原理;掌握结构化对等网络覆盖网的构建、组成和路由技术;掌握BT、Skype等非结构对等网络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多媒体教学

6

第三章 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

第一节 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介绍

第二节 移动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地图创建概述

第三节 基于EKF的同时定位与地图创建方法

了解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的研究现状及意义。掌握机器人定位、地图创建、同时定位与地图创建的基本概念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了解移动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地图创建存在的关键问题和研究趋势;了解同时定位与地图创建的主要方法。掌握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EKF)和基于EKF的同时定位与地图创建方法及其MATLAB仿真实现。

多媒体教学

6

第四章 分类问题

第一节 分类问题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节 分类问题的本质

第三节 分类问题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   分类问题与最大熵方法

第五节   最大熵方法的原理

第六节   最大熵方法的数学机理

第七节   最大熵方法的工具

第八节   最大熵方法的应用

掌握分类概念;掌握分类的数学机理;了解主要分类算法;了解最大熵方法;掌握最大熵原理;了解最大熵的数学机理;了解最大熵工具使用;了解最大熵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 + 讨论

8

第五章 智能交通技术

第一节 基于视频的智能交通现状介绍

第二节 介绍运动物体检测方法

第三节 介绍运动物体阴影去除方法

第四节   介绍运动物体识别方法

第五节   介绍跟踪方法

介绍目前智能交通现状及基于视频的智能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介绍光流场技术的基础,并介绍一种自适应背景逼近更新方法,以适应光线的变化以及噪声的影响。介绍多种基于颜色的阴影去除算法,并做对比。介绍一种融合颜色和轮廓信息的阴影去除方法,该方法能实时有效的去除运动车辆的影子。介绍Kalman滤波的跟踪模型,并介绍一种基于轮廓信息的运动物体跟踪方法。

传统讲授

6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英)库劳里斯等.分布式系统:概念与设计(英文版·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第1版
  2. Klaus Wehrle,Ralf Steinmetz.Peer-to-Peer Application and System.Springer Press,2005,第一版
  3. 傅祖芸.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8
  4. (美)R.西格沃特,I.R.诺巴克什著.自主移动机器人导论.李人厚译.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9,第1版
  5. (美)丹尼斯·克拉克,迈克尔·欧文斯著.机器人设计与控制.宗光华,张慧慧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第1版
  6.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研究总报告.2001.7
  7. 阮秋琦.数字图像处理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8. 章毓晋.图像分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9. 王润生编著.图像处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10. 马颂德,张正友.计算机视觉-计算理论和算法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1. 贾云得编著.机器视觉.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程序设计语言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2301215

课程英文名称:Program Designing Language

课程总学时:102                     总学分:5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34          学 分:1

推荐使用教材:C程序设计(第二版)     编者:谭浩强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5年7月 第3版

实验指导书(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C程序设计语言的大部分重要功能,能够顺利读写一般的C程序,为以后读写大型程序及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实验课是与课堂讲授的课程密切相关的,是对课堂内容的上机验证。通过本实验课,

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完成本的要求。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70%)+上机实习(3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1章  C语言概述

1.1 C语言出现的历史背景 1.2  C语言的特点

1.3  简单的C程序介绍

1.4  C程序的上级步骤

熟练掌握1.4

其他一般了解

传统讲授

4

第2章 程序的灵魂——算法2.1 算法的概念

2.2 简单算法举例

2.3 算法的特性

2.4 怎样表示一个算法

2.5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一般了解

传统讲授

4

第3章  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

3.1 C的数据类型

3.2 常量与变量

3.3 整型数据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3章 

3.4 实型数据

3.5 字符型数据

3.6 变量赋初值

3.7 各类数值型数据间的混合运算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3章

3.8 算术运算符和算术表达式

3.9 赋值运算符和赋值表达式 3.10 逗号运算符和逗号表达 

    式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4章 最简单的C程序设计

----顺序程序设计

4.1 C语句概述

4.2 赋值语句

4.3 数据输入输出的概念及在C语言中的实现

4.4 字符数据的输入输出

4.5 格式输入与输出

4.6 顺序结构程序设计举例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4

第5章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5.1 关系运算符和关系表达式

5.2 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5章

5.3 if语句

5.4 switch语句

5.5 程序举例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6章 循环控制

6.1 概述

6.2 goto语句以及用goto语句构成循环

6.3 while语句

6.4 do—while语句

6.1  6.2 一般了解

6.3  6.4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6章

6.5 for语句

6.6 循环的嵌套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6章

6.7 几种循环的比较

6.8 break语句和continue语句

6.9 程序举例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7章           数组

7.1 一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

7.2 二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4

第7章

7.3 字符数组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8章           函数

8.1 概述

8.2 函数定义的一般形式

8.3 函数参数和函数的值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8章

8.4 函数的调用

8.5 函数的嵌套调用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8章

8.6 函数的递归调用

8.7 数组作为函数参数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8章

8.8 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

8.9 变量的存储类别

8.10 内部函数和外部函数

8.11如何运行一个多文件程序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自学

传统讲授

2

第9章           预处理命令

9.1 宏定义

9.2 “文件包含”处理

9.3 条件编译

9.1  9.2熟练掌握

9.3一般了解

传统讲授

自学

2

第10章        指针

10.1 地址和指针的概念

10.2 变量的指针和指向变量的指针变量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10章

10.3 数组与指针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4

第10章

10.4 字符串与指针

一般了解

传统讲授

2

第10章

10.5 指向函数的指针

10.6 返回指针值的函数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10章

10.7 指针数组和指向指针的指针

10.8 有关指针的数据类型和

    指针运算的小结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11章        结构体与共用体

11.1 概述

11.2 定义结构体类型变量的方法

11.3 结构体变量的引用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11章

11.4 结构体变量的初始化

11.5 结构体数组

11.6 指向结构体类型数据的指针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11章

11.7 用指针处理链表

11.8 共用体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6

第11章

11.9 枚举类型

11.10 用typedef定义类型

熟练掌握

传统讲授

2

第12章        位运算

12.1 位运算符和位运算

12.2 位运算举例

12.3 位段

 一般了解

自学

0

第13章        文件

13.1 C文件概述

13.2 文件类型指针

13.3 文件的打开与关闭

13.4 文件的读写

13.5 文件的定位

13.6 出错的检测

13.7 文件输入输出小结

一般了解

自学

0

第14章 C++对C的扩充

一般了解

自学

0

第15章 C++的面向对象基础

一般了解

自学

0

第16章 常见错误和程序调试

一般了解

自学

0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2

2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3

3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3

4

数组的应用

 

 

4

5

函数的应用

 

 

6

6

预处理命令的用法

 

 

2

7

指针的使用

 

 

6

8

结构体与共用体的使用

 

 

8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黄维通,马力妮,《C语言程序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电路电子学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2301217

课程英文名称:Microelectronic Circuits

课程总学时:  85                     总学分:4.5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7                分:0.5

推荐使用教材:《电工学》上、下册          者: 秦曾煌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3年第六版

实验指导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材   编者:杭州天科技术实业有限公司

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包括电路基础和电子技术(模拟与数字)两部分。力求做到内容取材适当;符合少而精原则,紧密联系工程技术的实际需要,突出实用性。其中基础理论部分直接为后续内容和后续课程服务。后续内容和后续课程不要求的理论知识本课程一般不予涉及。

  1. 电路基础:重点掌握电路的基本定律和分析方法,对基本电路应能熟练计算。
  2. 电子技术(模拟与数字):重点掌握常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功能和外部特性,并学会使用方法。理解常见基本电子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初步掌握分析方法。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配合《电路电子学》课程的理论教学,通过设计、实验、调试等环节,从而掌握电路的基本定律和分析方法以及集成电路的使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常见基本电子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电路的组成及其模型;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及其参考方向;电源和负载的基本概念;电路的基本定律。

多媒体教学

4

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电阻串、并联的等效互换,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基本概念及其等效互换;常用的电路的分析方法;一般了解受控源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

多媒体教学

8

第三章:电路的暂态分析

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一阶RC或RL电路的概念及分析方法。

多媒体教学

4

第四章: 正弦交流电路

 

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多媒体教学

8

第十四章:二极管和晶体管

本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二极管和晶体管的特性和原理。

多媒体教学

4

第十五章:基本放大电路

本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放大电路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

多媒体教学

10

第十六章:集成运算放大器

本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集成理想运算放大器在线性区的分析原理及其应用

多媒体教学

6

第十七章:电子电路中的反馈

本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反馈的概念、类型和反馈电路的构成。

多媒体教学

4

第十八章:直流稳压电路

本章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整流和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

多媒体教学

4

第二十章: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本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数字电路和基本逻辑门电路的概念;逻辑函数的化简;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多媒体教学

10

第二十一章: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

本章主要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触发器的功能、工作特性及主要参数;掌握单向、双向移位寄存器的逻辑功能;理解各种计数器的工作原理,熟悉集成计数器的功能表。

多媒体教学

6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

 

 

2

2

戴维南定理实验

 

 

3

3

差动放大器

 

 

4

4

负 反 馈 放 大 器

 

 

4

5

 

集成运放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

 

4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二版

2. 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二版

3. 余孟尝,《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2301257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课程总学时:  60                  总学分:3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9              分:0

推荐使用教材:《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     者:陶树平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4年05月专业版 第2版

实验指导书(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该课程教学的两个基本的目标和任务是:认知与导学。在教学中,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全面贯彻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以科学的认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统领整个课程的教学,采取高级科普的深度定位和通俗流畅的语言,结合高中学生的基础,以类似于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整个学科的概貌,对学生进行整个学科正确的认知与导学,为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专业认识基础,同时,给学生的学习留下大量的疑问和问题,为后续课程的教学留下“伏笔”,真正使导论课程的教学起到初步认知与正确导学的作用,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按照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来开展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系统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及网络的发展,建立软件系统的组成机系统软件的基本概念,了解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分析控制流结构、软件设计、编写程序的基本方法。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实际操作能力。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常用网络工具、搜索引擎的使用及简单网页设计;多媒体工具、数据库软件及防病毒软件的使用等。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章  节

授课内容

授课模式

学 时

第一章 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社会

第一节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多媒体教学

3

第二节

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第三节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

第二章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计算机的运算基础

多媒体教学

3

第二节

命题逻辑与逻辑代数基础

第三节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3

第四节

程序设计基础

第五节

算法基础

第六节

数据结构基础

第三章    计算机硬件系统

第一节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体系结构

多媒体教学

3

第二节

系统单元

第三节

输入输出系统

第四节

输入设备

第五节

输出设备

第六节

辅助存储设备

第四章    计算机软件系统

第一节

程序设计语言翻译系统

多媒体教学

3

第二节

操作系统

第三节

办公软件

第四节

工具软件

第五章    软件开发技术

第一节

软件工程的概念

多媒体教学

3

第二节

软件开发模型

第三节

软件开发方法

3

第四节

软件过程和过程改进

第六章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第一节

数据通信与连通性

多媒体教学

3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三节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第四节

Internet与TCP/IP协议

第五节

集群与网络技术

多媒体教学

3

第六节

Internet的服务功能

第七节

WWW和浏览器

第八节

个人网站的创建与网页的制作

第九节

Intranet和Extrane

第7章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

第一节

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

3

第二节

超文本与超媒体

第三节

多媒体技术

第四节

视频会议

第五节

虚拟现实技术

第八章 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

第一节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多媒体教学

3

第二节

数据库管理系统

第三节

数据库语言

3

第四节

几种新型的数据库系统

第五节

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第九章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第一节

信息安全概述

多媒体教学

3

第二节

保密技术

第三节

防御技术

第四节

虚拟专用网

第五节

审计与监控技术

第六节

计算机病毒

第十章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第一节

计算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讨论

2

第二节

计算机在商业中的应用

第三节

计算机在银行与证券业中的应用

第四节

计算机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

第五节

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与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第六节

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七节

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八节

计算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节

计算机在艺术与娱乐中的应用

第十节

计算机在信息家电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择业

第一节

信息产业界的道德准则

讨论

1

第二节

信息产业的法律法规

第三节

职业、专业岗位和择业

总复习

讲授、多媒体

2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计算机基本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

 

3

2

 

常用网络工具、搜索引擎的使用及简单网页设计

 

3

3

 

多媒体工具、数据库软件及防病毒软件的使用

 

3

 

 

学习参考书(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李秀等,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第1版
  2. 甘岚,计算机导论,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7
  3. Bechrouz A. Forouzan 著, 刘艺等译,计算机科学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
  4. Roberta Baber, Marilyn Meyer,《计算机导论》,汪嘉Min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 黄国兴、陶树平、丁岳伟,《计算机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 张彦铎,《计算机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 王平立、王玲、宋斌,《计算机导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8. 田玉玲,高保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9. 管会生,《大学信息技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 赵致琢,《计算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
  11. Tony Greening 主编,《21世纪计算机科学教育》,麦中凡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 姚爱国等,《计算机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3. 张效祥主编.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4. 冈特·霍茨(Gunter Hotz) (德)著.计算机科学导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9
  15. Gary B. Shelly,Thomas J. Cashman,Misty E. Vermaat, Discovering Computers 2002, Complete Concepts for a Digital World, Course Technology,2001
  16. June Jamrich Parsons and Dan Oja著.计算机文化(New Perspectives on Computer Concepts,4th Edition),Course Technology 出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2002.4
  17. Steven L.Mandell,Sachi Sakthivel.计算机信息处理(尤晓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8. 网站:美国英特尔公司(http://www.intel.com/)

 

   编译原理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3101219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ompiler Design

课程总学时:68                       总学分:3.5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7           学 分:0.5

推荐使用教材:编译原理                   编者:蒋立源

出版社: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0年7月 第2版

实验指导书: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编译程序的概念、功能和构造的一般原理,并且掌握构造编译程序的基本方法。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编译原理》的配套实习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增进对词法分析器的了解,掌握构造词法分析器的方法和算法,巩固关于词法分析器的知识。了解语法分析器的构造和功能,加强对编译系统的理解。

考试形式:期末考试*80%+实验(实验报告)*2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引论

0.1.编译程序概念

0.2 编译过程概述

0.3 编译过程的结构

0.4 编译程序的生成

0.5 学习构造编译程序

第1章 高级程序语言概述

1.1程序语言的定义

1.2初等类型数据

1.3数据结构

1.4 表达式

1.5语句

1.6程序段

1.7 参数传递

1.8存储管理

第2章 词法分析

2.1 对于词法分析器的要求

2.2 词法分析器的设计

2.3正规表达式与有限自动机

2.4词法分析程序的自动构造原理

第3章 程序语言的语法描述与分析

3.1 上下文无关文法

3.2 语法分析——自下而上分析

3.3算符优先分析法

3.4语法分析——自上而下

3.5递归下降分析法

第4章 语法分析程序的自动构造

4.1 LR分析器

4.2 LR(0)项目规范族和LR(0)分析表的构造算法

4.3 SLR分析法

4.4 规范LR(1)分析法

4.5 LALR分析法

4.6二义文法的应用

4.7分析表的自动产生

4.8LR分析表的实际安排

第5章 语法制导翻译和中间代码产生

5.1 语法制导翻译概说

5.2逆波兰表示法

5.3 三元式和树

5.4四元式

5.5算术表达式和赋值句到四元式的翻译

5.6布尔表达式到四元式的翻译

5.7控制语句的翻译

 

第6章 符号表

6.1 符号表的组织合管理

6.2 整理与查找

6.3 名字的作用范围

6.4 符号表的内容

第7章 运行时存储空间组织

7.1 静态存储管理

7.2简单的栈式存储

第8章 错误的诊察和校正

8.1 出错处理概述

8.2词法分析的错误诊察

8.3自下而上语法分析的错误诊察

8.4 自上而下语法分析的错误诊察

8.5语义错误诊察

复习

了解编译的相关概念

 

 

 

 

了解高级程序语言特点

 

 

 

 

 

 

掌握词法分析器

 

 

 

 

 

掌握程序语言的语法描述与分析

 

 

 

 

 

掌握语法分析程序的自动构造

 

 

 

 

 

 

了解语法制导翻译

掌握中间代码的产生

 

 

 

 

 

 

 

了解符号表

 

 

 

了解运行时存储空间组织方式

 

掌握错误的诊察和校正

 

多媒体教学

3

 

 

 

 

3

 

 

 

 

 

 

6

 

 

 

 

10

 

 

 

 

 

 

 

12

 

 

 

 

 

 

 

6

 

 

 

 

 

 

 

 

2

 

 

 

2

 

 

4

 

 

 

 

3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词法分析程序的编写与调试

 

8

2

 

语法分析器的实现

 

9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陈火旺等,《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年第3版
  2. 陈火旺等,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3版

 

   计算机网络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3101221

课程英文名称:Computer Networks

课程总学时:  51                  总学分:3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0          学 分: 0

推荐使用教材:计算机网络             编者:谢希仁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5年第四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以及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达到如下目标:

6.掌握计算机网络所使用到的物理和光学上的基础知识,充分体会到它们在计算机网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7.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并进一步掌握OSI模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过程

8.熟练的掌握因特网上使用的TCP/IP协议,并对现代网络有更深入的了解

9.掌握现代网络技术:ATM技术、多媒体信息的网络传输技术及网络的安全技术

10.            通过上机做实验,熟悉局域网和因特网的操作及应用

    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科学以及从事其它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90%)、平时成绩(1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述

  1. 网络的作用
  2. 发展过程
  3. 主要性能
  4. 体系结构
  5. 客户服务器方式

主要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关于计算机网络的若干术语、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网络体系结构概述、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中的若干重要概念、其它著名体系结构简介

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

2

第二章 物理层

  1. 基本概念
  2. 数据通信
  3. 传输媒体
  4. 物理层标准
  5. 宽带接入技术

主要教学内容:物理层的基本概念、信道的极限容量、传输媒体、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常用的物理层标准

 

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

4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1. 基本概念
  2. 三个基本问题
  3. 停等协议
  4. ARQ协议
  5. PPP协议

主要教学内容: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停止等待协议、连续ARQ协议、选择重传ARQ协议、面向比特的链路控制规程---HDLC

 

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

8

第四章 信道共享技术

  1. 频分复用
  2. 码分复用
  3. 波分复用

主要教学内容:信道共享技术概述、受控多点接入:轮询、随机接入技术:ALOHA、随机接入技术:CSMA和CSMA/CD

 

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

6

第五章 局域网

  1. 概述
  2. 以太网
  3. 扩展局域网
  4. 虚拟局域网
  5. 高速以太网
  6. 无线局域网

主要教学内容:局域网概述、局域网的参考模型、IEEE 802.3标准:CSMA/CD 、IEEE 802.5标准:令牌环、IEEE802.4标准:令牌总线局域网、局域网的新发展、局域网的扩展、局域网的网络操作系统

 

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

6

第六章 广域网

  1. 基本概念
  2. 分组转发机制
  3. 拥塞控制
  4. X.25网
  5. FR网

主要教学内容:网络层提供的服务、路由选择、流量控制、X.25建议书

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

2

第七章 网络互联

  1. 路由器
  2. IP协议
  3. 子网和超网
  4. ICMP
  5. 路由选择协议
  6. 多播方式
  7. VPN网和NAT技术
  8. IPV6

主要教学内容:网络互联概述、OSI 的网络层标准、Internet的互连网协议IP、几种常用的互连网选路协议

 

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

6

第八章 运输层

  1. 概述
  2. UDP
  3. TCP

主要教学内容:OSI运输协议、TCP/IP体系中的运输层、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传输控制层协议TCP

 

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

6

第九章 应用层协议

  1. DNS
  2. FTP和TFTP
  3. TELNET
  4. WWW
  5. BOOTP和DHCP
  6. SNMP
  7. 应用层跨越网络的通信

主要教学内容:应用层概述、域名系统、文件传输协议、远程登录、电子邮件、万维网www、网络管理、BOOTP(引导程序协议)与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

6

第十章 ATM技术

  1. 基本概念
  2. 协议模型
  3. 信元结构
  4. 逻辑连接机制
  5. AAL层举例

主要教学内容: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ATM的基本概念、ATM通信量管理、ATM与IP结合

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

2

第十一章 多媒体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传送

  1. 概述
  2. 多媒体体系
  3. 三网融合

主要教学内容:IP电话、因特网的多媒体体系结构、改进“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服务、居民接入网RAN、三网融合

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

3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William Stallings ,Data &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 Sixth Edition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3101283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英文名称:Curriculum Design of Computer Network

推荐使用教材:路由型与交换型互联网基础实验指导    编者: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

出版社: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5年第四版

课程总学时:34                        总学分:1

周学时:12                            学期安排:6实践周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学习,熟悉和了解主要网络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包括交换机管理,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命令,路由器各接口的外观,接口的功能,接口的表示方法以及路由器的基本管理方法,配置方法等,能够设计和实现较为复杂的企业网络整体方案和系统。

基本要求包括:

(1)    交换机基本操作和管理;

(2)    VLAN的划分;

(3)    生成树协议的配置;

(4)    链路聚合技术的配置;

(5)    二层交换机和三层交换机的互通实验;

(6)    掌握路由器的基本操作和管理;

(7)    静态路由表的配置;

(8)    动态路由表的配置;

(9)    掌握扩展访问列表的配置;

(10)综合组网实验。

考核方式:根据实验具体实现情况和实验报告综合考核。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操作(1)

 

 

2

2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操作-交换机的VLAN实验(2)

 

 

2

3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操作-生成树协议(3)

 

 

2

4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操作-MAC地址与端口绑定操作(4)

 

 

2

5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操作-链路聚合(5)

 

 

2

6

 

局域网组网实验

 

2

7

路由器基本配置操作(1)

 

 

2

8

路由器基本配置操作-静态路由表配置(2)

 

 

2

9

路由器基本配置操作-RIP路由实验(3)

 

 

2

10

路由器基本配置操作-OSPF路由实验(4)

 

 

2

11

路由器基本配置操作-访问控制列表配置(5)

 

 

2

12

 

路由器联通企业网络

 

2

13

Windows2003服务器配置(选)

 

 

2

14

Linux网络服务器配置(选)

 

 

2

15

 

企业网络内外互访安全性设计及实验

 

2

16

 

企业网络整体方案设计及实现

 

4

 

学习参考书(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Larry.L Peterson,Bruce S.Davie著;叶新铭,贾波等译,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第三版

2. 王宣政 等编著,计算机组网实验教程——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规划教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615462,2005-7-1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课程编号: 080503101299

课程英文名称: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课程总学时:85                     总学分:4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34          学 分:1

推荐使用教材:《An Introduction to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第三版 影印版)(1)

《C++程序设计》(2)

编者:Timothy A. Budd(1),谭浩强(2)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4年9月第1版(1),2004年6月第1版(2)

实验指导书: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掌握C++的基本语法知识;掌握C++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掌握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掌握类、对象、重载、继承、多态性等基本概念及实现机制。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较全面地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从而可以编写出具有良好面向对象风格的程序。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配合《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掌握C++的基本语法知识;掌握C++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掌握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编写出具有良好面向对象风格的程序。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上机实践(本课程的考试成绩由四个部分构成:期末成绩占60%,期中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0%)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1章 C++概述

 

1.1 计算机程序设计;

1.2 C++历史;

1.3 C++程序结构;

1.4 C++程序的编译和运行

 

(1)初步了解C++源程序的结构和特点;

(2)初步掌握Visual C++的使用方法;

多媒体教学

2

第2章 数值类型与表达式

2.1 C++数据类型;

2.2 C++标识符;

2.3 数值声明;

2.4 算术表达式;

2.5 赋值表达式

(1)掌握C++的基本数据类型;

(2)掌握C++表达式的基本形式;

 

多媒体教学

2

第3章 程序设计初步

 

3.1 基本输入输出操作;

3.2 控制结构;

3.3 选择控制结构;

3.4 循环控制结构

 

掌握C++常用的几种控制结构及其语法实现;

多媒体教学

4

第4章 函数

4.1 函数声明;

4.2 函数调用;

4.3 参数;

4.4 标识符的作用域;

4.5 变量的生命期;

4.6 关于函数的进一步讨论

 

掌握C++函数的定义形式和调用方法;

多媒体教学

4

第5章 数组

5.1 一维数组的声明与引用;

5.2 二维数组的声明与引用;

第四章 

 

掌握C++数组的定义和引用方法;

多媒体教学

2

第6章 面向对象思想

 

6.1 语言与思想;

6.2 新的范例

 

了解什么是面向对象的思想

 

 

 

多媒体教学

2

第7章 面向对象设计

 

7.1 责任驱动设计;

7.2 一个RDD实例;

7.3 软件组件

 

了解责任驱动设计方法

 

多媒体教学

2

第8章 类和对象

 

8.1 结构类型声明;

8.2 类声明;

8.3 封装

 

(1)理解类和对象的基本概念;

(2)掌握声明类的方法;

(3)掌握定义对象的方法;

多媒体教学

2

第9章 关于类和对象的进一步讨论

 

9.1 构造函数;

9.2 析构函数;

9.3 调用顺序;

9.4 对象数组;

9.5 对象指针;

9.6 const声明;

9.7 new和delete运算符;

9.8 赋值与复制;

9.9 静态成员;

9.10 友元;

9.11 类模板

 

(1)掌握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2)掌握对象数组、对象指针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3)掌握友元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4)掌握类模板的概念

多媒体教学

6

期中考试;试题分析

 

 

4

第10 章 运算符重载

 

10.1 运算符重载为成员函数;

10.2 运算符重载为友员函数;

10.3 “=”重载;

10.4 “<<”与“>>”重载;

10.5 数据类型转换

 

(1)理解运算符重载的概念;

(2)掌握几种常用的运算符重载方法;

多媒体教学

4

第11章 继承

11.1 为什么使用继承;

11.2 派生;

11.3 保护成员;

11.4 派生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

11.5 子类、子类型与替换;

11.6 多重继承;

11.7 继承与组合

(1)理解继承和派生的概念;

(2)掌握通过继承机制生成派生类的方法;

(3)掌握在派生过程中基类成员访问权限的变化;

(4)了解虚基类的用法;

多媒体教学

6

第12章 多态性

12.1 多态性的概念;

12.2 改写;

12.3 静态与动态方法绑定;

12.4 抽象类

(1)理解多态性的概念;

(2)了解虚函数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了解纯虚函数和抽象类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多媒体教学

2

第13章 输入输出流

13.1 C++的输入和输出流;

13.2 文件操作与文件流

(1)了解C++的输入输出含义及其实现方法;

(2)掌握对文件的输入输出操作

多媒体教学

3

第14章 C++工具

命名空间

了解使用命名空间解决名字冲突的方法;

多媒体教学

1

总复习、答疑

 

讨论

4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C++程序运行环境

 

 

2

2

C++对C的扩充

 

 

4

3

类和对象(一)

 

 

4

4

类和对象(二)

 

 

6

5

运算符重载

 

 

6

6

继承与派生

 

 

6

7

 

多态性

 

3

8

 

输入输出流

 

3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C++程序设计语言》(特别版,影印版)[美] Bjarne Stroustrop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特别版

[2]《Programming in C++》(第二版 影印版)[美]Nell Dale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第2版

[3]《C++程序设计教程》(第二版)钱能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8月第2版

 

  软件工程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3101225

课程英文名称:SOFTWARE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 51                 总学分:3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0                   学 分:0

推荐使用教材:软件工程导论             编者:张海藩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3年第四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主要介绍软件工程的概念、原理和典型的方法学,并介绍了软件项目的管理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达到如下目标:

11.            掌握软件工程学中的基础知识,充分体会到它在软件开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2.            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软件生命周期中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设计与实现各阶段的任务、过程、结构化方法和工具。

13.            掌握面向对象方法学以及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与实现过程。

14.            了解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管理问题。

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科学以及从事其它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10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二章           概述

  1. 软件危机
  2. 软件工程
  3. 软件生命周期
  4. 软件过程
  5. 小结

主要教学内容:软件危机的概念、原因以及消除途径;软件工程的概念、基本原理、方法学;软件生命周期以及四种软件过程

多媒体教学

2

第二章 可行性研究

  1.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2. 可行性研究过程
  3. 系统流程图
  4. 数据流图
  5. 数据字典
  6. 成本/效益分析

主要教学内容:可行性研究的任务、过程;如何用符号等表示出系统的流程图与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的内容、方法、用途以及实现过程;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多媒体教学

4

第三章 需求分析

  1. 需求分析的任务
  2. 获取需求的方法
  3. 分析建模与规格说明
  4. 实体-联系图
  5. 数据规范化
  6. 状态转换图
  7. 其它图形工具

主要教学内容:需求分析的任务、要求以及获得需求的方法;分析建模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实体-联系图;状态转换图;层次方框图;IPO图;验证软件需求的方法

 

多媒体教学

6

第四章 总体设计

  1. 总体设计过程
  2. 总体设计原理
  3. 启发规则
  4. 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
  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总体设计的过程、原理、模块化、抽象、逐步求精等过程;启发规则;层次图和HIPO图、结构图;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的概念、变换分析、事务分析和设计优化

 

多媒体教学

6

第五章 详细设计

  1. 结构程序设计
  2. 人机界面设计
  3. 过程设计的工具
  4.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5. 程序复杂度

主要教学内容:结构程序设计;人机界面设计;程序流程图、盒图、PAD图、判定树、判定表;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Jackson图及方法;程序复杂程度的定量度量

多媒体教学

6

第六章 实现

  1. 编码
  2. 软件测试基础
  3. 单元测试
  4. 集成测试
  5. 确认测试
  6. 白盒测试技术
  7. 黑盒测试技术
  8. 调试
  9. 软件可靠性

主要教学内容:编码风格;软件测试的目标、准则、方法、步骤;单元测试;集成测试过程及方法;白盒、黑盒测试技术;调试过程、途径;软件可靠性的概念及估算方法

多媒体教学

8

第七章 维护

  1. 软件维护的定义
  2. 软件维护的特点
  3. 软件维护过程
  4. 软件的可维护性
  5. 预防性维护
  6. 软件再工程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软件维护的定义、特点;软件维护的过程;软件的可维护性因素、文档及复审;预防性维护;软件再工程过程

 

多媒体教学

4

第八章 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

  1. 概述
  2. 面向对象的概念
  3. 面向对象建模
  4. 动态模型
  5. 功能模型

主要教学内容:面向对象方法学的要点、优点;面向对象的概念;面向对象建模;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功能模型以及三种模型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

3

第九章 面向对象分析

  1. 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
  2. 需求陈述
  3. 建立对象模型
  4. 建立动态模型
  5. 建立功能模型

主要教学内容:面向对象分析的概念与基本过程;需求陈述;确定类、对象、关联、属性等建立对象模型;编写脚本建立动态模型并审查;建立功能模型;定义服务

多媒体教学

4

第十章 面向对象设计

  1. 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
  2. 启发规则
  3. 软件重用
  4. 系统分解
  5.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
  6.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
  7.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
  8.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
  9. 设计类中的服务
  10. 设计关联
  11. 设计优化

主要教学内容: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启发规则;软件重用概述;系统分解;设计问题域子系统;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选择数据存储管理模式,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确定类中应用的服务,设计类中的服务;设计关联;确定优先级,设计优化

多媒体教学

4

第十一章 面向对象实现

  1. 程序设计语言
  2. 程序设计风格
  3. 测试策略
  4. 设计测试用例

主要教学内容:面现对象语言的优点、技术特点、选择面向对象语言;选择程序设计风格,提高可重用性、可扩充性、健壮性;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等测试策略;测试类的方法、集成测试方法

多媒体教学

2

第十二章 软件项目管理

  1. 估算软件规模
  2. 工作量估算
  3. 进度计划
  4. 人员组织
  5. 质量保证
  6. 软件配置管理
  7. 能力成熟度模型

主要教学内容:估算软件规模;工作量估算;估算开发时间、工程进度、关键路径、机动时间;人员组织安排;软件质量及保证措施;软件配置及管理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

多媒体教学

2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郑人杰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用教程,张海藩、牟永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 Roger S.Pressman. Software Engineering—A Practitioner’s Approach, fourth Edi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3103285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                 英文名称:Curriculum Desig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推荐使用教材:软件工程导论         编者:张海藩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3年第四版

课程总学时:17                     总学分:0.5

周学时:6                          学期安排:6实践周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实验主要是为了提高同学灵活运用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上机检查程序的源代码和实验结果,以及提交实验报告相结合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网上论坛系统

 

8

2

 

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9

 

学习参考书(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自动控制原理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3101287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课程总学时:68                 总学分:4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0         学 分:0

推荐使用教材:自动控制原理          编者:胡寿松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1年2月(第四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分析与综合常见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从事计算机控制有关知识打好必要的基础。

1、  了解典型过程的控制原理,能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掌握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频率响应分析法及根轨迹分析法,会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及动态过程;

3、熟悉低阶系统的校正及初步设计,为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从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改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4、熟悉离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理论。

5、掌握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和线性系统状态空间分析方法。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10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

学时分配

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

2、  自动控制系统的种类

3、  自动控制系统研究内容及对系统的基本要求

4、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应用状况

1、  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组成及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3、  了解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应用状况

4、  明确本课程的特点,学习方法及基本要求

5、  初步了解如何由系统原理图形成系统的结构图

传统讲授

2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摸型

1、  微分方程

2、  传递函数

3、  结构图及信号流程图

1、  了解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

2、  重点掌握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3、  熟练掌握用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和信号流程图表征系统的基本方法

4、  熟练掌握各种模型表达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传统讲授

8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1、  型输入信号和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指标

2、  一阶系统时域分析

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4、  高阶系统时域分析

5、  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

6、  线性系统稳态误差计算

 

1、  解典型输入信号的作用机理

2、  明确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指标

3、  重点掌握一阶、二阶系统的响应形式

4、  熟练掌握分析判定系统稳定的条件、稳定判据及其应用

5、  重点掌握稳态误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传统讲授

8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1、  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2、  根轨迹基本法则

3、  参数根轨迹绘制

4、  系统性能的分析

1、  解掌握根轨迹法、零极点、主导极点的概念

2、  熟练运用根轨迹法则绘制根轨迹草图

3、  掌握参数根轨迹绘制方法

4、  能够熟练运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的暂态响应。

传统讲授

8

第五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1、  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3、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

4、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5、  稳定裕度

1、  握频率特性基本概念,明确频率特性的表达方法

2、  掌握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3、  重点掌握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表达方法

4、  熟练掌握运用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5、  重点掌握稳定裕度的概念,熟练求取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传统讲授

8

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1、  校正与设计的基本概念

2、  校正装置及特性

3、  串联校正、复合校正

6、  掌握校正与设计的基本概念

1、  重点理解串联及复合校正的特性及其应用

2、  掌握频率法在系统校正中的应用方法

传统讲授

4

第七章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1、  离散系统基本概念

2、  信号采样与保持

3、  Z变换、数学模型

4、  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5、  离散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6、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

1、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2、  明确信号采样与保持过程

3、  掌握Z变换及Z反变换的方法

4、  会求采样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5、  理解采样系统综合分析方法

传统讲授

10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1、  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

2、  常见非线性特性

3、  相平面法

4、  描述函数法

1、  明确非线性系统的概念

2、  掌握常见非线性特性

3、  掌握相平面法的基本概念和相轨迹的绘制方法,能够运用相平面法分析非线性系统

4、  掌握描述函数法的应用条件和适用场所,能够熟练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及振荡情况重点掌握奇点、极限环的概念

传统讲授

6

第九章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

1、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2、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

3、  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

4、  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反馈及状态观测器

5、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

1、  掌握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方法

2、  掌握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概念和判别方法

3、  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性质

4、  掌握线性定常系统极点配置的状态反馈方法;掌握线性定常系统全维状态观测器构造方法

5、  了解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基础,能够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分析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

传统讲授

14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胡寿松等,自动控制原理习题集,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年3月

[2] 吴麒,自动控制原理(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3] 吴麒,自动控制原理(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4] 孙增圻,系统分析与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

 

 网络与信息安全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课程编号:080503211258

课程英文名称: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课程总学时:68                                                       总学分:3.5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7                                                 学 分:0.5

推荐使用教材:网络安全原理与技术          编者:冯登国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3-9, 1-1

实验指导书: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为计算机应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基本原理与技术、及最新发展动态,并且使学生具有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实践能力。

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网络安全基础知识、网络安全基本原理与技术、网络安全体系结构与常见协议、网络安全策略与标准、网络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常见网络安全工具的原理和使用、网络基础设施的概念和基本知识、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知识等等。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树立起关于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主流的网络安全技术与网络安全管理知识,最终具备分析和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学时安排在讲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及时跟上网络安全技术的最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知识要求:

1.了解网络安全概况、网络安全需求和实施网络安全措施的必要性;

2.理解安全漏洞带给系统的隐患以及防范措施;

3.了解有关网络安全的标准、规范;

4.了解安全服务的基本知识和实现安全服务的常用技术;

5.了解对称密码体制和公钥密码体制;

6. 了解密钥管理和密钥分配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技术;

7. 了解防火墙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常见体系结构;

8. 了解网络管理协议的基本概念;

9. 了解Internet安全体系结构的基本知识;

10. 理解常见网络攻击的技术及防范措施;

11. 了解常见网络攻击的工具和步骤;

12.了解拒绝服务攻击的基本概念和防范措施;

13.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知识、设计原理;

14. 了解PKI的基本知识,理解PKI的设计原理;

15. 了解信息安全评估、信息安全风险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标准。

(二)能力要求:

1.掌握常见的网络漏洞和保护机制;

2.掌握在网络主机上的常用攻击与防御技术;

3.掌握在数据安全保护的常用方法;

4.掌握查找系统常见网络安全漏洞、和修补网络安全漏洞的方法。

5.掌握黑客攻击主机系统常用的方法;

6.掌握Windows 中的密码使用技术和破解工具的使用;

7.掌握SNMP网络安全管理的安全特性

8.熟练掌握在各种操作系统上的安全防范措施;

9.熟练掌握主要操作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

10. 掌握网络被攻击时的应对措施。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配合《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的理论教学,通过设计、实验、调试等环节,加深学生对课程讲授知识的理解,了解网络安全技术的原理与实现方式,并掌握常见网络安全软件与工具的使用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考试形式:考试,平时成绩占4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

模式

学时分配

第1章 网络安全概论

1·1 网络安全需求

1·2 网络安全与开放系统

1·3 网络安全策略

1·4 安全威胁与防护措施

1·5 网络安全服务

1·6 入侵检测与安全审计

1·7 网络攻击

1·8 网络体系结构

1·9 安全服务的分层配置与安全服务的管理

1·10 安全基础设施

本章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体系结构,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有一个基本的、总体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服务的概念、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和体系结构,了解有关计算机安全的相关标准。

多媒体教学

4

第2章 密码技术

2·1 基本术语

2·2 对称密码体制

2·3 公钥密码体制

2·4 完整性校验值

2·5 数字签名技术

2·6 密钥管理简介

2·7 秘密密钥的分配

2·8 公钥分配和公钥证书

本章介绍密码技术,介绍各种密码体制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掌握密码技术在数据保护中应用的有关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密码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对称密码体制和公钥密码体制的基本思想,了解数字签名技术和完整性校验值的基本知识,了解密钥管理和密钥分配的基本原理。

多媒体教学

6

第3章 实现安全服务的方法

3·1 认证

3·2 访问控制

3·3 机密性

3·4 完整性

3·5 非否认

3·6 防火墙技术

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安全服务的基本概念,以及实现安全服务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对一般的安全服务技术有一个基本认识和了解。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安全服务的概念,掌握常见的安全服务实现的方法。

多媒体教学

6

第4章 OSI安全体系结构与安全标准

4·1 标准化组织简介

4·2 OSI安全体系结构和框架

4·3 安全技术标准

4·4 OSI低层安全协议

4·5 OSI高层安全协议

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OSI安全体系结构与安全标准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对OSI安全体系结构与标准有一个基本认识和了解。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OSI安全体系结构与安全标准的基本知识,理解计算机网络OSI低层安全协议和高层安全协议的基本概念。

 

多媒体教学

4

第5章Internet安全体系结构

5·l IPSec协议概况

5·2 IPSec体系结构

5·3 认证头协议

5·4 封装安全载荷协议

5·5 Internet密钥交换(IKE)

5·6 TLS协议概况

5·7 TLS体系结构

5·8 TLS记录协议

5·9 TLS更改密码规范协议和警告协议

5·10 TLS握手协议

5·11 TLS密码特性

 

本章介绍了Internet安全体系结构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Internet安全体系结构有一个基本认识和了解。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Internet安全体系结构和常用的Internet安全协议,掌握IPSec协议和TLS协议的基本概念。

多媒体教学

6

第6章 网络安全管理协议

6·3 SNMP概况

6·5 SNMPv3的安全特征

 

本章介绍了常用网络安全管理协议,包括OSI管理标准和SNMP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了解网络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网络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SNMP的基本概念和SNMPv3的安全特性。

多媒体教学

4

第7章 入侵检测与响应

7·1 入侵检测方法

7·2 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原理

7·3 响应

 

本章介绍了入侵检测与响应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掌握入侵检测的各种方法、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原理。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入侵检测系统,掌握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检测方法,了解响应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多媒体教学

4

第8章 网络攻击技术

8·1 概述

8·2 网络攻击过程分析

8·3 扫描器

8·4 缓冲区溢出攻击

8·5 口令安全与Crack工具

8·6 拒绝服务攻击与防范

本章介绍了网络攻击技术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网络攻击的概念、过程和防范技术。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网络攻击的概念和基本技术,了解常见的网络攻击过程和网络攻击手段。

多媒体教学

6

第9章 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

9·1 理解PKI

9·2 PKI的组成部分

9·3 PKI的核心服务

9·4 PKI的信任模型

9·5 实施PKI应考虑的若干因素

9·6 WPKI简介

本章介绍了PKI基本概念与模型,使学生能掌握PKI基本知识与PKI的组成与信任模型。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PKI与PKI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PKI的组成与信任模型。

多媒体教学

6

第10章 安全方案实现指导准则

10·1 安全评估准则

10·2 整体安全解决方案的规划

10·3 安全风险评估与BS7799标准

本章介绍了安全方案实现指导准则,使学生能掌握安全方案规划、安全评估与风险分析的基本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安全评估的基本知识,掌握整体安全解决方案的规划方法,了解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知识与标准。

多媒体教学

5

总计

 

 

51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报文分析和监听技术实验

 

 

4

2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实验

 

5

3

 

加密与数字签名技术实验

 

4

 

 

漏洞扫描技术实验

 

4

总计

 

 

 

17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冯登国,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 William Stallings, 刘玉珍 王丽娜 傅建明 等译 ,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原理与实践(第3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1

3. Bruce Schneier 著,吴世忠等译,应用密码学-协议、算法与C源程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 William Stallings, Cryptography and network securit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Second Edition

5.计算机安全 艺术与科学,Matt Bishop, 清华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图形学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3211233

课程英文名称:Computer Graphics

课程总学时:   102                总学分:5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34           学 分:1

推荐使用教材:计算机图形学       编者: 孙家广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1998年9月(第三版)

实验指导书: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了解掌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原理和算法,培养能够在计算机图形学和科学计算可视化领域进行研究及系统开发的专门人才。课程讲授内容包括:图形学基础算法(图元显示、图形变换等)、三维真实感图形生成与绘制、曲线与曲面计算、交互式图形学技术等。

在掌握图形学的基本原理和算法基础上,完成课程配套实验。实验包括:直线与圆弧生成、区域填充、二维图形变换、三维图形变换、三维图形消隐与简单光照计算等,实验编程环境C、VC++及OpenGL。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配合《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理论教学,通过设计、编程实现图形学的基本算法,掌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图形处理的一般流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考试形式:笔试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介绍图形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以及当前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传统讲授

2

第二章           基本图形生成算法

  2.1 光栅图形显示原理

介绍光栅图形显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传统讲授

   4

  2.2 直线的生成算法

   2.2.1 数值微分法

   2.2.2 中点画线法

   2.2.3 Bresenham画线算法

介绍三种直线生成算法的原理;并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现过程。

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

 

   6

 

  2.3 圆与圆弧的生成算法

   2.3.1 Bresenham画圆算法

介绍Bresenham画圆算法的原理。

 

  2

  2.4 区域填充

   2.4.1 基本概念

(1)       多边形及其表示

(2)       多边形属性

(3)       多边形三角剖分

(4)       多边形内部识别

   2.4.2 区域填充算法

(1)       边填充算法

(2)       栅栏算法

(3)       边标志算法

(4)       有序边表算法

(5)       种子填充算法

(6)       图案填充实现

   2.4.3有序边表算法实现

介绍区域填充算法的基本概念,以及各填充算法的原理;详细介绍有序边表算法的实现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

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

 

  6

 

第三章           二维图形变换

  3.1 图形变换基础

3.1.1 空间与变换表示

    3.1.2 矩阵运算

3.1.3 矢量运算

3.1.4 求交计算

  3.2 基本变换

(1)           比例变换

(2)           旋转变换

(3)           平移变换

介绍图形变换基础的基本知识,以及二维图形基本变换。

传统讲授

  4

  3.3 变换序列

3.3.1 绕任意轴旋转

    3.3.2 相对任意轴对称

3.4 变换实现

介绍变换序列的基本原理及绕任意轴旋转和相对任意轴对称的构造;通过多媒体演

示二维图形变换实现过程。

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

 4

3.4 视见变换

3.4.1视见变换概念

3.4.2视见变换构造

3.4.3视见变换实现

介绍视见变换的基本原理;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现过程。

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

 

4

 

3.5 二维图形裁剪

3.5.1点裁剪

3.5.2线段裁剪算法

3.5.3多边形裁剪算法

介绍二维图形裁剪的基本原理和实现,通过多媒体演示。

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

4

第四章           三维图形变换

  4.1 投影变换

  4.2 基本变换

(1)比例变换

(2)旋转变换

(3)平移变换

 

介绍三维图形投影变换和基本变换原理

传统讲授

  4

4.3变换序列

4.3.1 绕任意轴旋转

4.3.2 相对任意平面对称

4.4 变换实现

4.4.1 VC++编程简介

4.4.2 OpenGL编程简介

4.4.3三维图形变换实现

介绍绕任意轴旋转和相对任意平面对称变换的构造;并通过多媒体演示VC++和OpenGL编程实现过程。

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

 

6

 

4.5 视见变换

4.5.1视见变换概念

1.5. 2视见变换模型

(1)沿Z轴负向观测

(2)定点观测

(3)照相机模型

4.5.3视见变换实现

介绍三维视见变换的基本原理和变换模型,以及视见变换的实现。通过多媒体演示。

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

  4

4.6 三维图形裁剪

4.6.1裁剪模型                

4.6.2裁剪面方程

4.6.3三维图形裁剪实现

介绍三维图形裁剪的基本原理和模型,以及三维图形裁剪计算和实现。通过多媒体演示实例。

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

  2

第五章           真实感图形

  5.1 问题提出

  5.2 背面移去

  5.3 Z-Buffer消隐算法

  5.4 画家消隐算法

  5.5 简单光照模型

5.6 明暗处理

5.7 整体光照模型简介

介绍三维真实感图形生成的基本原理、消隐算法和简单光照模型。通过多媒体演示实例。

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

 

6

 

第六章           曲线与曲面

  6.1 基础知识

  6.2 Bezier曲线

  6.3 B样条曲线

  6.4 Bezier曲面

  6.5 几何特征设计

6.6 散乱点集曲面构造

介绍曲线与曲面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多媒体演示实例。

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

  6

第七章      交互式技术与图形系统

  7.1 交互式技术

  7.2 图形系统设计与接口

  7.3 实例

 

介绍交互式技术与图形系统的基本方法,举例说明图形系统设计与接口的具体实现,通过多媒体演示实例。

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

  2

复习

总结复习授课内容

传统讲授

   2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直线与圆弧生成算法

 

 

4

2

区域填充算法

 

 

8

3

 

二维图形变换

 

8

4

 

三维图形变换

 

10

5

 

三维真实感图生成

 

4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计算机图形学》,Donald Hearn / M. Pauline Baker,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2.《计算机图形学的算法基础》, David F. Rogers,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2月英文第2版

3. 石教英、彭群生等译,《计算机图形学的算法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

第二版

4. 清华同方教学仪器公司,《计算机图形学》C语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

 

数据库系统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课程编号:080503211235

课程英文名称:Database System

课程总学时:85                 总学分:4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34           学分:1

推荐使用教材:

1. 《Database System Concepts(Fourth Edition)》

编者:Abraham Silberschatz、Henry F.Korth、S.Sudarshan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2年5月 Fourth Edition.

2. 《数据库系统概论》          编者:萨师煊、王珊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0.2 第三版。

实验指导书: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它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限选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技术及其实现,了解有关数据库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 从而认识到数据库系统在大型应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为学生将来参与有关数据库系统方面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并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和实现大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等等。

Objectives and basic requirements:

Database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fastest developing area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also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techniques. It has become the core technology and foundation of computer systems and application system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ould understand the basic theory and concept of the database system, the database core technology and its realization, and the recent progress of the database research, thus they could know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database system in large application systems. This course would set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base for students’ future database system related research work. It is required that through studying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ould accomplish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arge practical application database systems.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配合《数据库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通过数据库概念设计,逻辑设计,最终在SQLServer 2000上实际实现数据库物理设计。并练习使用SQL,从而熟练掌握数据库的操纵语言,并练习使用数据库的恢复功能,完整性控制机制等核心技术,从而掌握数据库的应用技术。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closed examination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Chapter 1绪论Introduction

1.1  数据库系统概述 Database System Introduction

  1.1.1 数据库的地位 Database Position

  1.1.2 四个基本概念

Four Basic Concepts

  1.1.3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ata Management Technology

1.2          数据模型 Data Model

 1.2.1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 Elements of Data Model

 1.2.2 概念模型

Conceptual Model

 1.2.3 常用数据模型

Common Data Model

 1.2.4 层次模型

Hierarchical Model

 1.2.5 网状模型 Network Model

 1.2.6 关系模型 Relational Model

1.3  数据库系统结构 Database System Structure

1.3.1数据库系统内部的模式结构,从数据库管理系统角度看

The Inner Schema Structure of Database System, From DBMS’s View

1.3.2数据库系统外部的体系结构,从数据库最终用户角度看

The Outer Schema Structure of Database System, From End-User’s

1.4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Compositions of Database System

1.5  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 Research Fields of Database Technology

1.6  小结 Summary

 

 

本章从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引出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涉及到的问题,然后逐一概括地讨论这些问题。因此,本章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求学生对数据库管理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熟练掌握E-R模型的表示方法;二是要让学生了解我这门概论课都讲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This chapter starts with the database an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educes the questions involved in the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n discusses these questions briefly one by one. So, there are mainly two teaching goals of this chapter.

First, require the students to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DBMS,  understand the basic composition of the DBMS, and grasp the E-R Model;

Second, let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topics of this course, and their positions and functions in DBMS.

多媒体教学

Multimedia

Teaching

4

Chapter 2 关系数据库 Relational Database

 

2.1  关系模型概述 Relational Model Introduction

2.2  关系数据结构 Relational Data Structure

  2.2.1  关系 Relation

2.2.2  关系模式 Relation Schema

2.2.3  关系数据库 Relation Database

2.3  关系的完整性 Relational Integrity

2.4          关系代数

Relational Algebra

2.4.1 概述 Introduction

2.4.2 传统的集合运算 Traditional Set Operation

2.4.3 专门的关系运算

Special Relational Operation

2.5          关系演算

Relational Calculations

2.5.1 元组关系演算语言ALPHA

Tuple Relational Calculus Language ALPHA

2.5.2 域关系演算语言QBE

  Domain Relational Calculus Language QBE

2.6  小结 Summary

 

 

本章是关系数据库的基础,课程从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表和关系开始,逐步深入到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因此,本章的学习目标主要是深入理解关系数据库中的基本概念表和关系等等,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关系代数以及关系演算。

This chapter is the foundation of relational database. It begins with the basic conception of table and relation, and then goes deeply into relational algebra and relational calculations. So, there are mainly two teaching goals of this chapter.

First,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ion of table and relation in database system.

Second, grasp relational algebra and relational calculations and could use them skillfully.

多媒体教学

Multimedia

Teaching

6

Chapter 3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Standard Relational-database Language SQL
3.1 SQL概述 Introduction

3.2 数据定义Data Definition Language (DDL)

3.2.1 定义语句格式 Definition Sentence Form

3.2.2 建立与删除索引 create and delete index

3.3 查询 Data Query

3.3.1 概述 Introduction

3.3.2 单表查询 Single Table Query

3.3.3 连接查询 Join Relations Query

3.3.4 嵌套查询 Nested SQL Query

3.3.5 集合查询 Set SQL Query

3.3.6 小结 Summary

3.4 数据更新 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 (DML)

3.4.1  插入数据 (Insert Data)

3.4.2  修改数据 (Update Data)

3.4.3  删除数据 (Delete Data)

3.5 视图 View

3.5.1  定义视图 (Define view)

3.5.2  查询视图 (Query view )

3.5.3  更新视图 (Update view )

3.5.4  视图的作用 ( the Function of View )

3.6 数据控制 Data Control Language (DCL)

3.6.1 授权  Authorization

3.6.2 收回权限  Retract privilege

3.7 嵌入式 SQL Embed SQL

3.7.1 嵌入式SQL的一般形式 General Format of Embedded SQL

3.7.2 嵌入式SQL语句与主语言之间的通信 Communication Between Embedded SQL and Host Language

3.7.3 不用游标的SQL语句 Embedded SQL of Not Using Cursors

3.7.4 使用游标的SQL语句 Embedded SQL of Using Cursors

3.7.5 动态SQL简介 Dynamic SQL Introduction

3.8 小结 Summary

 

 

本章的内容是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结构化查询语言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课程从SQL的起源和基本结构开始,逐步深入到SQL的各个方面。因此,本章的学习目标主要是熟练掌握SQL的语法,能够在实践中熟练地运用SQL实现各种查询请求。

The topic of this chapter is the standard relational-database language ---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SQL). This chapter begins with the origin an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SQL, and then goes deeply to all aspects of SQL gradually. So the main goal of this chapter is to grasp the grammar of SQL, and use SQL to realize various query requests in applications.

多媒体教学

Multimedia

Teaching

12

Chapter4 关系系统及其查询优化

Relational System and the Query Optimization

4.1 关系系统 Relational System

4.1.1 关系系统的定义 Relational System definition

4.1.2 关系系统的分类 Relational System Classification

4.2 关系系统的查询优化  Query Optimization

4.2.1 查询优化概述 Query Optimization Introduction

4.2.2 查询优化的必要性 the Necessity of Query Optimization

4.2.3 查询优化的一般准则 the Common Rules of Query Optimization

4.2.4 关系代数等价变换规则 Equivalence Transform Rules of Relational Algebra

4.2.5 关系代数表达式的优化算法 Optimization Arithmetic of Relational Algebra Expression

4.2.6 优化的一般步骤 General Steps of Optimization

4.3 小结 Summary

本章讨论了关系系统和查询优化的技术。因此本章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关系系统的定义、分类,关系系统查询优化的一般准则和优化的一般步骤,了解关系代数等价变换规则。

In this chapter the relation system and query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So the study goal of this chapter is to know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lation system, general criterion and general query optimization steps, and the algebra equivalence transform rule.

多媒体教学

Multimedia

Teaching

3

Chapter5 关系数据理论 Relational Data Theory

5.1 问题的提出 Propose of the problem

5.2 规范化 Formalization

5.2.1 函数依赖 Functional Dependencies  

5.2.2 码 Key

5.2.3 范式 Normal Form

5.2.4 第二范式(2NF)the Second Normal Form

5.2.5 第三范式(3NF)the Third Normal Form

5.2.6 BC范式(BCNF)the BC Normal Form

5.2.7 多值依赖与第四范式(4NF)Multivalued Dependency and the Fourth Normal Form

5.2.8 规范化 Normalization

5.4 模式的分解 Schema Decomposition

5.5 小结 Summary

 

学习数据库逻辑设计的工具,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从而掌握针对具体问题,如何构造一个适合于它的数据模式。

There are mainly two teaching goals of this chapter.

First, learn the database logical design tool and the relational database normalization theory.

Second, grasp how to design a suitable database schema for a concrete application.

 

 

多媒体教学

Multimedia

Teaching

3

Chapter6 数据库设计Database Design

6.1  数据库设计概述 Database Design Introduction

  6.1.1  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Database and Information System

6.1.2  数据库设计的特点 Design Characters

6.1.3  数据库设计方法简述 Design Methods

6.1.4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Basic Steps

6.2  需求分析 Requirement Analysis

6.3  概念结构设计 Conceptual Structure Design

6.4  逻辑结构设计 Logical Structure Design

6.5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Database Physical Design

6.6  数据库实施 Database Implementation

6.7  数据库运行与维护 Running and Maintenance

6.8  小结 Summary

 

理解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方法、步骤,掌握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eaching goals of this chapter.

First,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and steps of database logical design.

Second, grasp how to analyze the requirements, how to design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logical structure and database physical structure.

Third, grasp the design of database application system.

多媒体教学

Multimedia

Teaching

9

Chapter7 数据库恢复技术 Database Recovery Technology

7.1  事务的基本概念 Transaction Concept

7.2  数据库恢复概述 Database Recovery Instruction

7.3  故障的种类 Failure Classification

7.4  恢复的实现技术 Recovery Implement Technology

7.5       恢复策略 Recovery Strategy

Recovery of Medium Failure

7.6  具有检查点的恢复技术 Recovery Technology with Checkpoint

7.7  数据库镜像 Database Mirror

7.8  Oracle的恢复技术 Recovery Technology of Oracle

7.9  小结 Summary

 

本章要求掌握事务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库系统故障的种类,掌握数据库恢复的实现技术,掌握数据库的恢复策略。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eaching goals of this chapter.

First,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 of transactio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database system failure.

Second, grasp the implementation technology of database recovery.

Third, grasp the database recovery strategy.

多媒体教学

Multimedia

Teaching

3

Chapter8  并发控制 Concurrency-Control

8.1  并发控制概述 Introduction of Concurrent Control

8.2  封锁 Lock

8.3  封锁协议 Lock-Based Protocols

8.4  活锁和死锁 Starved Lock and Deadlock

8.5  并发调度的可串行性

Serializability of the Concurrency-Control

8.6  两段锁协议 the Two-Phase Locking Protocol

8.7  封锁的粒度 Granularity of lock

8.8  Oracle的并发控制 Concurrency-Control of Oracle

8.9  小结 Summary

 

本章主要介绍了并发控制的基本协议和死锁处理的方法。在本章的学习中,要求大家理解封锁、封锁协议、活锁和死锁。掌握并发调度的可串行性和两段锁协议。以便充分理解封锁协议在商用DBMS中的实现。

This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protocols of the concurrency control and the deal method of death lock. So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eaching goals of this chapter.

First,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lock, lock protocols, starved lock and dead lock.

Second, grasp the serializability of the concurrency-control and the two-phase lock protocol.

Third, underst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cking protocol in commercial DBMS systems.

多媒体教学

Multimedia

Teaching

3

Chapter9  数据库安全性

Database Security

9.1  计算机安全性概论 Computer Security Instruction

9.2  数据库安全性控制 Database Security Control

9.3  统计数据库安全性 Statistical Database Security

9.4  Oracle数据库的安全性措施 Oracle’s Security Measures

9.5  小结 Summary

 

 

本章要求掌握计算机安全性问题及评测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理论和方法,还要掌握统计数据库的安全性。

The following points need to be grasped in this chapter:

The first one, computer security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second one,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Database Security Control.

The third one, statistical database security.

 

多媒体教学

Multimedia

Teaching

3

Chapter 10  数据库完整性 Database Integrity  Database Integrity

10.1  完整性约束条件 Integrity Constraints

10.2  完整性控制 Integrity Control

10.3  Oracle的完整性Integrity of Oracle

10.4  小结 Summary

10.1  完整性约束条件 Integrity Constraints Condition

10.2  完整性控制 Integrity Control

10.3  Oracle的完整性 Oracle’s Integrity

10.4  小结 Summay

 

本章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了解数据库中的完整性约束,熟练掌握关系数据库设计,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防止不合语义的数据进入数据库。

 

The target of this chapter is to help understand database integrity constraints, the design of relational database and the data validity and compatibility.

多媒体教学

Multimedia

Teaching

3

Review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全书系统复习,串讲各章的知识点,并解答学生问题。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whole book, explain knowledge points of every chapter, and answer students' questions.

Multimedia

Teaching

2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使用PowerDesigner对一个简单的教务系统进行分析

 

3

2

 

使用商用数据库SQL Server2000实现教务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4

3

 

使用商用数据库SQL Server2000 SQL,实现对教务系统数据的存储、查询和更新

 

8

 

 

学习数据库的事务处理原理和技术,使用SQL Server2000 ,学习数据库备份、恢复技术,深入理解DBMS事务技术原理

 

2

学习参考书(注明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Abraham Silberschatz、Henry F.Korth、S.Sudarshan著,杨冬青、唐世渭等译,《数据库系统概念(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第四版。
  2. Date C J,《数据库系统导论(第八版)(英文影印版)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s, Eighth Edition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年1月第八版
  3. (美)GERALD V.POST,《数据库管理系统(英文影印版)(第3版)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Designing & Building Business Applications》,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3版。
  4. 王珊,陈红,《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课程编号:080503211260

课程英文名称:Object-Oriented Systems Analysis and Design

课程总学时:   51                   总学分:2.5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7            学 分:0.5

推荐使用教材: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者:Ronald J.Norman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0/7 第二次

实验指导书:无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目标: 正确理解对象模型基础概念.掌握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过程.

基本要求: 理解软件的内在的复杂性。掌握对象模型的基本元素:抽象、封装、模块性、层次、类型、并发和持久性。针对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了解统一建模语言UML。了解面向对象开发的模式----特别是它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位置以及它对于项目管理的具体含义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配合《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通过开发“图书管理系统”,从而掌握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及设计的一般方法并在实践中应用。

考试形式:期末卷面考试占总成绩的80%,平时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1章 绪论

1.1系统分析和设计有很多其他名称

1.2什么是系统

1.3什么是信息系统

1.4什么是自动信息系统

1.5信息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6什么是系统分析和设计

1.7系统分析和设计难在何处

1.8信息系统的风险承担者

1.9系统分析和设计职业

1.10系统分析员做什么

1.11系统分析员的职责是什么

1.12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技能和活动

1.13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一般模型

1.14分析和设计的具体细节

1.15系统分析和设计项目

1.16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项目从何而来

1.17信息系统需求规格说明

1.18信息系统生命期(information systems life cycle)和信息系统开发生命期(information systems deveplpment life cycle SDLC

1.19指导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原则

定义系统,信息系统,自动信息系统

定义自动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或部份和基本特性

定义系统分析和设计,讨论系统分析和设计为什么是一件有难度的工作

描述系统分析员的技能和活动

描述分析、设计和实现过程的通用模型

讨论系统分析和设计职业

讨论系统分析员做些什么工作

讨论系统分析和设计项目,并说明项目从何而来

讨论创建信息系统需求规格说明的必需性

定义并描述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定义并描述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讨论指导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原则

讲授、讨论、 多媒体 结合

6

第2章             可行性分析和需求确定

2.1可行性分析

2.2需求确定

2.3问题域

2.4理解和进行需求确定的框架

2.5搜集信息系统需求的方法

定义信息系统开发可行性

定义可行性分析

讨论系统分析员应该怎样进行可行性分析

列举并讨论三种可行性

明确需求确定的主要困难

描述问题域的概念

定义需求确定活动的子活动

定义并应用需求确定的PIECES框架

定义并应用需求确定的柯萨尔(Kozar)需求模型框架

讲授、讨论、 多媒体 结合

6

第3章  面向对象的方法论和模型

3.1方法论

3.2面向对象方法论的主要特点

3.3 用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解决的两个经典问题

3.4分类理论

3.5科德的面向对象方法论

3.6科德的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的方法论和符号

定义并描述一种方法论

定义并描述传统方法论、结构化方法论、信息建模方法论和面向对象方法论分类

讨论分类理论及其与面向对象方法论的联系

定义并讨论面向对象方法论的主要特点

讲授、讨论、 多媒体 结合

4

第4章  对象和类

4.1对象和类

4.2寻找对象

定义类和对象,并举例

描述并使用寻找对象的几个策略

描述跟踪信息系统的未来改进的一个技术

 

6

第5章 对象责任:属性

5.1属性

定义属性及其目的

指出有利于发现属性的几个问题

定义三种属性

描述属性数据词典技术

 

4

第6章 对象责任、类和对象联结

6.1 对象的“我”知道“谁”的责任

6.2对象模式

 

定义对象模式。讨论在系统分析和设计中对象模式的目的。

定义和使用通用—特定模式。

定义和使用整体—部份,包括总装—零件,容器—内容,小组—成员模式。

 

4

第7章 对象责任:服务和场景

7.1 对象的“我做什么”责任

7.2 服务细节

定义商业谋略和过程,并举例

定义两种类型的服务

描述识别服务的方法

描述记叙性规格说明文档存在的典型问题

定义和使用服务场景

定义结构性英语,用其记录商业过程

定义判定表和判定树,用其描述具有复杂设计逻辑的谋略

描述状态转换图

描述识别服务的原始类的方法

 

4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用C(C++)语言实现图书书目的存储及查询。内容包括完成文件的逻辑结构设计及实现;输入、输出界面的设计和实现。

 

7

2

 

综合设计一个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实验内容: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设计一个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包括:系统需求分析,模型设计,类结构设计,界面分析及设计。主要功能包括:建立借书卡、建立图书书目、维护借书、还书记录。

 

10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周之英 等译,《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虚拟现实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 080503211261

课程英文名称:Virtual Reality

课程总学时:68                  总学分:3.5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7         学 分:0.5

推荐使用教材: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       :陈勇

出版社:自编讲义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7,第一版

实验指导书: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强烈地需要和谐的人机交互环境,图形用户界面已经成为一个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现实是一种更为理想化的人-机界面形式。虚拟现实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科技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其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未来的软硬件开发人员)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方法和工具。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虚拟现实系统的框架及其涉及的软件、硬件技术;了解虚拟现实的基本问题;掌握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方法与算法,虚拟现实的接口设备和计算机设备,虚拟现实的世界建模技术,了解实现要求的技术;对与虚拟现实相关的应用及当前的研究热点有一个初步认识;具有一定实践体会和相关的编程能力。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系统的掌握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学会应用虚拟实现系统中的相关技术。学会一些桌面型虚拟现实技术工具软件的使用。通过实验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初步虚拟现实技术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基于桌面型虚拟现实技术的软件,并通过软件能做出一些相关的作品。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平时成绩

本课程采取期末集中闭卷考试与平时实验作业考查相结合的方法,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作业和实验各占20%。期末考试闭卷笔试,根据教学大纲统一命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卷面分值100分。即期末成绩=平时作业*20%+实验*20%+期末笔试*60%。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

学时分配

第一章 引言

1.1虚拟现实概述

1.2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1.3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1.4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

1.5虚拟现实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  

1.6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1.7 虚拟现实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 掌握VR的概念
  2. 认识VR与可视化的区别
  3. 了解VR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

2

第二章 虚拟现实外设

2.1 位姿传感器

2.2 视觉显示

2.3力觉和触觉设备

2.4 3D扫描仪

2.5 3D声音生成设备

  1. 理解VR的应用
  2. 了解VR的发展方向
  3. 了解位姿传感器
  4. 掌握立体视觉的原理
  5. 了解3D扫描仪
  6. 了解3D声音

多媒体教学

2

第三章 VR建模

3.1 几何建模-3D MAX

掌握3D MAX建模

多媒体教学

2

3.1 几何建模-MAYA

认识MAYA建模

多媒体教学

2

3.2 物理建模

  1. 了解固体建模
  2. 了解碰撞检测的概念
  3. 了解Agent建模

多媒体教学

2

3.3 海浪的建模

  1. 掌握海浪波形建模
  2. 了解网格优化
  3. 掌握近岸海浪建模

多媒体教学

2

3.4 基于图像的建模

  1. 掌握IBMR概念
  2. 了解实现主要步骤

多媒体教学

2

3.5 运动建模

  1. 掌握对象位置变换
  2. 掌握碰撞检测

多媒体教学

2

第四章 VR驱动

4.1 绘制技术

  1. 了解透视投影
  2. 了解3D剪切
  3. 了解光照
  4. 了解阴影

多媒体教学

2

4.2 基于图像的绘制

认识IBR方法

多媒体教学

2

4.3 加速算法

  1. 掌握可见性判断
  2. 掌握LOD

多媒体教学

2

4.4 交互技术

4.5 开发工具

  1. 认识人机学设计理论
  2. 认识人机学设计理论

多媒体教学

2

第五章 VR的发展

5.1 分布式VR

  1. 认识DVR
  2. 了解模型和结构
  3. 了解系统网络拓扑

多媒体教学

2

5.2 增强VR

5.3 PC CAVE

  1. 认识增强现实
  2. 了解AR相关的技术和设备
  3. 了解AR应用领域
  4. 认识PC CAVE

多媒体教学

2

第六章 虚拟现实应用实例

6.1 人工鱼概述

6.2人工鱼总体模型

6.3基于记忆的人工鱼认知模型

  1. 了解人工鱼概念
  2. 了解人工鱼模型
  3. 了解人工鱼认知模型

多媒体教学

2

6.4人工鱼个体行为控制

6.5人工鱼群体行为协同控制

6.6 虚拟海底世界仿真系统

  1. 了解人工鱼个体行为控制
  2. 了解人工鱼群体行为协同控制
  3. 了解虚拟海底世界仿真系统

多媒体教学

2

第七章 虚拟现实平台VR-GIS

7.1 VRGIS系统概述

  1. 理解VRGIS的系统组成
  2. 掌握VR平台的开发思路

多媒体教学

2

7.2 系统的关键技术

  1. 理解VR与GIS的集成模式
  2. 掌握海量地形的实时绘制
  3. 认识海量建筑模型的实时绘制

多媒体教学

2

7.3 VRGIS平台软件的实现

7.4 总结

了解VR平台的开发方法

多媒体教学

2

第七章 三维虚拟场景漫游的路径规划

7.1路径规划问题概述

7.2 经典最短路径算法

  1. 掌握路径规划方法
  2. 了解经典最短路径算法

多媒体教学

2

7.3 路径规划问题的相关研究

  1. 了解3D环境信息的表示
  2. 了解路径规划方法
  3. 了解路径搜索技术

多媒体教学

2

7.4 三维虚拟环境中自动漫游路径生成算法:橡皮筋算法

7.5 实验结果及分析

掌握橡皮筋算法

多媒体教学

2

第八章 展望

通过VR项目展示,激发学生对VR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

2

总复习

总结

讨论

2

答疑

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1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虚拟现实实验室参观

 

 

 

2

2

 

三维模型设计

 

10

3

 

虚拟现实平台VRP认识

 

2

4

 

漫游与用户交互

 

3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张茂军 虚拟现实系统 科学出版社  2001,第一版
  2. 石教英 虚拟现实基础及实用算法 科学出版社 ISBN:7-03-010035-2,第一版。
  3. 胡小强 虚拟现实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第一版

 

  数值分析

开课院系: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3211297

课程英文名称:Digital Analysis

课程总学时: 68                    总学分:3.5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7         学 分:0.5

推荐使用教材:数值分析简明教程         编者:王能超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3年8月第2版

实验指导书: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多项式插值,函数逼近与计算,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一元函数方程求根,线性方程组求解的直接法与迭代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充分理解计算方法的特点,熟练掌握使用各种数值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 为今后结合计算机的应用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课程总成绩=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10%+试验成绩*2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

学时分配

引论(算法,误差)

宣布教学计划、补充介绍计算方法研究的对象及其重要性。明确(相对)误差、(相对)误差限、有效数字的概念,并了解误差分析的方法与原则以及在数值计算中应注意的一些方面。

多媒体

教学

4

第一章 插值法

1问题的提出

2拉格朗日插值公式

3插值余项

4埃特金算法

5牛顿插值公式

6埃尔米特插值

7分段插值

8样条函数

9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掌握Lagrange插值与牛顿插值这形式不同而实质相等的两种插值的概念及余项估计,掌握埃尔米特插值的概念及余项估计;掌握分段低次插值、三次样条插值的概念及余项估计。了解这几种插值的联系及区别并能熟练地进行运算。掌握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由已知数据求出在最小二乘原则下的一次和二次类型的拟合函数。

多媒体

教学

12

第二章 数值积分

1机械求积

2牛顿-科特斯公式

3龙贝格算法

4高斯公式

5数值微分

掌握数值积分的基本思想和代数精度的概念; 掌握插值型求积公式与高斯型求积公式,理解等距节点的牛顿-柯特斯公式及余项估计,掌握复化求积法,李查逊外推技巧及在此基础上诱导出的龙贝格公式。掌握以上方法的误差估计,会用以上方法编程作数值积分,掌握高斯型求积公式及其代数精度。

多媒体教学

6

第三章常微分方程的差分方法

1欧拉方法

2改进的欧拉方法

3龙格-库塔方法

4亚当姆斯方法

5收敛性与稳定性

6方程组与高阶方程

7边值问题

掌握用数值方法求解常微分方程的初值问题的意义,理解几种常用的数值解法;什么是单步法、多步法、显式和隐式;掌握Runge—Kutta法与Adams法的基本思想和计算过程;掌握单步法的收敛性与稳定性;掌握多步法的基本思想和计算过程,重点是基于泰勒展开的构造方法;结合单步法掌握方程组与高阶方程数值解法的推导。初步掌握边值问题差分方法的构造及收敛性。

多媒体教学

9

第四章

方程求根的迭代法

1迭代过程的收敛性

2迭代过程的加速

3牛顿法

4弦截法

掌握方程求根的迭代原理和收敛性的判断方法,以及收敛速度的定义和求解;掌握牛顿法和弦截法的基本思想及其收敛性的证明。

 

多媒体教学

6

第五章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

1迭代公式的建立

2向量和矩阵的范数

3迭代过程的收敛性

掌握雅可比方法、高斯-塞德尔方法和超松弛方法的构造、矩阵表示及计算过程;掌握这三种方法的收敛性及误差估计。

多媒体教学

6

第六章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法

1消去法

2追赶法

3平方根法

3误差分析

掌握高斯消去法的思想,主元素消去法及LU分解,了解误差分析。

多媒体教学

8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多项式插值试验

 

 

5

2

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

 

 

4

3

常微分方程的差分方法

 

 

4

4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4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李庆扬等:数值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第4版

2、Richard L.Burden, Numerical Analysis: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影印版

3、胡祖炽等:数值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阿特金森:数值分析引论,匡蛟勋,王国荣译,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5、普雷斯等:数值方法大全,王璞等译,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1年10月

6、袁慰平等:计算方法与实习,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

 

     人工智能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课程编号:080503211293

课程英文名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3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0          学 分:0

推荐使用教材:人工智能                         者:马少平,朱小燕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4年8月第1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讲解人工智能的一般性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搜索策略、谓词逻辑、知识表示、不确定性推理、机器学习等,要求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研究范围和发展现状,能运用一般性原理和基本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人工智能问题。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80%+平时成绩×20%)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0章 绪论

第1节       什么是人工智能

第2节       人工智能的发展式

第3节       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

了解人工智能的内涵、发展史和研究范围

传统讲授和多媒体教学

2

第1章 搜索问题

第1节       回溯策略

第2节       图搜索策略

第3节       无信息图搜索过程

第4节       启发式图搜索过程

掌握回溯策略的递归法实现、一般的图搜索过程、深度优先和宽度优先的图搜索过程,以及启发式图搜索A*算法

传统讲授和多媒体教学

10

第2章 与或图搜索问题

第1节       与或图的搜索

第2节       与或图启发式搜索算法AO*

第3节       博弈树的搜索

了解与或图搜索问题,掌握与或图的启发式搜索算法AO*,了解博弈树的极大极小和α-β搜索过程

传统讲授和多媒体教学

6

第3章 谓词逻辑和归结原理

第1节       命题逻辑

第2节       谓词逻辑基础

第3节       谓词逻辑归结原理

第4节       Herbrand定理

回顾命题和谓词逻辑的基础知识,掌握谓词逻辑的归结原理,理解herbrand定理

传统讲授和多媒体教学

8

第4章 知识表示

第1节       概述

第2节       产生式表示

第3节       语义网络表示

第4节       框架表示

第5节       其他表示方法

掌握知识的产生式、语义网络、框架等表示方法及推理方法

传统讲授和多媒体教学

6

第5章 不确定性推理方法

第1节       概述

第2节       概率论基础

第3节       贝叶斯网络

第4节       主观贝叶斯方法

第5节       确定性方法

第6节       证据理论

了解不确定推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掌握内叶斯网络和主观内叶斯方法,掌握确定性方法,了解证据理论

传统讲授和多媒体教学

10

第6章 机器学习

第1节       概述

第2节       机器学习的基本系统结构

第3节       实例学习

第4节       解释学习

第5节       决策树学习

第6节       神经网络学习

了解机器学习的基本思想和若干方法,包括基于实例的学习、基于解释的学习、决策树学习、人工神经网络学习等。

传统讲授和多媒体教学

8

复习

 

 

1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王万良,《人工智能及其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2、张彦铎,《人工智能》,贲可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3、蔡自兴,徐光祐,《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3版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3301262

课程英文名称: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 Embedded System

课程总学时:  85                        总学分:4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34                  分:1

推荐使用教材:《嵌入式系统及其开发应用》       者:沈连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5年第1版

实验指导书:《DM642实验指导书》            者:北京瑞泰创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RM嵌入式系统实验指导手册》       者:山东双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8051实验指导书》                    者:北京理工达盛科技有限公司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关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构成、设计方法以及嵌入式系统的最新发展;

2.使学生初步掌握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的过程和常用方法;

3.使学生了解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基本功能,熟悉一些常用的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配合本课程的理论教学,通过设计、实验、调试等环节,从而掌握单片机、DSP和ARM的工作原理,建立嵌入式系统的概念,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考试形式: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课程设计×7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1章:嵌入式系统概述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嵌入式系统的种类,构成,特点及发展趋势

多媒体教学

1学时

第2章 单片机及其开发应用

本章要求学生熟悉当前单片机的构成及开发方法

多媒体教学

8学时

第3章DSP芯片及其开发应用

本章要求学生熟悉当前DSP的构成及开发方法

多媒体教学

8学时

第4章ARM微处理器及其开发应用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当前ARM的构成及特点

多媒体教学

9学时

第5章嵌入式系统的操作系统及软件开发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嵌入式RTOS的基本概念及软件开发开发方法。

多媒体教学

4学时

第6章Linux操作系统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多媒体教学

3学时

第7章ARM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

本章要求学生熟悉ARM嵌入式系统的开发环境

多媒体教学

2学时

第8章  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外设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外设,如触摸屏,键盘等

多媒体教学

5学时

第9章  嵌入式系统中的接口技术

本章要求学生熟悉A/D接口,掌握串行通信技术

多媒体教学

5学时

第10章  嵌入式系统内核的相关技术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内核,掌握嵌入式系统中断的工作原理

多媒体教学

3学时

第11章  嵌入式系统图形界面和网络通信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嵌入式系统网络通信的配置和开发

多媒体教学

3学时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P口实验

 

 

4

2

发光二极管的显示编程

 

 

4

3

 

图像处理——傅立叶变换

 

4

 

数码管显示实验

 

 

4

 

键盘实验

 

 

4

 

LCD实验

 

 

4

 

 

综合实验

 

10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李方慧 等编著,《TMS320C6000系列DSPS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2、邵贝贝译,《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II》,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杜春雷著,《ARM体系结构与编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4、张培仁编,《基于C语言编程MCS-51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数字图像处理

开课院系:信息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3301241

课程英文名称: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课程总学时: 68                   总学分:3.5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7          学 分:0.5

推荐使用教材: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者:Gonzalez & Woods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5.07第二版

实验指导书:无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基本方法和系统的知识,对图像的数学、视觉、光学以及二维空间与频率域变换等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使用经典的方法实现图像的增强、复原,对图像的压缩、分割、描述和理解都有较深的认识。对图像处理在工业中的应用有初步的认识。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及实验,掌握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基本方法和系统的知识,对图像的数学、视觉、光学以及二维空间与频率域变换等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使用经典的方法实现图像的增强、复原,对图像的压缩、分割、描述和理解都有较深的认识。对图像处理在工业中的应用有初步的认识。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总成绩构成: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期末卷面成绩7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几个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

1.3  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数字图像处理的几个重要的应用

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

 

 

多媒体教学

2

第二章 图像的基本概念

2.1   图像的描述

2.2   图像的数字化

2.3   数字图像的分类与描述

2. 4  灰度直方图

了解图像基本概念了解人眼的结构及视觉模型,学习光度学、色度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数字图像的采样和量化原理。简单介绍图像存储格式。

多媒体教学

4

第三章  空间域的图像增强

3. 1   对比度展宽和灰级窗切片

3. 2   噪声限幅

3. 3   灰度级的修正

3. 4   动态范围调整

3. 5   直方图均一化

3.6   空间域平滑

3.7   空间域锐化

理解学习灰度图像变换、直方图、空间域平滑及锐化滤波等内容。

 

多媒体教学

8

第四章  频率域的图像增强

4. 1   均值滤波器

4. 2   加权均值滤波器

4. 3   中值滤波器

4. 4   平滑滤波器

理解包括傅立叶变换、频率域的平滑、锐化滤波。

多媒体教学

8

第五章 图像复原

5. 1   图像的噪声

5. 2   图像的空间域复原

5.3   图像的频率域复原

主要内容包括图像的噪声模型、噪声消除。

学会图像的噪声抑制处理方法

多媒体教学

4

彩色图像处理基础

6.1  彩色模型

6.2  伪彩色及全彩色处理

了解彩色图像模型及转换方法、彩色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

多媒体教学

2

第七章 小波及对分辨率处理

7.1   图像金字塔

7.2   分辨率扩展

7.3   小波函数

7.4   小波变换

理解图像金字塔、对分辨率扩展、小波函数、小波变换等内容基本掌握。

 

多媒体教学

4

第八章 图像压缩

8. 1  图像中的数据冗余的概念

8. 2  图像的压缩编码

8. 3  Huffman 编码(熵编码)

8. 4  DCT编码压缩

8. 5  现代压缩技术

理解如何进行彩色图像处理,图像压缩模型、信息理论基础、无损压缩、有损压缩、图像压缩标准。

 

多媒体教学

6

第九章 形态学图像处理

9. 1   基本内容

9. 2   膨胀和腐蚀

9.3   开放和闭合

掌握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图像处理方法。

 

多媒体教学

4

第十章  图像分割

10.1  不连续性检测

10.2  边缘监测

10.3  基于区域的分割

10.4  分水岭算法

理解不连续性检测、边缘监测、基于区域的分割

多媒体教学

6

第十一章 纹理及模式识别

纹理特征、模式识别基础

多媒体教学、讨论

3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Matlab 软件基本内容讲解

 

 

1

2

空间域图像增强

 

 

2

3

频率域图像增强

 

 

2

4

图像恢复

 

 

2

5

小波变换和多分辨率处理

 

 

2

6

数学形态学及图像压缩编码

 

 

2

7

图像分割

 

 

2

8

 

项目作业

 

4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章敏晋,《图象工程(上)-图象处理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2、Kenneth. R. Castleman,《数字图象处理》,朱志刚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3、何斌,《Visual  C++数字图象处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4、清源计算机工作室,《MATLAB高级应用——图形及影象处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专业英语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3301243

课程英文名称:Computer English

课程总学时:34                         总学分:2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0           学 分:0

推荐使用教材:《最新计算机专业英语》     编者:王丽芳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1年10月第1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掌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

2.提高阅读能力,能够通过查阅一些最新的英文帮助文档辅助自己的软件开发等。如可以熟练使用MSDN和查阅最新的科技论文。

3.掌握专业论文的写作格式、方法等。

考试形式:翻译、撰写英文论文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1.The Computer System and Components

掌握本章专业词汇、句型

讲授、讨论

2

2.Operating Systems

掌握本章专业词汇、句型

讲授、讨论

2

3.Database and Data Warehouses

掌握本章专业词汇、句型

讲授、讨论

2

4.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s

掌握本章专业词汇、句型

讲授、讨论

2

5.AI and Intelligent Agents

掌握本章专业词汇、句型

讲授、讨论

2

6. Superpipelining and Superscalar

掌握本章专业词汇、句型

讲授、讨论

2

7.RAID

掌握本章专业词汇、句型

讲授、讨论

2

8.The World Wide Web; Electronic Commerce

掌握本章专业词汇、句型

讲授、讨论

2

9.Hardware-Software Codesign

掌握本章专业词汇、句型

讲授、讨论

2

10.The Technology of Neural Interfaces

掌握本章专业词汇、句型

讲授、讨论

2

11.Antivirus Technology Offers New Cures

掌握本章专业词汇、句型

讲授、讨论

2

12.IP Telephone

掌握本章专业词汇、句型

讲授、讨论

2

13.The Progress of Real-Time Java

掌握本章专业词汇、句型

讲授、讨论

2

14.The Technology of Middleware

掌握本章专业词汇、句型

讲授、讨论

2

15.The Internet and Privacy

掌握本章专业词汇、句型

讲授、讨论

2

16.先进IT技术应用展示(英文)

了解国际IT及3S技术的最新进展

多媒体教学

2

17.专业论文写作

掌握如何撰写专业论文

多媒体教学

2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Rafael C, Gonzalez.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Second edition).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   数字图书馆 (ACM, Spring Link, IEEE 等)

 

 

 可视化技术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编号:080504301264

课程英文名称: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课程总学时:  68                     总学分:3.5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17            学 分:0.5

推荐使用教材:《科学计算可视化算法与系统》  者: 石教英、蔡文立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1996年9月版

实验指导书:自编实验讲义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可视化技术方面的进展,了解和掌握如何把科学数据转换成可视的计算方法,熟悉一些可视化技术方面的应用知识,理解计算机图形学与图象处理技术应用于计算科学的综合原理及其相关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可视化技术的基础知识,如可视化含义、技术分类、应用领域和发展现状、常用的数据结构及数据操作方法等;常用的平面和体可视化技术与算法。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可视化技术及算法解决实际可视化应用问题。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和理解可视化技术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基本的二维标量场等值线抽取、流场可视化的实现技术以及三维地形可视化方法,能开发常用的应用程序,初步掌握应用可视化技术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实验(30%)+笔试(7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1.1科学计算可视化概念

1.2科学计算可视化的意义

1.3科学计算可视化学科分类

1.4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参考模型

1.5科学计算可视化的研究内容

1.6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应用

了解和掌握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含义、分类、应用领域、现状和实现可视化的重要意义,可视化参考模型和实现基础

多媒体教学

3

第二章 可视化技术分类、数据类型和数据处理方法

2.1分类方法

2.2点数据可视化

2.3标量场可视化

2.4矢量场与张量场可视化

2.5其他可视化技术

2.6可视化中的数据类型

2.7科学数据管理和数据格式

了解可视化中的分类方法、可视化数据类型,重点掌握标量、矢量的概念和相应的可视化技术

多媒体教学

3

第三章   二维标量场等值线抽取

3.1网格序列法

3.2网格无关法

3.3 区域填充法

了解和掌握网格序列法、网格无关法及区域填充法实现等值线抽取的算法和原理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

4

第四章     等值面生成与绘制

4.1 Cuberille表示和显示方法

4.2 Marching Cube算法

4.3 Marching Tetrahedral方法

4.4剖分立方体方法

了解和掌握等值面生成的原理,重点是Cuberille表示和显示方法、Marching Cubes(MC)方法、Marching Tetrahedra(MT)方法等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

6

第五章 三维空间规则数据场的直接体绘制

5.1 体绘制光照模型

5.2 体绘制方法的分类和比较

5.3 体光线跟踪法

5.4 体单元投影法

5.5混合绘制算法

重点掌握体绘制技术中的重采样、光学模型理论,图像空间的体绘制技术和物体空间扫描的体绘制技术等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

7

第六章   矢量场可视化

6.1 概述

6.2 局部技术和全局技术

重点掌握矢量场定义及其数据分类和基本点图标方法等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

3

第七章 三维交互技术和可视化工具

7.1 三维交互工具

7.2 立体图绘制

7.3 可视化系统分类和可视化工具

了解和掌握三维交互工具、可视化的三种主要交互技术及常用的可视化工具

多媒体教学

10

第七章   并行与分布式可视化技术

8.1 并行与分布式科学可视化技术概述

8.2 并行与分布式体绘制技术

了解和掌握并行与分布式的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

7

第九章 复杂模型简化及多分辨率表示

9.1 复杂模型简化综述

9.2 三角形网格的实时、多分辨率表示

了解和掌握科学计算可视化中复杂模型的简化和多分辨率表示技术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

8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标量场等值线抽取

 

 

5

2

流场箭头可视化

 

 

6

3

 

三维地形可视化

 

6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唐泽圣,《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第1版

2、李晓梅,《科学计算可视化导论》,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第1版

3、李晓梅等,《并行与分布式可视化技术及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年04月第1版

 

基于网络的软件开发技术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课程编号:080504301265

课程英文名称:Web-based Softwar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课程总学时: 68                     总学分:3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34           学 分:1

推荐使用教材:《Java面向对象编程》         编者:孙卫琴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7年2月第3次印刷

实验指导书: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Java语言是当今国际上最流行的网络应用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它的面向对象的特性更适合于基于Web的B/S网络程序设计。基于Java技术的J2EE平台提供了一个基于组件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公司级应用程序的方法。它提供了一个基于多层体系结构的分布式系统模型,支持组件的重用,集成了基于XML的数据交换机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安全机制和灵活的事务控制机制。利用J2EE平台能够开发出具有高度可靠性、安全性、可重构性和可扩展性的系统。

    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全面掌握J2EE平台中用于开发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持久化层的各种技术,能够开发具有一定难度的Web应用程序。

    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

1.理解Java语言的对象,抽象与封装,类与类的继承,及类的多态性的概念;

2.了解Java语言有哪些基础类库,理解Java的包的含义;

3.理解Java语言中抽象类和接口的概念;

4.理解 Java语言中异常的概念;

5.理解JDBC接口的功用;

6.理解基于JSP、Servlet和JavaBean的MVC设计模式及其应用;

7.理解Ajax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二)能力要求

1.会运用面向对象编程特点,使用抽象、封装、继承编写简单的类和使用类对象编程。

2.会定义并使用包、使用抽象类和接口编写具有多态性和可重用性的程序;

3.掌握Java语言基础类、Stringtokenizer、Enumeration、Vector、Hashtable、Arrays类和字符串类的应用;

4.掌握异常的应用方法,进行异常处理设计;

5.能够利用JDBC的进行数据库编程;

6.能够利用JSP和Servlet设计动态网页;

7.能够利用JSP、Servlet和JavaBean设计较为复杂的Web应用;

8.能够利用Java的Session管理机制编写购物车等Session类。

9.能够用Javascript和XMLHttpRequest对象编写基于Ajax技术的Web应用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配合《基于网络的软件开发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通过设计、编程、测试、考察等环节,掌握Internet环境下B/S体系结构应用程序的设计和构建技术,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考试形式:闭卷书面考试。平时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6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简单的java程序、数据类型、控制结构、数组(1.1~1.4)

掌握Java程序的控制结构、能够使用数组进行编程

多媒体教学

2学时

类的定义、成员变量与方法的定义、对象的生成与使用、类的继承(2.1~2.5)

会运用面向对象编程特点,使用抽象、封装、继承编写简单的类和使用类对象编程

多媒体教学

3学时

包的使用、抽象类和接口的使用、多态和复用技术(3.1~3.5)

会定义并使用包、使用抽象类和接口编写具有多态性和可重用性的程序

多媒体教学

3学时

Java基础类、Stringtokenizer、Enumeration、Vector类、Hashtable类、Arrays类和字符串类(4.1~4.3)

 

掌握Stringtokenizer、Enumeration、Vector类、Hashtable类、Arrays类和字符串类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这些类进行编程

多媒体教学

2学时

异常的基本概念和异常的处理机制、异常处理、用户自定义异常(5.1~5.4)

掌握异常的应用方法,进行异常处理设计,能够利用自定义异常和异常抛出机制

多媒体教学

2学时

JDBC框架结构及应用模型,JDBC中的主要类,数据库访问过程中的步骤,数据的查询、插入、修改和删除,事务处理,

查询优化(6.1~6.6)

理解JDBC的框架结构及应用模型,掌握JDBC中主要类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SQL和JDBC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掌握事务处理机制并能编写多用户的事务处理程序,掌握查询优化的有关技术

多媒体教学

4学时

HTML和JavaScript

(7.1~7.5)

掌握用HTML设计网页和提交表单,掌握用JavaScript控制HTML标签元素的方法

多媒体教学

3学时

应用服务器Tomcat的安装与使用方法,Servlet的工作原理及基本语法(8.1~8.4)

掌握应用服务器Tomcat的安装与使用方法,理解Servlet的工作原理,掌握有关Servlet的主要类,能够编写Servlet并在Tomcat中部署

多媒体教学

2学时

JSP的工作原理及基本语法

(9.1~9.3)

理解JSP的工作原理,掌握JSP的基本语法并能编写简单的JSP页面

多媒体教学

3学时

JavaBean的定义、JSP访问JavaBean、JavaBean的范围、BookStore的例子(10.1~10.4)

理解JSP和JavaBean联动的原理,能够利用JavaBean编写较为复杂的MVC模式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

3学时

Session简介、Session范例、Session的跟踪、Session的持久化(11.1~11.4)

理解Java中的Session管理机制、能够编写Session处理程序、

能够实现Session的持久化

多媒体教学

3学时

XMLHttpRequest对象及其主要属性和方法、使用XMLHttpRequest对象与服务器进行异步请求/响应的工作原理、Ajax技术应用实例(12.1~12.4)

理解XMLHttpRequest对象的作用,以及Ajax技术的工作原理、能够利用XMLHttpRequest对象编写Web应用程序

 

多媒体教学

4学时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熟悉Java开发环境

 

 

2

2

Java控制结构和数组

 

 

4

3

 

Java的面向对象特性、Java集合类的使用

 

4

4

 

利用JDBC操纵数据库

 

6

5

熟悉JSP开发环境

 

 

4

6

 

熟悉HTML和JSP

 

4

7

 

掌握Struts架构

 

10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孙卫琴等,Tomcat与Java Web开发技术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第6次印刷。

2.Walter Savitch, Java-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Programming (Second Edition),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In English)

3.(美)Ryan Asleson, Nathaniel T.Schutta,金灵译,Ajax基础教程,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2月第1次印刷。

 

 

网页设计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课程编号:080504301295

课程英文名称:Design of Web Page

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2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34         学 分:1

推荐使用教材:WEB技术导论》         者:郝兴伟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5年2月第1版

实验指导书(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网页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应用技术课,它主要介绍网络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以及客户机/服务器和浏览器/服务器两种模式下的程序设计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达到如下目标:

l        使学生熟练的掌握网络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客户机/服务器和浏览器/服务器两种网络设计模式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过程。

l        通过对课程实验活动,使学生对Web编程技术有总体了解和把握,并为运用这些技术进行应用开发打下基础。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考试形式:平日成绩(10%)+课程设计文档(40%)+实验成绩(5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第1章Web基础
1.1 Internet与万维网
1.2 Web概述

1.3 相关知识

1.4 Web中的服务

1.5Web的新进展

主要教学内容:Web的基础概念和工作原理、B/S及C/S网络应用模式、Web中服务的概念和Web Services技术

多媒体教学

2

第2章Web服务器的构架和管理

2.4使用Apache和Tomcat

2.5 IIS和Tomcat的整合

主要教学内容:Tomcat的构建、管理和使用

多媒体教学

2

第3章  HTML和XML基础

3.1  万维网联盟(W3C)和SGML

3.2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3.3        扩展标记语言XML

3.4        XML开发编辑工具

主要教学内容:HTML语言的基础知识和设计、HTML语言的基础知识和设计

多媒体教学

2

第4章  网页及多媒体制作

4.1使用FrontPage 2000

4.2 新建网页

4.3 网页的编辑

4.4框架网页

4.5 使用Dreamweaver

4.6 Photoshop和图像处理

主要教学内容:使用FrontPage进行页面设计的基本技术和框架网页设计的基本技术、使用DreamWeaver进行页面设计的基本技术,使用Photoshop进行图像处理的基本技术

多媒体教学

2

第5章  客户端开发

5.1 客户端编程与脚本程序语言

5.2 JavaScript脚本语言概况

5.3 JavaScript基础

5.4 事件驱动及事件处理

5.5对象及其操作

主要教学内容:脚本程序语言的基本概念和JavaScript的设计、面向对象的基础概念

多媒体教学

3

5.6 常用内部对象及函数

5.7 浏览器内部对象

5.8 Web交互

5.9 综合举例

主要教学内容:网页设计常用内部对象的概念和使用、交互式网站的设计

多媒体教学

2

第6章 服务端开发

6.1 Java技术及相关概念

6.2 Java程序设计基础

6.3 Servlet与三层体系结构

主要教学内容:Java技术及相关概念 、Java程序设计的基本技术

、Servlet的主要设计技术

多媒体教学

2

6.5 JSP技术

6.6 ASP、JSP、PHP技术比较

6.7 Java开发工具简介

主要教学内容:基于JSP技术的网站设计、主要网站实现语言的比较和Eclipse开发工具介绍

多媒体教学

2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Web程序的开发环境安装、配置和使用

 

 

4

2

交互式页面设计

 

 

6

3

XML技术应用

 

 

8

4

 

网络应用设计实现

 

16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陈昊鹏译,《JAVA编程思想(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2、李政仪译,《Web程序设计(第3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3、杨磊,《精通Eclipse Web开发--Java体系结构、工具、框架及整合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http://www.cnblogs.com/robnetcn/archive/2012/04/10/2440732.html

posted on 2012-04-15 14:35  HackerVirus  阅读(301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