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ular项目总结——angular + browserify + gulp + bower + less 架构分享
一眨眼,快三个月没有写博客了。一直在为自己没有写博客而懊恼,忙过这段时间,好好总结一下。
新项目主要是自己一个人在写,先搭建了一个初步的架构,用了我并不熟悉的angular,这个过程中,慢慢也熟悉了angular,同时也优化了自己的项目架构。
这两个多月里一直处在高强度的工作中,项目是一个面向用户的创作中心,涉及到数据、语音、图片、地图等等。
地图上的交互很复杂,由于项目需要还会同时用两种地图,一个谷歌一个高德,谷歌主要面向国外数据,高德面向国内数据,
两个地图可以任意切换,但是内容都要保持一致,并且最好能够相互补充,地图开发商的接口不一样,很多逻辑的实现方法也会不一样,
逻辑虽然是通的,但是适应每一个地图的代码却略有不同。这是这个项目比较难的一个地方。
使用angular后,前后端进行了分离,前端需要去调用后端接口,后端接口比较抽象,常常不能一次性拿到自己想要的数据,请求一个接口获取到内容之后往往还需要根据当前数据,
再次去请求另一个接口,前后端分离之后对前端的要求其实就更高了,同步明明可以很简单就解决的问题,异步之后就需要花费更多的逻辑去处理。
现在想想这个项目开发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事情:
- 理解需求、打通数据逻辑、和产品交流,质疑产品设计的问题(修正一些问题或者还是回去照着产品的做)
- 画娃娃图(用例)、初步技术设计,搭建开发架构、定好主要接口
- 看原型图、看设计稿相互对比、提出疑问、纠正错误、提出前端方面的建议
- 和后端协商数据库结构、顾忌以后的需求扩展、商量数据细节、争论命名(其实英文都不好 O(∩_∩)O )
- 被压缩开发时间,表示不满,然后抗议无效
- 调整优化前端架构、维护webfont、找插件或者写插件
- 熟悉angular,踩过那些坑
- 后端和我都是第一次用cors跨域资源共享,折腾了一遍
- 开发:时间紧、功能多、难度大、每天到五点的时候就感觉全身疼痛,写不动了
- 每天:加一个小时班、加两个小时班、最后快提测时到同事家加班
- 项目bug多、开发过程中忽略很多细节,实际已经把测试时间也算进开发时间里,先粗再细,也算一种讨巧和无奈吧
- 在压缩的时间中挑战自我,然后失败,上线延期/(ㄒoㄒ)/~~
- 负面情绪猛涨然后慢慢泻下,自己经历了痛苦、收获了经验、看到了成长
说说项目架构:
angular + browserify + gulp + bower + less
angular 主要使用了扩展: angular-ui-router、angular-bootstrap
browserify管理打包js
bower管理三方库
gulp自动化构建项目
项目根目录如下:
build文件夹是构建工具最后生成的部署代码,src是所有源代码,temp只是一些临时文件
源码根目录如下:
app.js注册了根模块:
angular.module("zmng", [ "ui.router", "ui.bootstrap", "ngAnimate", "zmng.main", "zmng.test" ]); require("./config.js"); require('./common/js/resize.js');
引入src目录下的config.js、http.js,最后browserify会编译app.js,gulp输出到 build->app.js
common:
存有所有img资源,
一些全局js放在js文件夹(例如:我放置了环境配置和配合rem的resize),
三方的css库、webfont和自己抽象的css,最后会把所有的less引入到app.less中,编译为一个app.css到build
modules:
所有业务按模块写在modules里:
modules.less
modules目录下有一个modules.less,所有模块里的less会被引入到modules.less里,common的app.less会引入此文件
modules.less
//layout @import "layout/less/header.less"; @import "layout/less/footer.less"; @import "layout/less/content.less"; // main @import "main/less/index.less"; // test @import "test/less/main.less";
js&html:
js代码按控制器、指令和服务划分,控制器控制页面和逻辑,公用的页面或者独立的插件抽离为指令,服务写后台请求接口
每个模块下同样有app.js,用来注册模块和引入当前模块下所有的js,最后编译成一个文件。
config控制路由
templates管理模块html,最后被打包到build(less会被打包到common的app.css里),如下:
test模块的app.js生成到build->modules->test->js->test.js,生成出的js我命名为模块的名字test.js,这样是为了在入口html引入js资源的时候,不想结尾看到的全是app.js,最终如下: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build/app.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build/modules/layout/js/layout.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build/modules/main/js/main.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build/modules/test/js/test.js"></script>
这样看起来比较清晰
此架构的优势:
- 按模块换分,每个模块的js代码最终打包生成为一个模块js,在html引入模块资源时很方便
- less最终生成一个css,适用于单页面应用
- 架构默认使用rem布局,可以参照架构里的less代码,支持webfont
- 方便开发,默认gulp任务用于开发,gulp deploy用于压缩发布
架构代码已经开源到github,说这么多也许看代码更容易让人明白: github地址 https://github.com/zimv/zmNgFrameWork
一些踩过的小坑和建议:
- 写路由的方法有很多,链接后面带参数如果用 url : "/test/:Id" 这种写法,链接后面如果没有参数,也必须要加上/,如: /test/,
写成 /test 的话就会找不到路由。还是建议用 url : "/test?id" 这种写法
- 用ui-bootstrap的modal插件时候,要把当前控制器的作用域传给modal,否则,在没有关闭当前modal时,页面跳转,modal就不会自动关闭
- 常常通过隔离作用域来达到作用域间的独立,也会用到@、=、&的方式相互调用数据,但是一旦数据多了,写起来就会很麻烦,
建议可以直接把当前scope传给另一个作用域,比如:
angular.module("zmng") .directive("test", test); function test() { return { restrict: "AE", replace : true, scope : { testScope: "=" }, link : function() { $scope.testScope = $scope; }
} }
这样代码要干净很多,扩展也不用再多写参数
- 用了定时器,记得加上$scope.$apply()
- 某一个页面功能太复杂,可以把一些子功能抽离成指令并且不要隔离scope,这样代码就不会全部揉在一起
- 小心重复提交数据,为按钮做重复提交限制
- 为避免select出现空白选项,为select设置一个空值,显示请选择,初始化的时候把ng-model的值设置为空字符串
结语:
做项目成长的才会更快,但不一定成长的更好
高压下容易产生负能量需要去诉说去释放,需要时刻告诉自己,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在写代码时,架构做过几次调整,没有最合适的架构,只有不断调整才能适应需求
ng1.5.5&md5-cache对架构稍微做了调整:
调整之后build目录有所改变,之前重命名app.js为文件名:test/test.js ,现在不重命名: test/app.js