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博客
关于当初
数字媒体技术是我高考的第一志愿,当时都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分高分低的问题(或者就说没有去了解华科什么专业比较好之类的),毕竟当时知道华科这个学校都是很偶然的。以前我一直对媒体这方面的东西挺感兴趣的,上大学以前自己的想法就是以后能进一个电视台工作哈哈。所以当时看到数字媒体技术这个名字的时候,觉得哇好像跟我的兴趣对上了,毫不犹豫就填了第一志愿,结果我连这个专业是属于软件学院的都不知道。后来进了大学,学的东西啊上的课啊,感觉是自己完全没有一点兴趣,大家都喜欢的万姐姐的c语言课,我甚至都觉得啥都没学会,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大一上那一学期的成绩是这么多学期以来成绩最差的一学期。当然也可能跟自己的心态有关,刚上大学,自己整个人都放松了,就没有进入好的学习状态。而且刚进大学的时候,各种部门社团,学长学姐的强势安利,然后就加入了好多部门,也确实在各个部门上花了许多时间。看到博客A[1]的作者写的“大学的确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能力培养机会和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但归根结底,学习和进步才是大学的主题,荒废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让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完整。”现在看觉得很有道理,加入部门社团是很有必要的,像我现在身边最好的一群朋友,就是大一当时加入一个部门结识的,能交到这样一群知心的朋友,是我觉得大学里收获的最棒的事情之一。然而那句归根结底,学习和进步才是大学的主题,却在当初被我忽略了。所以大一的我,学习成绩不好,技术不好,感觉自己一事无成,当初日子就这么过来,好像没觉得有问题,现在想想,后悔极了。如果我能再早点就确定自己的方向该多好,如果我当初能每天多写几句代码多看书该多好,如果当初能积极的参加各种项目比赛,并且不划水,又该多好……我了解前端开发应该是从大二开始,差不多是在大二下学期开始学习前端开发,然后也在大二暑假参加了冰岩作坊前端组的夏令营。这次一个月夏令营带给我的帮助挺大的,但是就以为自己学到了点东西了就满足了,于是暑假的第二个月在家就荒废了,其实,那段时间正应该是学习进步提高自己技术的黄金时期。转眼大三就开学了,各种危机感扑面而来,原来一切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关于当下
因为现在的决定就是毕业了找工作的,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提高自己的代码水平。很难受,当看到博客B[2]的作者的这句“我是科班——却没学懂计算机”的时候,我觉得简直不要太符合现在自己的模样。说着是软件学院的学生,却写着一手不流利的代码,甚至很多都还不懂,学过的那么多专业课,也大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很悲哀。想起前几天,我投了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的实习生岗位的简历时,某个人开玩笑的说“就以你现在的水平,别说阿里巴巴了,阿里妈妈都进不去”,虽然听到时又好笑,又好气,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是这种事情总要经历的,就当作是一次宝贵的经验,一次面试总是能有所收获的吧~其实在学习前端开发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发现门技术,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各种新东西层出不穷,而且写前端并不意味着掌握前端内容就好,还要与后台对接,这说明你不学会点后台的东西也是不行的。然而对于前端来说,重中之重的就肯定是JavaScript,学好且精通js是必须的,可现在的我完全还没达到这个水平,所以我现在每天都抱着js权威指南在看(厚厚 的犀牛书),但是感觉效率挺低的,总觉得光看这书有点不够,少了实战项目代码的训练,但是又怎么想要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呢。我现在的目标就是还是先啃完那本js权威指南,像博客A[3]的作者说的那样做“坚持在读书的时候把代码一行行亲手敲出来并编译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很需要毅力,毕竟当你看着书上的代码觉得很容易懂的时候往往懒于动手,但也只有动手才能发现各种问题,比如用C++写class总是忘了最后的分号,缩进不一致导致少写一边大括号,等等。”
关于未来
未来的话,当然就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目前最希望的就是这个暑假可以找到实习,博客K[4]的作者说“在大学的时候尽量多地进入公司参与实际工作,一方面积累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提前认识工作和自己,以便毕业时更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方向。”我觉得我听同意这个观点的,能有机会进入公司实习,无疑是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大帮助的,不仅仅是提高自己水平,我觉得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前预知到一点以后的生活的样子,其实大家都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但我觉得大学生活肯定还是跟真正走入社会不一样的,学校看似开放,但其实也像一个隐形的温室,还是在很多方面会保护着大家的,真正走入社会,就全靠自己了。而且自己现在定的方向是前端开发,经过公司实习几个月的工作生活之后,是会更坚定了自己走这个方向的信念,还是说心里开始有了一点疑虑呢,这都是需要思考的,毕竟关乎到未来的人生。
关于课程
说到课程,我不是一个学业上成绩优秀的同学,说实话的,平时上课也不会总是很认真的听讲,也没有哪个课程给我留下过很深的印象,所以可能就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有被哪位老师吸引,或者说感受到老师的魅力,(就什么时候能感受到老师的魅力,哈哈老师这门课给了高分,很满意!)其实要是硬要说一门课说一个老师,我觉得上学期上的数据库这门课还不错,主要是觉得吕泽华老师很开明,上课也不是那么死板,会时不时给我们讲几个小故事,或者说说点人生道理,也记得他不止一次的说“如果你们以后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地方,尽管找我,我一定帮助”,很诚恳,这也是第一次有老师跟我们说这个话。关于科班出身与速成的培训班这个问题,我觉得速成的培训班也是一个蛮好的途径吧,当然,如果有科班出身这种经历,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对于博客E[5]的作者说的“我觉得一个正常的程序员,是不应该去参加培训的。更何况,培训真的没有什么用。 多半都是想走捷径,不劳而获。 而若要好好走好职业道路。 在走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应该学会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我觉得说的不完全正确,按他这么说,那可能没有机会参加过大学计算机专业方面学习的人,就不能成为一个程序员了吗,我觉得不是的。科班出身确实有优势,在一些基础知识或者思想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可能受过更多的影响,会更优秀一些,但是学习是公平的,不该从一开始就一棍打倒所有培训班的同学吧。
关于师生
我觉得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主动的关系,如果说任何一方有强迫,或者说是被迫的,那都是有问题的。比如老师以各种手段强迫学生听课,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没有办法的办法。老师教课热情,学生听课积极,我觉得这才是正确的课堂打开方式。正如博客N[6]的作者说的“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那火把在什么时候会被点燃?那么最好的情况是不是老师和学生的思维互相撞击,蹦出火花,一起燃烧?”一个课堂如果老师就自顾自的讲课,不理会学生的反应,那在这个课堂上,总会有越来越低的同学低下头,当然,学生不认真听讲,或者说不来听课,也不能说都是老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我觉得以我们现在这个课堂来看,大多数同学都还是会认真听课的。所以一节课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各种不同思想的碰撞,学生上课学到的知识肯定是比自己光看书学到的多的,我也相信这种收获不是学生单方的,一个成功的课堂,老师必定也会有所收获。我喜欢你情我愿的这样一种关系,我们都自己很主动,而不是任何一方有被逼迫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师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必然可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原始博客引用的链接地址汇总:
[1]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3733/
[2]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3961/
[3]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3733/
[4]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3961/
[5] https://www.cnblogs.com/geniusalex/p/4928713.html
[6]http://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1/05/16/2048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